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川江的助航设施

 陆安桥1871 2015-02-12

      船舶在江中航行,江上有为船舶航行服务的助航设施。在当代川江,主要的助航设施有航标灯、航标桩、水尺、信号台、绞滩站等。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川江助航设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川江从来急流险滩多,还有许多地方是狭窄航道,只能允许船只单向通过。自有舟船运输兴起,一些险要江段船毁人亡的惨剧经常发生。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于水情水势和航道的规律无法认识,因而无从提出任何保护和助航办法。

     在水运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许多代人付出了无数血和生命的代价之后,古代船工们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简易的保护和助航办法。最早的关于这方面的事例记载是唐代出现的“摇旗击鼓”的引航方法,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助航设施的萌芽。

     当时,在瞿塘峡口等水险流急、航道狭窄的航道上,为了避免上下水航行的船只发生相撞事故,地方官员根据船工的要求,专门派出士兵持旗帜立于狭窄航道两端,指挥木船依此通过。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从江西浔阳进入四川的过程中,途经三峡时曾目睹了这种引航方式。他在《入峡次巴东》一诗中写道:“两岸红旗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这种情况,在宋代诗人范成大著的《吴船录》一书中也有记载:“瞿唐峡口滟滪堆之顶,盖天下至险之地……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析也。帅司谴卒执旗次第立山之上下,待一舟平安,则簸旗以召后船。”

      明清年代,随着舟船航运的发展和对于急流险滩航道规律的认识,开始在一些险滩航道上设置简易的助航标志,以起到警示驾船者的目的。

     这些助航设施有两种。一种是在险要航道最关键处的礁石上写字凿石,引导船工正确驾船。另一种方法是在江中暗礁上安置小船作为标志,给船工指引航路。

     在川江最著名的险滩——崆岭,大珠石耸立江中,航道被分流为南北两漕,滩内暗礁密布。这里水流湍急,流态紊乱,行船极为艰险,稍有不慎,即触礁沉船。所以有“青滩洩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的说法。

     船工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稳妥可靠的过滩方法,在大珠巨石尾部凿刻“对我来”三个大字,作为行船避险的标记。行船至此,首先要将船头对准大珠巨石尾部,朝着“对我来”刻字处航行,然后借助江中泡漩回流的推力,就能恰到好处地避开礁石,冲过险滩。如不依照这种方法驾船,必然发生触礁沉船事故。

     在当时的川江,还有折桅子、滟滪石等其它险滩,也刻写有指导船工正确驾船的警戒语。

      当一些暗礁的高度还处于水面之下、但对行船有危险性的时候,就在它上面安放扁舟作为标记,提醒船工们谨慎过滩。据《蜀鞧日记》记载:“善谋者将过滩时雇扁舟三,置于尖石之侧,客舟遥望而避之,可保无虞。”这种用扁舟指示礁石的方法,类似于近代助航标志浮标,这是近代航标船的雏形。

     清代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由官府统一布置,长江上游各州县在本州县境内航道极端危险处两岸遍插标记,专门为江中舟船引航,这是川江航道上设标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助航行动,从此,川江行船驶过险滩窄漕,皆有所插标志指引。这次设标行动,对于川江助航设施的发展和形成,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