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候,读懂教育只需一分钟

 昵称4524694 2015-02-04

老师,你爱解释吗
1
王永林


去接朋友和他九岁的女儿, 朋友对孩子说:“叫叔叔, 叔叔可是学校的领导。”

小女孩歪着头看着我说:“叔叔, 你是校长吗?”

我笑了笑:“你提拔我了?”

“什么是提拔?”小女孩有点茫然。

哦, 我想起她才九岁,“提拔”是成人之间经常说的套话。我蹲了下来, 做了一个拎水的动作:“看到吗?这叫提。”又做了一个拔草的动作:“这叫拔。”“原来位置是这么高, 现在变得这么高, 这就叫‘ 提拔’。”我用手比画着。

“哦!”小女孩拖了一个长音,“可我还是不懂。”

“你真幽默! 还以为‘哦’是恍然大悟呢。你在班级里是什么职务?”我决定举例说明。

“组长。”她疑惑地看着我。

“现在老师让你当了班长, 从组长到班长的过程就叫提拔。”我小心地寻找着她能懂的词语。

小女孩点了点头,突然,她又歪过头问:“你是语文老师吗?”

“为什么这么问?”我有点惊讶。

“因为你喜欢解释。”她一副很有经验的样子。

一旁的朋友哈哈大笑, 指着我说:“老师, 语文老师。”

我无暇顾及朋友的取笑, 却惊异于一个九岁的孩子, 不知道什么是“提拔”,却能从老师的行为中感觉到语文老师喜欢解释,并据此判断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可见,在孩子的心目中, 这就是天下语文老师的共性。

仔细想想, 确实我们经常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一股脑地加给学生,生怕讲得不到位。 殊不知, 有时候正是因为讲得多, 而让学生失去了重点, 找不到目标。

语文老师,也许我们该经常问问自己:“老师, 你爱解释吗?”


哈佛要学的,
无非也就是这些
2
吴非


连续几天, 我在教室捡那些窝成一团的草稿纸,看看学生使用草稿纸的习惯。 一般情况是: 学生总是顺手在空白处演算, 杂乱无序。

但是, 我曾见到有位学生在草稿纸上按顺序编号。他告诉我, 这样做的好处是: 无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 在最后检验时, 根据编号, 他很快就能找到先前的演算过程,这样大概可以省下两三分钟。

这个习惯,可能会跟着他一辈子,他的一生中也可能会有几次关键的两三分钟。

许多良好的习惯都来自少年时代。

和十多年前比, 现在的学生不爱劳动,学校也没有提供让他们学会劳动的机会, 取而代之的全是“价廉物美”的民工。教师也不用劳动了, 有一回我顺便擦洗手的水池,路过的学生很怪异地看着我。

必要的日常劳动习惯为什么没有成为教育的内容?

有年春节, 一群学生来拜年,在我家吃完中饭又吃晚饭。 就在大家玩耍聊天时, 有位女生一直在厨房洗碗、打扫。 同学们开玩笑说她以后一定是贤妻良母。她只是笑着回了一句:“总不能让师母回来替我们洗碗吧。”当年她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但二十多年过去了, 大家依然记得她的善良。

前些年有个班主任告诉我,他班上有位女生能用 30 元钱采购一次班级活动的全部用品,而其他班100元都不够。 每次她都要了解同学们喜欢什么,了解大市场小商品的价格和质量;她会计算,采购的所有物品都能不多不少;她去采购不乘公交车,来去骑自行车; 活动结束,她把彩带、包装纸整理好,说“下次还可以用”。

我听了以后很惊讶, 觉得尤伯罗斯当学生时可能也是这样。 如果学校能发展这位同学的管理才能,注意培养更多学生具有这种能力 他们将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

回应的意义
3
常生龙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其实,人无时无刻地都在与这个世界、与他人进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外界的回应非常重要。随着外界回应的不断增多,人类的表达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一位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在沙坑里玩得不亦乐乎,妈妈在旁边看书。孩子突然跑过来叫:“妈妈,妈妈。”这位妈妈回了一句:“宝贝,是不是很开心啊?”孩子“嗯”了一声就又返身去玩了。孩子的感受在妈妈的回应中被确认。

网友“叶呆呆”和男友是异地恋。十一假期,她在QQ 上告诉男友要去看他,男友回答:“哦。”这让“叶呆呆”大怒,提出分手。因为“哦”不是一个真正的回应,她无法通过这个字判断自己的感情是否被男友所接受。

据最新研究发现,若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妈妈能在七秒内给出准确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过七秒,受挫感就会产生。婴儿尚且如此,有着基本判断力的孩子更不必说。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着好多个同时向他索取关爱的孩子。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知道的人请举手!”结果,孩子们都把手举得高高,但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有一个人。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能否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回应呢?

办法还是有的。比如,让孩子们将自己的观点用绘画、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然后统计汇总,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恰当的回应;比如,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联系薄中,老师阅读后通过书面文字或者约谈等方式予以回应……

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需要教师能够敏锐地监测到孩子发送过来的信息,判断和分析这一信息的内在含义,及时给予赞同或者反对的回应。教师越是不给出回应,学生就会越来越没有行动力。

【文章转载自 当代教育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