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月》教学反思

 花漾物语 2015-01-29
    

金色的五月,金色的“现代与经典”。走近她,我们再次聆听到大师们那禅音般的课堂教学。领略到如诗如画般的教学魅力。这其中王崧舟老师的《望月》如同一株奇葩,绽放、夺目。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犹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你可以感觉到心灵的澄澈,语言的纯净,甚至可以触摸到文本的灵魂。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

王老师在开课时就带领学生梳理了全文的脉络: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学生循着老师的提示,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这一部分王老师没有迂回曲折,而是直奔重点,将文本迅速理清。散文不易理清头绪,而王老师利用“月”出现的不同场景巧妙的将文本教学化成了三个板块。看似平常,却揭示了文章的文路,使人感到由景及思,触景生情之螺旋递进之势。并围绕“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在诗中月中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中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秋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带人欣赏了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但这却“望月只是月”。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叫人品评了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读课文, 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通过学习“月下交谈”这件事,又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更令人拍案叫绝是教学最后部分的质疑。王老师是这样问的:“于是,有人就去问作家赵丽宏,他说:“哎呀,你太厉害了,你怎么就写得那样的精巧,那样的美妙,我想请问一下,您是怎么想的?”“孩子们,你们想知道作家赵丽宏的回答吗?”学生面面相觑,而老师微微一笑,课件出示下半句话:“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 你有困惑,为什么? 这个设计无异于一记重锤,敲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学生开始思考,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当老师揭示后半部分的时候,“不过这样解读也不错!因为,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现在什么感受?更深层次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印在学生心底的,那就是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解读,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尊重自己的心灵。欣赏至此,感叹王老师课堂的精巧构思,环环相扣。心思缜密,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这大师的课堂如同新月的世界就是这样纯净、干净、皎洁。

就这样王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解读着、欣赏着这《望月》。正如赵丽宏的那句话来形容:“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文章解读如此,教学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