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沙漫天罩神山

 汉青的马甲 2015-02-12

“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一直在寻找着机会去那里看看,看看这须弥山是否能称为山的王中王。

没有想到的是,沙尘暴竟然跟我一起到了须弥山!久居南方海边,已经忘记了北方的春天还有沙尘暴一说,所以,当听到天气预报里说到沙尘暴与我在一天到达须弥山的时候,多少有些郁闷,也有些无奈

弥山位于六盘山的北端,车子在尘土中前进,不敢开窗,生怕那卷起的尘土把自己都埋了进去。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虽然是春天,可

惜,这里却缺少江南早春时的柔媚和清秀,山上多石少树,再加上黄沙的肆虐,多少有点萧索的味道。好在,北方山体所特有的那种粗线条的豪放与刚强,还是让人

体会到了另一种韵味。

开心,不是旅游旺季,没有什么游人,诺大的景区似乎只是为我而开放,这就是自由的好处了。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须弥山石窟

开凿在鸿沟相隔的八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可惜的是,大多数的石窟已经损毁严重,在梯桥间行走的时候,总是在想着一句话:立着的,

就是遗迹,倒下了,就是废墟!其实,遗迹与废墟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遥。

次行走于石窟的时候,都不由得在心中感谢北魏,感谢这个佛事大兴的年代,造就了佛像艺术的繁荣。所以,才有了东魏、北齐、隋唐、宋一代又一代佛教雕刻的变

化与发展。须弥山石窟也诠释了这一变化:石窟始凿于北魏,经西魏、北周、隋、唐等历代不断添凿,以及后来的修葺重妆,形成如今的大佛六、子孙宫、圆光寺、

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等八个风景区,共有造像三百五十余尊,以及壁画、题记、石碑等多处,是研究北魏以来我国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遗

产。

须弥山石窟最著名的还是唐代所建的第五窟。窟中有高达20.6米的大佛坐像雕刻,神态安然,气宇轩昂。从下面广场仰视之,颇有欲顶礼膜拜之感!风卷着沙子打在脸上,即使是隔着眼镜,都有点睁不开眼。感谢佛,今天的沙尘暴还不是最猛烈的,不至于天昏地暗,只是能见度差一些而已。

风打着旋,卷着落叶、残枝、尘土在广场的一角疯狂地舞动着,倒是把广场清理的很干净。避开风之舞,我向大佛走去。那是“之”字形一连串向上的阶梯,多少有点登天梯之感,可以一路走,一路清洗灵魂。

这样,一直走到大佛的脚下,站在离大佛很近的地方,细细端详这唐朝的大佛,感觉他的伟岸的身躯,以及那轻薄柔软的衣着,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褶纹疏朗流畅,肉

感透露明显,这就是所谓的“薄衣贴体”的表现形式,据说是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教图像对中国佛教雕刻产生的影响,但无论怎么说,唐朝的佛像已经越来越本土

化,世俗化了,也越来越贴近百姓的生活。

知道大佛建成是,后面的石壁是否如现在这样光秃秃的,只有坑坑洼洼的黄色的石壁,没有头光、神光、没有飞天、没有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什么都没有,仅

仅是一尊大佛孤孤单单地坐在家徒四壁的洞窟里,茫茫然望向远方,那么落寞、那么寂寥,他哪里像是一尊无欲无求的佛呢?!哪里像是须弥山中的一尊大佛呢?!

一无所有的我竟然为他感伤起来,也许是天气的缘故吧,阴郁的天气总是让人压抑的...毕竟我还没有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于是,不知不觉间在

佛前矗立许久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