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结课艺术例谈(上)

 江山携手 2015-01-29

 语文教学结课艺术例谈上(教育日记234)

20071216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可以用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全课,也可以追求留白,留给学生回味和想像的余地。常用的结课方式主要有:

一、归纳总结式结课

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常用结课方法。它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总结归纳的方式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强调学习要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点。这种结课方法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但实际上只有那些在教学艺术上刻意追求的教师才能巧妙灵活地使用这种结课方法,达到挥洒自如的艺术境界。

二、激发感情式结课

如果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如一位老师在《斑羚飞渡》结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动物世界》,内容是反映动物日常生活画面的,有体形庞大的大象、奔跑如飞的袋鼠,也有色彩亮丽的斑马、面目狰狞的犀牛,还有机灵调皮的灵猴……然后问学生:你从课文和录像中想到些什么?学生基本上能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上来考虑,老师及时总结:是啊,从美丽的蓝天、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神奇深邃的大海以及渺无人烟的荒漠,都有我们可爱的朋友生活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就更不用说老斑羚为了种族生存的那种献身精神让我们的思想受到的启迪,让我们的灵魂所受到的震颤了。它们让我们由衷地产生敬意。让我们给予它们最起码的生存权利,让它们与人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吧!

三、画龙点睛式结课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像,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有位老师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道: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吗?学生肃然答道: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么巧妙的一,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涵着无数的画外音。它让学生在思考体味中去意会,去发现。这样的结课使教师、学生在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让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永生难忘。

四、设置悬念式结课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