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技术的核心价值是:通过水体碳氮比的调整,使水体中的异养微生物吸收水体氨氮、亚硝氮等废氮转化为自身菌体蛋白而大量繁殖;繁殖过程中通过絮凝作用结合水体中的藻类、原生动物、有机物碎屑等形成生物絮团,并被养殖动物摄食。此技术在调控水质的同时,使得饲料蛋白以生物絮团为载体被重复利用,提升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 养殖模式:罗非鱼小池精养,亩放苗万位乃至数万尾,高效24h增氧曝气,每天按饲料投喂量的40-60%添加蔗糖,零换水,亩产高达13.5-20吨。 养殖模式:高位池精养,多增氧机24h曝气增氧,高密度,每天按饲料投喂量来添加碳源,调整碳氮比15左右,保证白虾单造亩产1.3-1.7吨,最高3.4吨;此外印尼的高密度精养系统可达到9公斤/立方米以上的高产。 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室外双层的纱浆网确保室内温度维持30℃,密集的水车保证水体中溶氧含量充足与絮团的充分悬浮,碳源按饲料添加量的40%投入,1立方水体放苗200尾,水深1.2米,经过养殖70天,对虾规格在60尾左右,约合亩产4000多斤,饵料系数约为1.5。此工厂化系统类似于国内的小温棚养虾系统,国内可以有效借鉴。 养殖模式:室内水泥池,放苗密度1-1.5万/平方以上,水温保持28-30℃,合理调整C/N,保持生物絮团丰度在5-15ml/L,养殖25天成活率可以达到95.7%,规格可以达到3-4cm;低盐度地区同样的条件,淡化到5PPT,25天成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 养殖模式:网箱养殖,采用3天投放饲料量50%的糖蜜,且3天强化一次芽孢杆菌的试验组,其成本为13.57元/kg,产值36.68元/m2,利润约7.17元/m2,相对对照组,成本14.33元/kg,产值35.38元/m2,利润约5.45元/m2,其产量提高19.13%,饵料系数下降22%,成本下降5.3%,净利润提高31.56%。 养殖模式:室内工厂化水泥池,400尾/平方,微孔24h曝气,每天按饲料的60%添加红糖,113d零换水,4.02公斤/平方,饵料系数由1.65降到1.37,投入产出比提升近40%,且水体氨氮亚盐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养殖模式:室内工厂化养殖,大量红糖添加调整碳氮比,底曝气增氧悬浮生物絮团,悬挂生态基辅助絮团悬浮和附着,产量达到6公斤/平方以上。 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实例就介绍到这里,具体细节操作不做太多赘述,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或咨询根源水产微信平台。
|
|
来自: liqualife > 《aquacul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