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秦诏版

 老樟xy67896789 2015-02-14
小议秦诏版
栏目:书论精萃
作者:王振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2012年6月15日

图1 秦诏版全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秦朝。秦始皇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对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进行了重要改革。

  秦始皇在落实统一度量衡制度时向天下颁发文告,在颁行天下的标准权量上面,均刻嵌或凿有廿六年诏书,我们以最为常见的秦廿六年秦诏版(图1)为例,其辞曰: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①。

  其大意为: “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该诏版为长方形,长10 . 8厘米,宽6 . 8厘米,厚0 . 4厘米,重0 . 15千克,它的四角都特意飞出并钻有四个小孔,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铜质青色。其正面是以秦篆凿刻而成,字体大小0 . 9厘米左右,竖六行,字号大小不一,全文共40字。

  秦二世元年,又加刻或铸铭一道诏书,其辞曰: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②。

  后人所说的“秦诏版”一般是指“秦·始皇·诏版” ,亦称“秦·二十六年诏铭”等。相传最初的“秦始皇诏铭”为李斯所书,但当时全国有数不清的权量,上面的铭文不可能均出自一人之手。现今,考古学已经通过流传至今的实物证实秦诏版诏铭是出自众多工匠之手,风格颇不一致,字迹不是当时统一的文字标准秦小篆,与《泰山石刻》相反,秦诏铭文中虽然也有严肃、工整的,但大多数纵有行,横无格,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生动自然。更有率意者,出于工匠手中,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虽不合法度,却给人们以天真、稚拙的美感。从中还可窥见六国文字遗迹和隶书的影响,今天看来,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秦诏版” ,不仅仅是“秦·始皇·诏版”那一块诏版,而是刻有秦廿六年诏铭所有诏版的通称。

  一、秦诏版在书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奇特魅力

  从流传至今的秦廿六年诏版实物和拓片来看,虽然版本众多,但是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以(图1)诏版铭文最为著名。其是后世学习、研究秦诏版艺术特色的最佳范本之一。我们无从去考证该诏版在当时是先书后刻的,还是工匠直接刻凿的。更无法去考证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物书写或者直接刻凿的。作为后人我们对于我们的先贤能有如此惊人之作不得不感到惊叹。通过此诏版铭文我们可以窥探到秦代篆书灿烂多姿的艺术魅力和鬼斧神工般地刻凿水平。

  1、不成熟时期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宽广地发挥空间

  《秦诏版》的出现是在秦朝刚刚统一东方六国文字的初始过渡时期,它在用笔结构上既有秦代小篆规矩整饬的风范,又保留着大篆文字的某些特点,其与之后的《泰山刻石》 、 《峄山刻石》那种完全成熟的秦代小篆作品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因为这种“不成熟” ,可以使后来的学习者在这种“不成熟”当中去挖掘和提炼有益于自身艺术创作的艺术养分,更加易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2、跌宕起伏的章法和多变的字形结构

  该诏版铭文通篇纵有行而横无列,字号大小不一,起伏变化明显,疏密有致、开合有度的章法布局成为后世效法的经典。首行“廿六年”弱势起行,之后逐渐加大字号,忽而又大小穿插,因形布势。字距或大或小,字形造型奇特、姿态丰富。例如(图2) “则”字,从整体上看属于左右结构的字形,左大右小、左方右圆,然而左右两部分却紧密地呼应在一起,显得一团和气。首先看左半部分,上下结构的两个部件,上边部件顶部向右倾斜,下边部件顶部向左顶,底部向右延伸,左半部分整体形成向右的倾斜之势;右半部分上端危襟正坐,给靠过来的左半部分上端部件留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下端双“足”向左边屈伸形成合抱之势,左右两部分的呼应恰到好处。该字左大右小、左方右圆、左繁右简,左收右放,欹正相生,丰富多变的字形结构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彰显出秦诏版文字特有的艺术魅力。

图2 则

图3 诸

  3、线条的恣肆和奇绝

  该诏版铭文线条铿锵有力,变化多端。如(图3) “诸”字,线形处理手法丰富,直曲、高低、长短、肥瘦各不相同;从线条的两端看,起讫变化方圆有致,粗细相间,同一字相同线形起讫处理各不相同,如(图4) “者”字顶端五根纵向的线条,起笔处理变化各异;线条与线条的交接处姿态多样,变化无穷,如(图5) “者”字底端线条的交接处理。该诏版文字恣肆、奇绝的线条和文字本身的造型相得益彰。

图4 者字顶端

5 者字底端

图6 者

  二、秦诏版对篆刻艺术的启示

  1、通过秦诏版体会篆刻中线条的线段、线形、线质

  秦诏版文字线条的凿刻最接近文人篆刻创作所使用的刀法。民间工匠无意于佳乃佳的“刀法”给了我们后人很多的启示和思考。诏版文字线条相交和搭接之处,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段,塑造出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线段;方圆曲直、欹正相生的线形彰显出富有弹性和质感的线条。

  2、秦诏版铭文线条的处理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影响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秦诏版,虽说是当时工匠无意间的一件偶然之作,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地遐想和学习空间。在文字结构和线形、线段、线质的塑造上给了我们诸多地启发。如(图6) “者”字重心处理饶有味道,上部五根纵向的线条,每一根线长短不一,线条顶端方、圆、尖、平安排的也是各尽其态,线条间距大小不一。从右上引至左下的一条弧形线条由轻到重,自然地把字势由右端引向左端,起到“力拔山兮”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这根弧线巧妙地处理该字又该是什么样一种情景。线条与线条相接的地方以及边角处理变化多端,连(图7) 、交(图8) 、过(图9) 、断(图10)等多种手法自然衔接,塑造出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实乃一般人难以为之的线段感。

图7 连

图8 交

图10 断

图9 过

  秦诏版中每一个字都有我们后人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读懂古人,能否真正地品味经典,能否把其中的艺术精髓提纯和转化成为我们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应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去。

  注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385页,丛文俊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385页,丛文俊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插图注释:

  (图7) “连” :线条与线条自然相接,不露线端谓之“连”

  (图8) “交” :线条与线条相接时各露线端,形成十字相交之形谓之“交”

  (图9) “过” :线条与线条相接时,一条线条冲过应有位置露出线端谓之“过”

  (图10) “断” :本该相连的两根线条,故意断开,似连非连谓之“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