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代的“贡元”

 芙蓉书阁 2015-01-30

明清时代的“贡元”

芙蓉书阁|邓旺林

       《明史》和《清史稿》的《选举志》均有关于解元、会元、状元的记述,而均未提及贡元。“贡元”是民间对贡生的雅称、尊称。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古今小说》(《喻世明言》的初版本)的第二卷是《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其中提到“贡元”——“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为《古今小说》作校注的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员许政扬(浙江海宁人)对“贡元”作了注释:“贡元,对贡生的一种尊称。”(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北京第一版、 1981年1月北京第3次印刷的《古今小说》第60页,注三十一)

南方日报-南方报网2012-09-10发表的《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一文中说:“全村共有4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尚好的有'贡元堂’和'崇善堂’。'贡元堂’为村中祖屋。清光绪年间,邑人朱标、朱桂澜考取贡生,嘉应州官题赐'贡元’牌匾高悬祖屋,村民遂称之为'贡元堂’。”

2007年12月13日《海峡都市报》发表该报记者郭光仪的《莆田发现清乾隆贡元匾》一文,其中说到:“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贡元’匾额(如图),近日在莆田被发现。经专家考证,这块贡元匾额是清代名臣朱珪于1780年为莆田贡生洪青畴题写的。”

 前两天才从互联网上看到2006年7月19日《清远日报》“文化广场”版块上徐良东先生的《英德贡元徐玉堂》一文。该文中说:“何谓贡元?在清朝科举制度中,贡元与状元其实同一级别,都是国家级考试的第一名。当时国家级考试有两种:殿试和会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做主考官,有举人资格的人方能考殿试,考取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四名以下为进士。会试,要有拔贡资格的人方能参考,乾隆以后十二年一考,全国统一会考,考取第一名为贡元,第二名以后为贡士,贡士与进士同等级别,贡士可做地方官,亦可做国家最高学府的教职。”此说疵误不少。因其关涉对贡元的解释,有必要在这里简单评析一下。

徐先生将会试与拔贡考试混为一谈,将贡生与贡士混为一谈,对有关殿试的阐述也多有不当。不客气的说,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所谓“乾隆以后十二年一考”说的是拔贡考试。雍正五年,雍正帝“以岁贡较食廪浅深,多年力衰惫之人,欲得英才,必须选拔。命嗣后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帝以拔贡六年一举,人多缺少,妨举人铨选之路。且生员优者,应科举时自可脱颖而出,不专藉选拔为进身。改十二年一举。遂为永制。”

 拔贡考试并非“全国统一会考”。它通常是由朝廷派至各省区的学政主持。《清史稿·选举志一》:“拔贡……康熙十年,令学臣于考取一、二等生员内,遴选文行兼优者贡太学……三十七八年间,祭酒特默德、孙岳颁面试山西选拔张汉翀等六名,陕西吕尔恆等四名,广东陈其玮等三名,均文理不堪,字画舛谬,原卷驳回,学臣参处,遂停选拔。雍正元年,礼部尚书陈元龙疏请严成均肄业之规。部议:太学监生皆由捐纳,能文之士稀少,应令学臣照旧例选拔送监。从之。五年,世宗以岁贡较食廪浅深,多年力衰惫之人,欲得英才,必须选拔。命嗣后六年选拔一次。明年,又谕学政选拔不拘一、二等生员,酌试时务策论,果有识见才干,再访平日品行,即未列优等,亦许选拔。”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的全国性考试,因其由礼部主办,故称为“礼闱”。会试一般是三年一次。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而不是拔贡生。

 所谓在拔贡考试中“考取第一名为贡元,第二名以后为贡士”这是一大误会。贡元属贡生,而贡士是参加会试中式的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贡生与贡士虽只一字之差,而身份却大不相同。

 所谓“有举人资格的人方能考殿试”这也是错误的。除皇帝特许“一体殿试”者之外,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徐先生说,殿试中“考取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四名以下为进士”。此说也值得商榷。进士分为三甲,一甲限三名,依次为状元(也叫“殿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并非“第四名以下为进士”。

2013.06.09发芙蓉书阁(博客)

愿意对拔贡、会试、殿试的问题作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参阅拙作《明清时期的生员、贡生与监生》和《从文童到文进士的基本历程》(原题为“一路赶考——从童生到进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