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御 中国皇帝座驾拾遗

 RK588 2015-02-09

汽车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已经不算是什么太稀罕的物件了,尤其是城市。但是,在中国古代,哪怕是皇帝,出行其实都不太容易,那时候,没什么高速公路,也没有动辄上百匹的速度机器。每个时代的皇帝都有独特的座驾,用途不一,有些皇帝把它当交通工具,有些则是当做享乐的工具,当然,主要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汽车所承载的功能,在这些皇帝的座驾上都能找到折射。

大禹的四驾马车

话说轩辕黄帝造出了最早的车。那会的车,是相当简陋的。据考证,车轮是实心的木饼子,结构粗糙,而且,车是靠人力来拉的。

最初的车,主要是劳动工具:当搬运重物的时候,用车推或拉,比肩扛手抬要省力得多。一些权贵,比如黄帝本人,也曾自己乘车。不过,这尊贵的车,得由仆役和奴隶拉动,才能缓慢前进。要把它作为代步的工具么,那真是比走路还慢。

大禹治水的时候,三过家门都来不及进去,哪里顾得上坐慢腾腾的人力车显摆?他就自个徒步奔波。这一趟趟跑下来啊,累得又黑又瘦,大腿上一丁点肥肉都没有——要搁现在,这叫健美。大禹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辛苦的帝王了。

有一个大禹的属员,看不下去了。 他姓任,叫奚仲。说起来,他是颛顼帝的后人,也就是轩辕黄帝的后裔。

最开始,奚仲把车直接给拴马身上。马不乐意了,身后拖个啥啊,吱吱嘎嘎的,它就左右甩摆,上下蹦跶,奚仲的车很快被拖翻,车上装的东西也满地乱滚。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他终于设计出一套改进模式:从车前方伸出一根辕木,将两匹马分别套在辕木的两侧。这样,当马匹向前方或者斜前方奔跑时,就带动车辆前行;由于是两匹马,受力比较均衡,也便于控制。

马车不但大大节省了用于沿途运输所消耗的人力,还促进了交通。因为马车的速度远比步行要快,因此在重要物品的递送,人员的调遣等方面,也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后来,奚仲把造车的经验规范化,作为天下车辆的标尺。马车的应用,还促进了道路交通的发展。

东周天子驾六

天子驾六是我们古代的礼制的一种行为。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案《书》称朽索御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根据文献,这六匹马在古代都应该有自己专有的称呼,位于车辕两侧驾辕的两匹马称为“服马”,紧挨着服马的称为“骖马”,骖马之外的称为“騑马”。此外,根据该车马坑中这六具马骨驾的出土位置,说明这六匹马当年驾车时应是沿车辕两侧特驾六马。四马则两服、两骖,六则两骖之外双有两騑。《说文》曰:‘騑,骖旁马’,盖于服、骖之旁又加两马,则为六也。”由于这座车马坑出土于东周天子所居的国都东周王城内,这座车马坑中的六马驾一车,无疑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天子驾六马”的考古遗存!这辆由六匹马驾驭的既然是东周天子的乘舆,那么这座车马坑出土的遗存无疑就是当年东周天子的出巡车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天子驾六马”考古遗存的发现,从而也认定了位于洛阳东周王城东部的大型东周贵族墓地就是东周王陵陵园遗址,应该说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继安阳殷墟王陵之后又一处被确认的早于秦始皇陵的中国帝王陵园遗址。

这个天子座驾的编制被后来的帝王广为推崇,魏王曹操、晋王司马昭、东晋元熙元年(419年),宋王刘裕、齐王萧道成、梁王萧衍、陈王霸先、隋王杨坚、唐王李渊、燕王慕容皝在废先帝受禅的时候都有“乘金根车,驾六马”的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