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幻泡影(之二)?美国金融危机

 心住至善 2015-02-06

作者:井底望天


 

这一始料未及的大窟窿给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相比于格林斯潘,伯南克是一个出身学术界的书呆子。学术界里的经济学家,一般都不识人间烟火,从来没做过生意,干过企业,炒过股票,只会天天拿一些除了圈子内几百号人外老百姓都看了莫名其妙的火星文章(往往用复杂的数学外表掩盖其幼稚的内在逻辑)在“高深学刊杂志”[1]上灌水。那么这伯南克,也是这一号人物,深受正统经济学的熏陶。按照英美精英界的标准,伯南克是让商界官界学界或者商官学界三栖的诸位大佬十分满意的一棵好苗。

 

为什么说当初任命伯南克是选了一棵好苗呢?因为那时小伯被认为有两张脸,这两张都是颇为令精英们青睐的脸。一张是学术脸,叫“货币中性”脸;一张是商界脸,叫“时刻准备和通货膨胀‘作斗争’”。前者是书呆子理论,意思说穿了就是“货币政策对于经济没有作用,或长期内没有作用”——货币政策的松紧,利率的高低难道会对企业经营没有影响?笑话!说白了这潜藏的意思就是最好的政府(广义的政府,包含中央银行在内)就是什么都不要管的政府(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也应撒手不管),自由放任是王道——这可谓是深得正统经济学者说得烂大街的祖传绝技;后者则自19世纪英格兰银行的贵族以来就是那帮自以为是的英美金融“蓝血”贵族[2]的至尊真理——那就是借警惕通货膨胀之名时刻保持利率的高企。但常识也知道,这高利息,在客观上,对于普通发达国家来说是给企业加重(利息)负担,在经济还没有危机时从实体经济中抽血给金融家们享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那就是逼你自宫,全国哀鸿遍野,然后由发达国家资本进入大肆收购的不二法门(想想1997年亚洲危机后IMF以维持汇率为名强令危机国家巨幅提高国内利率的好事)。

 

可惜伯南克书生命薄。上来后不久就碰上了这糟麻烦事情。以至于由不得他愿意不愿意,他的两张脸哗啦就扯烂了。

 

其实伯南克刚上台的时候,他是可以一本正经的继续带着他那两张脸皮照本宣科的。大家都知道,美联储的对外公告,历来是用语含糊,故意让老百姓看不明白。这个故弄玄虚的艺术到伯南克的前任——也就是国内左一句“格老”右一句“前辈”吹捧的格林斯潘任职期间发挥到了极致。但格林斯潘在这玄乎其玄的斗篷下,干起照顾利益群体的活来是二话不说,十分利索。而这位格老最大的“成就”——也是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埋下直接地雷的惊人之举,就是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及2001911事件后,一路狂降利息到当时前所未有的水平(基准利率从6.5%迅速下降到1%)。

 

这狂降利息对于已经深陷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来说,并不是产业复兴的强心针,而是吹起资产泡沫的兴奋剂。笔者曾经和一个高盛旗下一个基金的交易员聊天,谈起这段历史时,这王牌光头的评价就是,“对冲基金的天堂”。遍地上演股市与房市起飞的盛景。这波繁荣仅靠美国一个巴掌自然是拍不响的,财富效应使得美国所有阶层的消费尤其是负债消费(向金融机构借钱负债其实是创造了货币)大增,而这些靠新债还旧债滚动的债务游戏,创造出来的美元数字就源源不断换取亚洲等国的低价消费品和工业品,再附带着间接提携了诸多原材料生产国,形成了诸多国家的巨额外汇储备。加上日本当时的0利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下可以随意向日本的银行借贷,于是全球股市狂飚,巨额并购蜂起,金钱神话横生,用一句当时风行各大财经媒体的精英话语来说,就叫全球“流动性过剩”(即钱“太多了”)。

 

在这新镀金时代里,格林斯潘自然可以一本正经的重新捡起自己“提高利率,防止通货膨胀”的老面具,虚晃那么2年,然后在一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的盛誉中于20062月光荣引退,把接力棒传给普林斯顿书生伯南克。

 

伯南克在上任后的一年半内,一直把玩着两张面具,从容不迫的挥起“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的指挥棒,把利率从格林斯潘离任时已经抬升到4.5%的基准利率继续升到5.25%,并在这个水平上玩弄模棱两可的字句长达一年之久。谁知等到200783810法国巴黎银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这两家公司都是“欧皮美骨”的准美国式金融机构)和高盛公司管理的几家基金遭遇重创,正式启动全球金融风暴的序幕(从20078月到20088月为止,这场危机还被仅仅称为“次贷危机”)。

 

伯南克起先是还想留着他的面具牌坊的,“坚持信仰”历来是这些正统经济学家们“维护盛誉”的法宝。这时倒是金融资本家们撕去了伪装,伯南克开会,华尔街人人喊“降(息)”。著名财经电视台CNBC的一个出了名的“流氓嘉宾”吉姆·克莱默(Jim Cramer)大骂伯南克木头脑袋,门外汉(no idea what is going on)。伯南克被迫在817启动“半降息”举措,这一启动就刹不了车。(直到0812月降到了0利率。——编者注)。

 

伯南克的被迫降息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彻底摧毁了他在学界攒下的“一世英名”。他过去在大学里当教授时的同事开始群起而攻之[3],而一群资本家里的金龟子[4]们开始盘点他当年无心插柳的书生言论,绘声绘色的把他涂抹成一个“热爱通货膨胀”主义者[5]。在千千万万的长青藤大学教授与民间经济学家的疯狂进攻面前,可怜的伯南克同学真是长一百张嘴也说不过,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他这顶“通货膨胀主席”的帽子看来是要带到坟墓里去了。

 

梦幻泡影(之二) <wbr>美国金融危机

1.2 CNBC流氓嘉宾克莱默200785危机正式爆发当天大骂伯南克懂个屁

 

 

 

话说伯南克被认为是大萧条的专家,所以应该很懂对付大萧条。这主要和他的出道论文有关。1983年,伯南克还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任经济学助理教授的时候,曾发表了一篇研究1929年大萧条的文章。在这篇研究论文中,伯南克认为大萧条末期,是因为在大量的联邦政府资金投入下,通过设立用于帮助企业的“重建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和帮助家庭的住房贷款公司(Home OwnersLoan Corporation),美国才在1933年启动了经济复苏。

 

这篇表面上颇为晦涩的文章,被象牙塔里研究经济学的那帮书生们捧成了什么“研究美国大萧条的‘经典’作品”,于是伯南克就成了“研究大萧条的专家”。媒体看到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几个政府支持性机构,就以为伯南克是“青睐”政府功能的“大政府主义者”。

 

其实,这篇论文只是伯南克“学术脸”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伯南克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说这两个政府金融机构“有效”,而是想说明放松信贷、挽救萧条的货币政策无效——为了说明货币政策无效,所以随手拿了两个替代品来捣鼓一番,说“走出大萧条可能是‘重建金融公司’和‘住房贷款公司’的功劳”。至于他的具体论点,无非是什么这两个公司能够帮助金融企业恢复“金融行业的透明性”,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透明”、“效率”是绝对的好词,经济学家论道时一般都会用上,大家记住这点后可以用来调戏经济学家),所以感动了神迹降临,让经济凤凰涅槃了。这种纯理论的书斋梦游,只不过是为他自己的一贯论点服务罢了。其实,“重建金融公司”和“住房贷款公司”这两个胡佛时代后期建立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带动美国走出大萧条,本系列在以后会谈到大萧条年代的那些往事,告诉大家真正的“救星”罗斯福是怎么创造人间奇迹的。

 

梦幻泡影(之二) <wbr>美国金融危机

1.3  经济学是个“伪科学”[6]

 

不管伯南克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里是如何不食人间烟火,出任美联储主席的他必然要面对现实进行操作。而留给他的传统正常的工具——“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也就是那么几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一般手段通常有程咬金三板斧:第一板是利率,在欧美国家通常指通过在债券市场(通常都是“高质量,不违约或低违约”的高等级债券)买卖影响这些债券的价格达到带动整个社会的各种利率的目的[7],第二板是贴现窗口直接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资金,第三板是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这板斧在美国已经基本废弃不用了,一是震动力太大,二是美国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已经很低,在这点上限制美国的各个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已经没有意义[8])。

 

美联储主要靠一板斧,偶然用用二板斧。但这些板斧工具起作用,基本都要依赖于私人金融系统——通过他们向企业界或社会的贷款活动,来影响社会的资金货币量,从而向经济传递效果。换句话说,美联储的这些板斧好比皮影戏的把子,只是让他用长绳(商业银行体系)牵着经济这个皮影人跳舞。

 

如果牵绳自己不听使唤,即这些板斧都不中用的时候,美联储就必须用形形色色的办法向金融企业注资,试图唤醒这些“绳子”。其中一种办法是所谓资产置换,即将金融企业的问题债券,与美联储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9]交换,使这些金融企业可以改善其资产品质,方便于它在私人借贷市场(金融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借贷,创造货币符号,这叫银行间货币市场)上易于融资,这种资产置换做到底,那就是美联储新造货币或者美国财政部筹措货币去“交换”问题证券资产,这就是“直接收购”了。如果还不行,那就要政府赤膊上阵,直接向金融企业“注资”了,那就是购买这些金融企业为应急而新发行的股份、债券(这些债券其实也基本不指望能偿还,估计到头也得学中国当年的绝招“债转股”)。这两种方法上有所差别的“非常手段”,有的学者厚此薄彼,以为有根本的区别(如著名的骂小布什骂上瘾的专栏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笔者在后文中会慢慢道来:其实两者差别不大。

 

所以,美联储在危机爆发近一年后的08年夏天,还希望可以挺一阵,自己猜想也许在几个月后才需要直接向金融企业注资。这个打算很快就破灭了。而启动引爆点的就是发生在913-14日周末的雷曼兄弟的破产。本来,雷曼兄弟还在和中国的中信证券和韩国的开发银行接触,希望能够蒙一些亚洲人持有的美元外汇进来。但当美联储决定不对雷曼进行信用担保时,这些谈判全部失败,导致了雷曼兄弟的破产。



[1] 经济学、金融学界有所谓“七大学刊”之称,即《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QJE)、《经济学理论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JET)、《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JF)、《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FE)、《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不要误会,和我们中国人平时说的“政治经济学”毫无关系!。清一色美国象牙塔纯学术期刊。这些期刊就是不懂经济生活、金融实务的“美国大牌经济学者”们比刀论剑之处,也是一些中国经济学家狐假虎威的工具。

[2] “蓝血”,Blue Blood,是英国引自西班牙的词语。源出于中世纪晚期,当时的西班牙贵族的一种说法,这些人因为长年不在外劳动,皮肤较为灰白,因此脖子和手臂上会显出暗蓝色的静脉,这些人因此认为自己的血是蓝色的,是区别于普通农民(长年在外皮肤晒黑)、摩尔(阿拉伯)人(西班牙贵族的军事对手,皮肤较黑)和犹太人的标志,一个人“蓝血”就表示他身份高贵,没有被“低等种族或阶级”“污染”过。

[3] 08年几次发生的所谓美国经济学家“联名上书”要求财政部、美联储停止任何救援和“干预计划”的事情,这些没有经历过1929年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的口号是“我们自生下来就知道,政府干预从来没有生效过”。——编者注

[4] 金龟子,英文叫Goldbug,指英美世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只认黄金是“真正货币”、“诚实货币”。这种人往往攻击现代法币制度是“欺骗货币”、“非诚实货币”,把纸币说成是政府掠夺人民财富的手段,要求世界重返金本位制度。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既没有弄清楚现代货币的原理,又不明白历史(世界范围内的真正广泛的金本位制度只有短短30-50年左右,而且运作并不让人称赞)。本卷在后文中还要给予解释和批评。

[5] 这就是本·伯南克被安上绰号“直升机本”(Helicopter Ben)的原因。金龟子们流传这套歪曲伯南克的说法,称伯南克“主张坐上直升机向社会撒钱(以刺激经济)”,所以“热爱通货膨胀”。

  笔者需要给跟广大中国读者打保票,这决不是伯南克的本来意思。相反,具有“两张面具”伯南克本来是极端保守的人,绝对不主张盲目扩张货币,无非是正好赶上了这档子危机,书生无能只能顺水推舟,假戏真做,阴错阳差的成全了媒体对自己的留言。

  其实,坐上直升飞机撒钱是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重复货币主义者(也是主张自由放任加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80年代末在中国很活跃)“佛老”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比喻。这个比喻本来要说明的是法币(中央银行纸币)的注入“好像”直升飞机给所有人撒钱——由于所有人的钱都“瞬间增长”同样的比例,所以“实际经济活动不会变化”,所以,“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中央银行只要按照我佛老的金玉良言,保持一个既定的货币数量(或增速)就可以了。

[6] 有一个对于这些经济学大牌教授们的笑话,就是理工类教授与经济学教授华山论剑,秀出自己学问里的拿手绝活。理工类教授自然是该推导的推导,刷刷刷写出一黑板漂亮的公式。轮到经济学教授上台时,只见他慢腾腾的写出假设和结论,然后在中间填上:上帝显灵(Some Miracle Occurs),证明完毕!

[7] 美国的“降息”或“升息”含义与中国不同。中国指的是央行指令式命令各家银行统一调动存款贷款的利息。而美国指的是央行美联储有一个目标的基准利率水平,然后通过参与高等级债券(主要是国债)的买卖,把这个“最保险”的债券价格压到(卖出债券)或抬到(买入债券)其折算的持有收益率到基准利率附近的水平。进而间接影响银行业务中的各种存贷款利率。当然,由于中国也模仿美国的方向搞了改革,所以目前中国的广义利率调控其实是双轨,一条是指令性,一条也是类似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券、票据交易,前者直接,后者间接,但两者之间有影响。

[8] 美联储目前的准备金要求比较复杂,基本上是对于活期存款(美国叫交易账户,transaction account)要求在3%10%不等,而对于定期存款则没有准备金要求(或者说要求为0)。有关准备金调控的原理见本卷第二回的注释。

[9] 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如美联储,是用买入美国国债的办法来提供货币的(记住美联储是“凭空造出来”货币的,只是在如何把这些货币放入市场上各种法律规定、实践操作上名堂很多)。所以美联储手里积累了大量美国国债作为它的“资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