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加石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 芍药3g 桂枝9g 干姜
9g 细辛3g 半夏9g 五味子6g 生石膏9g 甘草6g
上9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300ml。强者服lOOml,弱者减之,每日3服;tbJL服40ml。
现代临证,麻黄与其他诸味同煎。
(功效}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主治}肺胀咳喘,恶寒发热,无汗,痰多清稀,微有烦躁,
心下有水气,舌苔白,脉浮。
(临证加减]
1.若表证较轻,去桂枝、白芍;喘甚者加杏仁。
2.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减缓发散之力,麻黄
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
3.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重者,去细辛、姜、桂,
加桑白皮、黄芩、知母,石膏量加重,以清化热痰。
4.慢性支气管炎,证属外寒内饮夹热者,合千金苇茎汤,
加鱼腥草。
(原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乾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
之,曰三服,小儿服四合。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外寒里饮夹热咳嗽上气的病机与证治。“心下有水”即饮邪停
于胃脘。“脉浮”而用含麻黄、桂枝、细辛等辛温散寒解表与半夏、干姜化饮降逆之品的
方剂主治,可知本证外有寒邪,内兼饮邪上逆。由于外寒束表,饮邪犯肺,使肺失宣发
肃降,所以咳嗽、气喘。饮邪郁久化热,则烦躁。再看方中辛温散寒与化饮为主,配以
少量辛凉的石膏,表明本证是外寒里饮重于郁热。因为内外合邪,兼夹热,壅遏肺气,致
肺气胀满,故曰“肺胀”。治当散寒解表,温化水饮,兼清郁热,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本证与厚朴麻黄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均为饮邪夹热的咳嗽上气病,兹列表比较如下:
病证 成因 主症 治则 方药
┏━━━━━┳━━━━━━━━━━┳━━━━━━━━┳━━━━━━┳━━━━━━━━━━━━━━┓
┃饮热迫肺 ┃饮邪郁热,上迫于 ┃咳嗽,气喘,胸 ┃泄满降逆, ┃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麻黄 ┃
┃咳喘证 ┃肺,肺气上逆 ┃满,烦躁,咽喉 ┃宣肺化饮 ┃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 ┃
┃ ┃ ┃不利,脉浮 ┃ ┃斤,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 ┃
┃ ┃ ┃ ┃ ┃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 ┃
┃ ┃ ┃ ┃ ┃升) ┃
┣━━━━━╋━━━━━━━━━━╋━━━━━━━━╋━━━━━━╋━━━━━━━━━━━━━━┫
┃水饮夹风 ┃外感风热,引动内 ┃咳嗽,气喘尤 ┃泄热化饮,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六两,石 ┃
┃热肺胀证 ┃饮,饮热上迫,肺气 ┃甚.目如脱状, ┃宣肺平喘 ┃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 ┃
┃ ┃上逆 ┃脉浮大 ┃ ┃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
┣━━━━━╋━━━━━━━━━━╋━━━━━━━━╋━━━━━━╋━━━━━━━━━━━━━━┫
┃外寒里饮 ┃外感寒邪,内有水 ┃咳嗽、气喘俱 ┃散寒解表,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芍药、 ┃
┃夹热肺胀 ┃饮,兼夹郁热,壅遏 ┃重,烦躁,并见 ┃温化水饮, ┃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 ┃
┃证 ┃肺气 ┃风寒表证,脉浮 ┃兼清郁热 ┃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 ┃
┃ ┃ ┃ ┃ ┃膏二两) ┃
┗━━━━━┻━━━━━━━━━━┻━━━━━━━━┻━━━━━━┻━━━━━━━━━━━━━━┛
此外,本证与射干麻黄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皆属内外合邪之咳而上气证,但有的
为内外皆寒,有的属外热内饮,有的是外寒内饮夹热,故列表比较如下:
病证 成因 主症 治则 方药
┏━━━━━┳━━━━━━━━━━┳━━━━━━━━┳━━━━━━┳━━━━━━━━━━━━━━━┓
┃寒饮郁肺 ┃外寒里饮郁肺,肺失 ┃咳嗽,气喘,喉 ┃温肺散寒, ┃射干麻黄汤(射干十三枚、麻 ┃
┃咳喘哮证 ┃宣降 ┃中水鸡声,见外 ┃化饮降逆 ┃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 ┃
┃ ┃ ┃感风寒的脉证。 ┃ ┃菀、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斤, ┃
┃ ┃ ┃以哮症突出为 ┃ ┃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 ┃
┃ ┃ ┃特点 ┃ ┃ ┃
┣━━━━━╋━━━━━━━━━━╋━━━━━━━━╋━━━━━━╋━━━━━━━━━━━━━━━┫
┃风热兼里 ┃外感风热,引动里 ┃咳嗽、气喘、目 ┃泄热化饮。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六两,石 ┃
┃饮肺胀证 ┃饮。饮热上迫。肺失 ┃如脱状,脉浮 ┃宣肺平喘 ┃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 ┃
┃ ┃宣肃 ┃大.以喘症突出 ┃ ┃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
┃ ┃ ┃为特点 ┃ ┃ ┃
┣━━━━━╋━━━━━━━━━━╋━━━━━━━━╋━━━━━━╋━━━━━━━━━━━━━━━┫
┃外寒里饮 ┃外感寒邪,引动里 ┃咳嗽气喘,烦 ┃散寒解表,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芍药、 ┃
┃夹热肺胀 ┃饮,兼夹郁热,壅遏 ┃躁,脉浮,并见 ┃温化里饮, ┃桂枝、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 ┃
┃址 ┃肺气 ┃风寒表证,以咳 ┃兼清郁热 ┃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
┃ ┃ ┃喘俱重为特点 ┃ ┃ ┃
┗━━━━━┻━━━━━━━━━━┻━━━━━━━━┻━━━━━━┻━━━━━━━━━━━━━━━┛
(方药评析] 方中麻黄、桂枝、细辛相配,以辛温散寒解表,其中麻黄并能宣畅肺
气,桂枝还可温阳化饮,细辛与干姜、半夏为伍,又化饮降逆;石膏清泄郁热。全方药
性偏于温散,难免有耗散肺气、温燥营阴之弊,故佐以五味子收敛肺气,芍药和其营阴,
甘草和调诸药。然本方毕竟属祛邪之剂,又多辛散温燥之药,故其服药剂量宜因体质强
弱及年龄大小而异,所以方后注云:“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服四合。”
(文献选录] 徐彬:此较前条,同是咳喘上气,肺胀脉浮,然前条目如脱状,则喘
多矣。喘多责寒,故以麻黄、甘草为主,而加石膏以清寒变之热。此独加烦躁,《伤寒
论》中寒得风脉,而烦躁者,主以青龙汤,故亦主小青龙,然壅则气必热,故仍加石膏
耳。(《金匮要略论注》)
周扬俊:此条证与上条无异;所异者,加躁、脉但浮耳。然前条躁者,欲作风水;此
条躁者,心下有水,可见躁为阴躁,而不为阴之至也。君主之地,水气上凌,岂细故耶?
故前方于麻黄以杏仁易石膏,加姜枣,发散之为微且缓;此于麻、桂药中加石膏,其力
转猛。然监以芍药、五味、干姜,其势下趋水道,不至过汗也。然后知小青龙亦能翻江
倒海,引水潜藏,不若大青龙之腾云致雨也。夫越婢汤有石膏,无半夏;小青龙方有半
夏,无石膏。观二方所加之意,全重此二物协力建功:石膏清热,藉辛温亦能豁痰;半
夏豁痰,藉辛凉亦能清热。不然,石膏可无虑,半夏不在所禁乎?仲景加减一味,已见
因心化裁矣。(《金匮玉函经二注》)
尤怡: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
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
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金匮要略心
典》)
按:三家皆与越婢加半夏汤证比较而论,然徐彬主以症状辨,周注详于方药分析,尤
注精于病机概括,各有所长。
(临床应用) (1)治疗肺气肿:陈××,女,76岁,患肺气肿已多年,平时咳吐
涎沫,动则气喘,近因感冒,恶寒发热,咳痰粘稠,呼吸困难,烦躁13干,不欲多饮,用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3g,桂枝lOg,白芍lOg,法夏lOg,干姜3g,细辛2g,五味子
3g,甘草3g,生石膏lOg。服2剂,寒热已罢,咳痰转清。后用六君子汤加干姜、五味
子、细辛,服3剂,咳喘渐平。
(2)治疗支气管炎:熊氏介绍,急性支气管炎属“外感咳嗽”范围,在其早、中
期常表现为寒热相兼,故大多是小青龙加石膏汤的适应证。曾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原方治
疗100例急性支气管炎,全部治愈。疗程最短l天,最长6天,平均3.2天。刺激性干
咳疗程最短,平均2.1天。服药1剂咳嗽明显减轻者92例。方药:麻黄20g,桂枝20g,
白芍20g,干姜20g,细辛20g,五味子20g,半夏30g,石膏120g,大枣20g,甘草20g。
(3)治疗哮喘:杨××,男,56岁。1977年7月10日初诊。每年夏季阴雨时节
则哮喘发作。已15年,伴咳逆上气,胸闷气紧,咯痰不畅,烦躁,心悸不得眠。查舌质
红,苔微黄白腻,脉浮数。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偏高;X线胸透“双肺纹理增加呈
条状”。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
分析:此为素有痰涎水饮停滞于内,每遇气候变化,外邪引动内饮,郁而化热,则
出现“肺胀”。经服小青龙汤加石膏,拟石膏31g,党参15g,干姜3g,白芍12g,麻黄
3g,细辛3g,五味子3g,黄芩12g,法夏12g,桂枝0.5g.1剂后咯出痰涎较多,2剂平
息。听疹,双肺哮鸣消失,查血正常。随访二年均未发作。
(4)治疗过敏性鼻炎:一患过敏性鼻炎者,每当天气转阴,即感鼻塞流清涕,鼻
塞,舌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滑,予本方加党参、黄芩,6剂后诸症消失.
(5)治疗产后发热:谢氏报道,曾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去芍药,加茯苓、黄芩、陈
皮、地骨皮治愈工例证属风寒外束,饮邪内停,肺气不宣,兼有郁热的产后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