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总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农村是大一统的,农民也是完全一样的。用一个假想的模板,而忽略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开出的药方,就是假大空。所谓的复杂性,就是要看看真实情况,到底是如何,能否定性定量,吃透才会有办法。毛主席的《寻乌调查》,全文分为5个部分,39节,计7万余字。那个详尽、透彻、深刻,建议大家看看或者重温一下,文尾链接有。将心比心地说,你我现在真沉下来调查,能写出来这样的文章么?这是市县领导参阅的787文章。)
宗族派性问题,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支隐型的“巨手”和一股重要的力量。可以说,一个村宗族派性问题处理得好,这个村就能发展稳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就会和谐;反之,宗族派性问题处理得不好,班子建设、发展稳定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为此,对宗族派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一、宗族派性问题,具有普遍性
经过调查摸底,全县854个村中:村班子保持5年以上稳定、成绩比较突出的有351个村;5年内村班子更换一次或两次的有413个村;5年内村班子更换3次以上的有76村;目前还没有班子的村14个。
从4个类别的村班子建设情况看,351个班子比较稳定的村,大多数支部书记宗族派性势力比较大,在处理宗族派性问题上比较妥善;413个相对稳定的村,宗族派性斗争存在一定隐患,但并不是特别突出,尚能保持班子稳定;76个班子更换频率较高的村,宗族派性斗争比较突出,大多数是多年的后进村和后进班子。2006年中新调整的45个村班子,有39个是因为宗族派性斗争的因素所致,有的村在5年内更换了7任村支部书记;14个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班子的村,有13个是因为宗族派性闹班子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对基层组织建设的危害
一是抢夺“政权”,造成了基层班子的不稳定。
宗族派性之间的矛盾一旦激化,就会陷入权力之争。争夺村班子的执政权利,能够干上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主掌村内大小事务,依靠政权对对方进行压制,是宗族派性斗争的主要表现。因此,闹班子、挣权利,你斗我、我斗你,相互拆台,唱对台戏,斗争无休无止。特别是在村“两委”换届中,拉拢选票、相互诋毁,斗争经常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严重削弱了换届的民主性和公正性,推选出的村干部,并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心声,这造成了农村基层班子经常更迭、“换马”。
二是利益冲突,造成了基层班子难以平衡,失去威信。
宗族派性之间存在矛盾,必然有利益上的冲突。在利益的争夺上,宗派矛盾双方或多方互不相让,唯利是夺,使基层班子在处理问题上很难达到普遍都满意,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造成了班子办不了事、解决不了事的被动局面,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
三是宗派斗争,破坏了乡村文明新风。
实践证明,宗族矛盾突出的村,村风村气都较差。在宗族派性斗争中,各宗族派性之间相互追名逐利,以个人宗派为轴心,不顾全大局,不为大多数群众着想,以强欺弱、以大欺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农村文明新风。
(有删节,《建议对策》部分,略,一次性阅读,请回复@,订阅纸质版)
【继续看?添加本号,回复数字】 23:“三合一”的村官最危险; 65:村两委换届——女副镇长PK镇党委书记(10-2); 80:一个“村霸”引发的乡镇信任危机; 114:“村支书批量落选”原因——来自M区的调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