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教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花漾物语 2015-01-29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在阳春三月学习这篇课文非常合适。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认为文本的解读要深刻,可备课时,我发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因此确定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来解决这篇课文的教学。尽情地读,想象情景来读,对比着读,我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感受欢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主人公的自豪。

在上课时,我以饱满的状态先朗诵了两遍,鼓励学生尽情地朗诵,尽兴地展示。“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相当透彻。特别是我提出“‘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可不可以换成‘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衣”时,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

  “不能换,因为‘绿袍’比‘绿衣’的面积大,说明同学植了很多树。”

  “同学们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所以要用‘绿袍’。”

  “如果换成‘绿衣’,就不压韵了,这首诗压ɑo韵。”

   可见,读真的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教学手段。

 

2、《暖流》教学反思

 

    “暖流”一词可谓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于是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暖流”一词的原意,在出示课题后又抛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文中的暖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初读课文后学生不难发现文中的“暖流”是指人们心中的温暖,学生理解了这层意思我继续追问“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心中为何会感到温暖呢?”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时始终问这个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的同时也将文章象串珍珠似的串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江主席对人的和善可亲、对文学的热爱、关心青年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愈来于清晰,就这样一个问题却将我的教学目标全部都落实恩乐,这可能是古人所谓的“提领而顿,其毛全顺”。 
  在上课的时候总能发现几个小鬼,看似在听课,可他们的目光却是茫然的甚至是呆滞的,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在走神,,以前我一发现这样的情况总会让这位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提高他的注意力,但是几次下来发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他在同学面前丢脸,回答不了问题他们暂时会认真听,可过不了多久又神游了,今天课上又出现这样的问题了,于是我轻轻走道学生的身边摸摸他的脑袋,给了他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他当然能回答了,我又趁机大大表扬了他:“你们看,现在他认真了!”说话间发现这孩子有一丝难为情,果然在下面的课上,他真的做到了认真。现在想想,课上有学生走神我们总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虽然这其中的确有学生是不认真,但是,我们的课堂是否很精彩呢?是否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呢?因此,我觉得善待学生,让自己的课堂更具魅力,让他们重归课堂。

 

 

3、《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细细研读了教材、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新补充阅读》上的课文助读,还上网了解了冰心,阅读了一些冰心老人的作品。教学完本课后,觉得有几点教学是成功的。

一、抓住主线,理清思路,掌握内容。
  在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待学生说出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之后,就追问: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接着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板书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反思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突破口,落实重点,分散难点。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就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深入的教学——“找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儿童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圈画一些关键词体会颐和园门口的儿童多。再理解这个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指什么?“小天使”又比喻什么?在此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2、出示自学要求,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24自然段,可同桌交流补充。3、集体交流。围绕“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儿童多的句子?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呢?”两个问题展开。逐一出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理解、品悟、朗读。4、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美,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的妙。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找出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5、回归全文,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反思以“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下文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通过找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感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就能有根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在文字的背后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如“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让学生体会游春儿童的多和快乐之外,结合“小天使”来深入挖掘,这些儿童还是怎样的儿童呢(天使般的儿童、春天般的儿童、鲜花般的儿童……)学生对儿童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下面的句子我同样抓了“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两个“匆匆”等一些最能体现儿童特点的词句,通过朗读、想象等感悟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拓宽阅读,走近作者,感悟真情。
  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上台交流朗读课外读的冰心奶奶的作品选段或阅读感受。(课前推荐阅读《小橘灯》、《再寄小读者》、《繁星》等)
  反思冰心奶奶是我们大家敬仰的伟大作家,她的许多作品都抒发了童真的无邪和伟大的母爱,处处流露出她对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关心。我觉得仅仅通过学习一篇课文来了解冰心奶奶真的是太肤浅了。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的走近冰心奶奶,了解冰心奶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冰心奶奶的作品来走进她的内心,体会她那颗关怀少年儿童的拳拳爱心。这个教学环节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不仅是对本课的延续,更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关心,使他们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冰心奶奶的敬爱、钦佩之情,及促使他们积极阅读冰心奶奶作品的愿望。

 

4、《早》教学反思

《早》一文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在《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了,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指导学生体会词语“润泽透明”时,我还是运用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看后很受启发,朗读起来也更认真,体会更深刻。这样通过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由此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在课上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效果也不错,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有时为了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课堂生成的及时处理,使课上显得有些拘束。这些都是需要我不断改进的。

在教学最后,我设计了名言的补充,这一环节还是挺受学生欢迎的,能帮助学生积累不少名言,丰富学生知识,对他们也是很有益的,以后的课上类似的延伸应多一些。

 

5、《古诗两首》

柴扉为何不开――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性教法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今天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学生们为“柴扉为何不开”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不在家,没人来开;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爱惜苍苔,怕作者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不愿意开;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敲门声太小,主人没听见,所以没来开。三方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三类学生三种不同的理解,我颇感意外,决定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由赞成两种不同意思的同学分别组成正、反方,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坚持没人来开的同学认为:题目是《游园不值》,是说作者去游园,因为主人不在,没能进去,才没游成;坚持不愿意开的同学认为:古诗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园主人太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坚持敲门声太小的同学认为“小扣”是轻轻地敲。既然是轻轻地敲,主人又不一定在花园里,又怎么能听见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高下。最后一齐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我。

  面对学生们的争执,我没有把教参对诗句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都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们认真钻研的精神,但同时也指出应,即便读yīng,意思是大概,表示猜测。对于“柴扉为何久不开”,作者也只是猜测;还可以当“应该、应当”讲。但无论是没人来开,还是不愿意开,还是敲门声太小,总的来说,柴门久不开,作者没能进到园里去,没有遇到所要访的人,感到扫兴和遗憾。这为后面意外地看到红杏埋下伏笔,更添惊喜。

  孔子曰学贵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前进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这岂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性教法吗?

 

习作1(共3教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作业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自己定题。 

教学重、难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变化细致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朝霞,观察时注意填好下面的观察记录表形状  色彩

教学预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和两方面的特点。

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的奇巧,又分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来写的。

2、小结

3、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三、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仔细阅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奇巧的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你明白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明确写法。

 小作者在云的造型上浓墨泼洒,重点描写了它形状的奇巧,而后作者又分三种情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每一处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变化来写的。

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请同学们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填写下表

    形状  色彩

    多云

    少云

    云厚

4、同桌练说,互相交流,相互提示。

5、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学习例文《二八月,看巧云》的写作方法,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能在例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教学重、难点

能在例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抓住景物的特点,能做到语言通顺,优美。

教学准备

几篇学生的习作

教学预设

1、进一步指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请同学们说说写作的情况。

3、同桌练说,互相交流,相互提示。

4、学生写作展示。

  (1)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同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同桌相互修改习作

5、自己再修改。

第三教时

誊写作文

课后反思1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如何布局谋篇应该心中有数了。要注重指导学生扣住自然现象的特点,还有一点就是要注重写好它的变化过程。指导学生要运用好侧面描写,因为有些自然现象是一种很飘忽的东西,很难写实、写清。

  教师举例要贴近实际,平时出现比较多的自然现象;选择范文也要用心,要选择条理清晰的文章,不是所有文字优美的文章都适合当范文的,因为有些里面还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学生不能体会,也无法仿效。

课后反思2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如何布局谋篇应该心中有数了。要注重指导学生扣住自然现象的特点,还有一点就是要注重写好它的变化过程。指导学生要运用好侧面描写,因为有些自然现象是一种很飘忽的东西,很难写实、写清。

  教师举例要贴近实际,平时出现比较多的自然现象;选择范文也要用心,要选择条理清晰的文章,不是所有文字优美的文章都适合当范文的,因为有些里面还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学生不能体会,也无法仿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