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14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细辛6g  干
姜6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上6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lOOml,日3服。
    (功效]降逆化饮,燥湿化痰。
    (主治)肺寒支饮,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口淡,头晕目眩,
胸满呕逆,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沉弦滑。
    (临证加减}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的探讨:认为方中茯苓为
君,甘淡而平,利水渗湿,补脾宁心以涤饮;炙甘草温中补虚,
使不伤正;佐五味酸敛肺气,不使细辛散之太过;伍干姜、细辛
温化痰饮;纳半夏降逆平冲。全方功能温化痰饮,降逆平冲,故
主治痰饮咳嗽。凡素病痰饮咳嗽者,初以干姜易生姜,效验不逊
青龙汤。《金匮》小青龙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

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黄汤五方
均为本方之类方。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为主证。兼有形
寒外感之新病,以小青龙汤散内饮外寒。或兼形寒,或兼头眩胸
闷,咳呕痰水,舌白口淡,脉象弦滑之痼疾,则宜以本方主治。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功专敛肺平冲。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冲气
低,更咳胸满”。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主治“水去呕止,形肿
痹”。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黄汤主治痰饮而兼“面热如醉状”.
各方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为枢纽,主治痰饮,随证加减。认为
本方实为后世治痰饮众方之祖。[四酉医药,1964,《6,:266]
(原文}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捆辛、乾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
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38)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乾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细辛二两  乾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经义阐释]  此承上论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的两种转归及支饮冒呕的治疗。服苓甘
五味姜车汤后,寒饮得以温散,未再犯逆射肺,故咳满解除。此时,病情可有两种转归,
一种是出现口渴,并见冲气复发。这是由于苓甘五味姜辛汤属辛温之剂,尤其是方中干
姜、细辛为温热之品,若服用过多,则易于化燥伤津致渴,辛热太过又可能耗散阳气,引
动冲气复发。一种是口不渴。这是支饮未愈的缘故。既然饮邪仍在,就会妨碍阴阳的升
降,若清阳不升,则昏蒙冒眩;浊阴上逆,则必呕。总由胸膈支饮扰及于胃所致。对此,
应于前方中加半夏以祛除饮邪。
    (方药评析]  本方是由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组成。方中减轻了甘草、干姜、细辛的
用量,减甘草,是防其甘缓滞中,于呕吐不利;减干姜、细辛是防其过于辛热化燥.然
而,本方温化寒饮之力并不逊于苓甘五味姜辛汤。因为方中还加了一味辛温的半夏,该
药既能降逆止呕,又可增强全方温化寒饮的作用。
    (文献选录)  徐彬:寒得热而消,故咳满即止。然热同津耗,津耗则渴,热伤元气,
元气伤而阴仍侮阳,故冲气复发,故曰: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因而津耗胃干,当遂
渴,遂者,不止也。今不应止而止,故曰反,明是素有支饮,故火不胜水。但支饮必有
的据,故曰: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有水故也。故复纳半夏以去之。同是
冲气,而此不用桂枝者,盖冒而呕,则重驱饮,以半夏为主,桂枝非所急也。
    此亦冲气,前何独郑重而专治之,盖前乃肺之客寒未去,药峻而寒邪乘肾,逼迫真
阳浮出,上下狂奔,不能复返,故须以桂之至阳者入阴而伐之。若此之复发,乃肺被热

伤,而无气不能御阴,况有支饮以援之,故亦相冲,然无面热等证,则非真阳上浮之比
矣。故专去其水而冲自止,谓水去肺肾当自调耳。(《金匮要略论注》)
    赵良仁:服汤后咳满即止,三变而更复渴,冲气复发,以细辛、干姜乃热药,服之
当遂渴。反不渴,支饮之水蓄积胸中故也。支饮在上,阻遏阳气,不布于头目,故冒;且
冲气更逆,必从火炎而呕也。仍因前汤加半夏去水止呕。(《金匮玉函经二注》)
    沈明宗:此支饮内蓄,而复发也。咳满即止,肺之风寒已去。而更复渴,冲气复发
者,饮滞外邪,留于胸膈未除也。即以细辛干姜热药推之,若无痰饮内蓄,而服细辛、干
姜热药,助其燥热,应当遂渴。而渴反止者,是内饮上溢喉间,浸润燥热,故不作渴。但
阻胸中阳气,反逆上行而冒。然冒家阳气上逆,饮亦随之而上,故冒者必呕。呕者于前
去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复内半夏。消去其水,呕即止矣。(《金匮要略编注》)
    尤怡:冲脉之火,得表药以发之则动;得热药逼之亦动。而辛热气味,既能劫夺胃
中之阴,亦能布散积饮之气。仲景以为渴而冲气动者,自当治其冲气,不渴而冒与呕者,
则当治其水饮,故内半夏以去其水。而所以治渴而冲气动者,惜未之及也。约而言之.,冲
气为麻黄所发者,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以其气而导之矣;其为姜、辛所发者,则宜甘
淡咸寒,益其阴以引之,亦自然之道也。若更用桂枝,必捍格不下,即下亦必复冲,所
以然者,伤其阴故也。(《金匮要略心典》)
    按:徐注论冲气复发的原因是津气两伤,认为本证属冲气;赵注则将冲气与饮阻合
论,分别解作呕与冒的原因,沈注主论冒与呕,责为饮作祟;尤注分论冲气与水饮的证
治。诸家各有侧重,然比较而言,似以沈明宗、尤怡之见更长。
    (临床应用)  (1)治痰饮咳嗽:陈氏治胡××,男,47岁,工人。初诊1963年
4月u日。症见咳嗽气短,倚息不得卧,吐白痰挟水,每于早晚咳甚,咳时需俟痰出而
后安,伴有胸闷不适,胃脘胀满,舌白而润,脉象弦滑。病属痰饮为患,肺有宿寒,无
外感。故拟从除痰涤饮,温肺散寒入手。方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茯苓12g,炙甘草3g,
五味子3g,生姜9g,细辛1。5g,制半夏6g,二剂。4月13日二诊,服前方2剂后,诸
证悉除。咳平安卧,精神倍增,早晚咳痰减少,诊其脉仍弦而滑,胃脘略有不适。按病
仍属肺气虚寒,痰饮未尽。守原方加广皮6g,生姜易干姜6g,5剂后咳止痰平,其病如
失,饮食大增,精神舒畅,睡眠安宁,脉息和缓而虚,舌净口和,唯食后稍胀闷。继以
香附六君子汤加味调理中州,以善其后。
    (2)治寒喘:欧阳氏介绍,治寒喘寒气偏外,引动内饮,而见头项痛,身疼腰楚,
发热恶寒等表证未罢者,宜用小青龙汤;若饮邪偏盛,无伤寒表证,而但有弦冒,喘悸,
或呕恶、面目浮肿等症,宜苓甘五味姜辛平半夏汤。如治一素患喘证者,遇寒即发,暑
天含凉露卧亦发。先服小青龙汤,喘减,但汗多,受风则喘发。续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
汤加桂芍、黄芪,5剂喘平。终用《外台》茯苓饮调理而愈。
    (3)治疗肺心病:张氏介绍用本方加减治疗肺心病并心衰,常收到满意的疗效。如
治屠××,54岁。1981年2月18日诊。患肺心病已十年,近日又感寒复发。证见恶寒
喘咳痰鸣,面色灰暗,白睛布满血丝,唇舌青紫,双下肢水肿,胸腹痞满,痰稀量多,舌
苔滑腻,脉弦数。此为阳虚饮停,气滞血瘀。治宜温阳化饮,宣肺平喘。处方:附片
(先煎)、杏仁各15g,茯苓25g,炙甘草、干姜、细辛各10g,五味6g,法半夏12g,葶
苈(包煎)、厚朴各lOg。服1剂后,恶寒去,喘咳减轻。上方去葶苈,加人参lOg、车

前仁30g(包煎)。服4剂后,水肿全消,唇舌暗红,但动则心悸,咳吐白稠痰,食欲欠
佳,脉弦缓,苔白腻。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加三子养亲汤服二剂后,食量增
进,喘咳已除。乃用金水六君煎加红花、赤芍、人参蛤蚧精和金匮肾气丸善后。二年后
随访,身体健康无复发。另治范××,女,56岁。1981年12月20日诊。患“肺心病”
已五年,近因感寒复发,现全身水肿,心慌气短,入夜尤甚,神情倦怠表情淡漠,语言
低懒,白睛紫暗血丝满布,喘息不能平卧,唇舌青紫,汗出以头额为甚,时有昏蒙谵语,
脉洪大弦数,口干不欲饮,苔白厚腻。此为支饮重症,乃阴寒内盛,阴盛阳微,虚阳上
越。故急潜镇回阳,益气化饮.处方:人参20g(另煎服冲),附片15g(先煎),龙牡各
30g(先煎),茯苓16g,炙甘草lOg,干姜lOg,细辛lOg,五味lOg,法夏12g。药进一
剂,诸症减轻,已不昏蒙谵语,脉势减小。进三剂后,夜能安卧,精神好转,唇舌紫暗
减轻,口已不渴,但大便秘结,乃于原方加大黄6克。服药后,解溏便一次,诸症悉减,
继以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并早晚调服温肺补肾的中成药,半月后诸症悉平。一年
后随访,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