【生态养殖、品质根源---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技术之调控篇2015-01-29 张许光 根源水产
上周,根源水产给大家简要介绍了生物絮团技术,不知道各位朋友们是否还记得呢。今天,我们继续为您深入的讲解生物絮团技术---调控篇。 温度是诸多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生物机体的代谢、生长和存活。生物絮团是一个活的微生物集群,大多数微生物的正常代谢活动也须在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内进行。根据诸多文献考据,在 25~31℃这个适宜温度范围内,不仅有助于生物絮团的形成和稳定,也有利于对虾和鱼类的摄食和生长,同时还会对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产生增益影响,因此生物絮团技术与在适宜地区适宜季节合理运用。 生物絮团技术的核心是运用异养微生物的异养同化作用将水体废氮转化为菌体蛋白,然后进入物质循环。异氧微生物是生物絮团中清除总氨氮的主要力量,因此可向池塘添加适量异养微生物,强化特定菌群,优化除氮效率,其中最为常用的异养微生物是芽孢杆菌类、酵母类和乳酸类等。 根据微生物额细胞组成及代谢机理得出,当养殖水体C/N<10时,反映养殖系统异养微生物主要利用水体中的有机氮源,氮的氨化作用可能使水体氨氮增加;当水体中的C/N>10时,养殖系统中的无机氮均可被异养微生物同化利用进而转化为自身蛋白质,氨可以被消耗;当水体中的C/N>15甚至更高时,可基本依赖异养微生物清除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无机氮。 生物絮团在形成过程中细菌利用无机氮的过程中会产生CO2,这必然会导致水体pH值的降低,因此在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养殖时应该结合养殖动物的pH适应范围,及时检测并调整水体的pH,用碳酸氢钙打底可有效控制pH波动。 生物絮团絮凝物中的异养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大量氧气供给,因此,氧气被认为是生物絮团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其可在水产养殖系统中通过设置增氧设施来实现。而增氧过程由提升了水体的混合强度,可使生物絮团悬浮不沉淀,保持生物絮团粒径大小,使其形成速度和分解速度达到平衡;其次,搅拌还可以使二氧化碳挥发,搅动水流不形成死角。因而,可以说增氧措施在生物絮团技术中起到了双重作用。 生物絮团形成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耗氧过度容易造成溶氧偏低,更容易造成系统的崩溃。一般认为对虾养殖池塘絮团量应维持在10-20ml/L的丰度为宜,而鱼类养殖池应维持在20-40的丰度为宜。当生物絮团形成量超过阈值时,可适当减少有机碳源的添加量(但不能停止添加,易造成系统崩溃);也可相应减少饲料投喂量(单养或主养鱼为滤食鱼可食用生物絮团时);当无法控制时最为有效的办法是过滤掉多余生物絮团或换水处理。 “生态养殖、品质根源”。跟多资讯尽在“根源水产”微信公众号。
|
|
来自: liqualife > 《aquacul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