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抄公首记:中医用药纲领与思维线索

 zhaorenwu 2015-02-03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02fe65a0101177v.html?vt=4
1. 从药物性、状而言: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易经·乾》)”
“本于上者亲上,本于下着亲下。(《素问·》)”
注:上者属天,为阳者也,其用多主行气、益气、利气;下者属地,为阴者也,其用多主敛精、藏气。上者,叶、茎、花、实之属;下者,地下根茎之属。所谓“冬季药力在根,春季药力在茎,夏季药力在叶。”心肺属天,肝肾属地。心肺之精气宜内敛,肝肾之精气宜上达。宗气、肾间动气宜内守、藏聚,因为藏聚,然后能够具有气化之用。
“夫五行,皆资阴阳气而生。故云:濡气生水,温气生火,强气生木,刚气生金,合气生土。(《五行大义》)”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
注:五行、阴阳者,其本动静也。动者,力、形显于外,故从云、从力。静者,内动也,故从青、从争。青为玄,为幽远之内动,动之微也,非止也。皆据“象”(所呈现的现象)而申明精气的动态特性。又如《易》传述“乾”之象曰:“天行健!……终日乾乾,反复道也。”传述“坤”之象曰:“……乃顺承天。……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含万物而化光。……承天而时行。”运动是绝对的,恒动的;静止是相对的。乾阳、坤阴,其动态趋势:阳则透发、外散;阴则渗泄、内敛。此“乾阳、坤阴”动态观之本旨。古今认知完全相通,病在“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南怀瑾先生言:人类的智慧永远只有、并且停留在二、三十岁的水平。让我们以此自鉴而大学!
2. 从药物气味动态而言:
“气之厚着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海外回归善本医书》之‘朱师韦先生家秘医学新知全书二卷’)” 注:脉气向外透发为阳;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