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模型不是领导力发展的基石,甚至必要条件。大多数热衷于此的公司,都钻入了牛角尖,甚至是掉入了陷阱。 如何更好地培养管理人员是现实需求。在走过开卷有益的培训阶段之后,如何促进培训成果转化,避免“听起来激动、回去后一动不动”的结果,是很多企业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此背景下,建立领导力模型,并通过“建模-测评-发展”的过程,提升培养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似乎成了不二之选。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建立领导力模型,并希望通过这一工作来破解培养的难题。 与此同时,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几乎90%以上建立领导力模型的公司,都没能真正有效地将其应用起来。这项原本被HR寄予厚望的工作,往往也成了HR的滑铁卢。 表面上看起来,很多优秀的企业也都建立了领导力模型,并将其作为领导力发展的基础。但这个最佳实践是陷阱。 简而言之,领导力模型不是领导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牛角尖。 归纳一下,领导力发展有三种方法。 一是基于行为的个人领导力发展。这也是很多企业希望的,通过培训等手段,切实改变管理者的行为。 问题是行为的改变非常困难。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建立的模型要真正科学;二是培养手段要真正有效。这两个条件,绝大多数公司(咨询机构)都无法做到。 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只有DDI。其研究团队阵容强大,数十年专注于行为导向的评鉴与发展,并且有真正与行为要项“配套”的培训课程。真正在“行为”层面将模型与课程打通的,DDI应是首屈一指。 基于此,对于期望改变管理者行为的公司,就有两条建议: 1.不要动辄追求领导力模型的个性化。企业的确有独特的文化等,所以很多HR强调要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领导力模型。实际上没有太大必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应用环节。 2.不要动辄建模。与其劳神费力建立模型但最终束之高阁,不如挑选市场上的精品课程,“削足适履”,做好课程的落地和转化应用。 这两条建议看起来完全是“倒退”,但的确是凝结了很多经验教训。 二是基于领导力模型的组织领导力发展。有不少这样做的企业很成功,但它们的成功是个例,是孤本。绝大多数企业都无法学习。我们仔细来看。 以国内企业为例,采用这个套路最为成功的是华润集团。华润集团建立领导力模型,并以此设立了60班、70班、80班,项目设计也在不断改进中,设置“学习单元”,强调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将领导力发展置于如此“显赫”的地位,甚至成为集团工作的核心,最重要的原因(甚至唯一原因)是集团董事长的高度重视。各种各样的活动都被冠以“领导力发展”的帽子。这样的现象在GE也有过。尤里奇曾在与明茨伯格的通信中就提到,GE的各种活动都冠以“群策群力”的帽子开展。 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领导力发展还上升不到“一把手工程”的高度。因此这样将工作与学习完全混合的方式,缺乏了最高层的强有力推动,无法有效实现。如果HR部门过于大张旗鼓,在开始时把领导者的胃口吊的过高,就很难善始善终,一般都是虎头蛇尾。 另外,如果再近距离观察,在后期的学习活动中,前期花费了巨大财力物力建立的模型,基本就变成了学习主题或学习方向的指引,比如提升跨团队协同能力等。 它肯定有价值,但与前期投入相比,显然性价比很低。因为即使不做模型,也能够识别出公司需要重点改进的领域。建模反而有些多此一举,拐了一个大弯。 基于此,对于仍然希望建立领导力模型的公司而言,也有两点建议: 1.如果希望学习发展活动贴近业务,不需要建立领导力模型。 2.如果仍然希望建立模型,要看最高层对领导力发展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高层重视可以大张旗鼓,如果最高层兴趣一般,务必低调一点,把它作为普通的工具看待。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很多优秀企业里,领导力模型从来就不是领导者培养的基石。 在这些企业当中,领导者培养采取的是更为务实、也更为有效的做法。公司沉淀形成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是领导者培养的基础。 领导力模型最大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抽象。这使它与企业现实实践总是隔着一层。也让学习成果转化、学以致用成为突出的问题。 另外,领导力模型往往是专家们热衷的话题和语言。从企业最高层的角度,他们更关心公司上下能否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套路和方法。比如联想从最早的“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到近年来力推的复盘,都是如此。 再比如中粮集团。尽管中粮也建立了领导力模型,但宁高宁一直强调“五步组合论”的管理逻辑和方法论,中粮的领导力课程体系也将“五步组合论”作为逻辑基础。领导力模型与五步组合论重叠的部分,是发展关注的重点。(后面再详细介绍) 丰田强调“要把培训员工胜任岗位工作与发展多才多艺的员工区分开来”。因此丰田的培训一直秉持务实的原则。在不同级别领导者的培训当中,管理工具是基础。丰田将外出参加注入CCL的领导力发展项目这样的活动,视为发展领导者的个人才艺。 基于管理体系和工具的培养,一方面在公司内部形成统一的管理套路和语言,另一方面则“消灭”了学以致用的问题。 当然,这样做的基础是公司有足够的管理实践沉淀。但对于HR而言,要反思是否着了“领导力模型”的道,而没有着眼于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尽管采取行动学习等方式,但由于没有扎根于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领导力发展活动依然可能昙花一现。 真正有效的管理者培养,应该以管理方法传承为主,以领导力修炼为辅。很多企业把它弄反了。 作者:康至军 转发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公众号:HR转型突破) |
|
来自: 联合参谋学院 > 《管理水平&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