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卷十二至卷十六(2007-03-14 21:09:18)
分类:中医理论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
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疼,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
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者,此宿食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枳实一两半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寸口脉弱而结者,此宿食在上故也,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匙,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
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吐利,发热,脉濡弱而大者,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白术三两 石膏半斤(棉裹) 半夏半升(洗) 干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渴者加人参二两,黄连一两。
呕吐,甚则蛔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脉沉弦而紧者,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吴茱萸半升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知气,脉弱而濡者,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主之。
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方:
人参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括蒌根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理中加附子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涩者,理中汤主之。(方见前)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理中汤方见前)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方见前)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将息如法。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若转入阴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便当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亦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伤寒,脉微而复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禁忌如太阳法。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人参二两猪胆汁半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吐利后,汗出,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比拘急。
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则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及伏弦者,为未解。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病,有灸疮者,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儿儿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括楼桂枝汤主之。
括楼桂枝汤方:
括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进一升,得汗停后服。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风邪入厥阴也,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当归四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
痉病,胸瞒,口噤,卧不着著席,脚挛急,必介齿,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枳实五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用) 大黄四两(洗)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令一二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阴阳易病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引阴中拘挛,热上充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昆散主之。
烧昆散方:
上剪取妇人中昆,近阴处,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昆裆烧,和服如法。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一升(棉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纳香豉更煮五六沸,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洗去腥) 葶苈(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腥)
上七味等分,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兄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伤寒杂病论卷十三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始见,或病至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其证,依法治之。
百合病,见于发汗之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 知母三两
上二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见于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 滑石三两 代赭石如弹丸大(碎棉裹)
上三味,以水先洗,煮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见于吐之后者,百合鸡子黄汤主之。
百合鸡子黄汤方:
百合七枚 鸡子黄一枚
上二味,先洗煮百合如前法,去滓,纳鸡子黄,搅匀,顿服之。
百合病,不经发汗、吐下,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上二味,先洗煮百合如上法,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括蒌牡蛎散主之。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
上一味,以水一升,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括蒌牡蛎散方:
括蒌根 牡蛎(熬)各等分
上二味,为散,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二两
上二味,为散,饮服方寸匙,日三服,当微利,热除则止后服。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狐惑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薰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苦参汤方:
苦参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薰洗,日三次。
雄黄散方:
雄黄一两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纳药于中,以火烧烟,向肛薰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毛出曝干) 当归十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匙,日三服。
阳毒阴毒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蜀椒一两(汁) 雄黄五钱(研)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鳖甲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差,再服,取汗。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一片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差,再服。
辨疟病脉证并治
师曰:疟病其脉弦数者,热多寒少;其脉弦迟者,寒多热少。脉弦而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汗之,针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当于少阳中求之。
问曰:疟病以月一发者,当以十五日愈,甚者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必有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 柴胡 黄芩 大黄 牡丹 庶虫 阿胶
上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免,手足热而欲呕,此名疸疟,白虎加桂枝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疟病,其病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作呕,此名温疟,宜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即前方去人参一味)
疟病,多寒,或但寒不热者,此名牡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汤亦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和服半钱匙。
柴胡桂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括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便愈。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牡蛎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匙,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脉大者,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也。其脉小沉迟者,病脱气,疾行则喘渴;手足逆寒者,亦劳之为病也。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饴糖一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建中汤方:
即前小建中加黄芪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附子一枚(炮)
上八味,捣筛,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不能饮者,白饮下之。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川芎一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两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地黄十两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女劳,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其腹胀如水状,大便溏而黑,胸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熬黄) 矾石各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大便黑,小便黄,是其候也。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怯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
中醫的問診十個法則(06/03/2005)(2007-03-14 21:09:18)
分类:中医理论
我們經方家的問診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為讀者說明一下,如何找經方家看病,如果不知道方法將會變成雞同鴨講,病人說了半天我們也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些什麼?
請讀者記住用下列方式來回答問題.
1. 問睡眠,你的睡眠如何?是否一覺到天亮?是否每天定時會醒?如果會醒,是幾點會醒?是否多夢?等等.
2. 問胃口,你感覺餓嗎?有欲望想吃什麼特別的食物或是喜愛什麼味道的食物?或是不餓,完全沒有胃口.
3. 問大便,你便秘嗎?每天有大便嗎?大便顏色是什麼?是下利嗎?很臭還是無味?等等.
4. 問小便,你的小便是什麼顏色?頻尿嗎?還是小不出來?還是沒有尿意?平均一天幾次?等等.
5. 問口渴,你很渴嗎?如渴,最想喝什麼溫度的水?如不渴,時常會忘記喝水嗎?還是再怎麼喝也不能止渴呢?
6. 問寒熱,你平時覺得身體很熱還是很冷?手腳冰冷嗎?
7. 問汗,你容易出汗嗎?會半夜盜汗嗎?會時常流汗不止嗎?還是不出汗的身體呢?
8. 問體力如何,精神好嗎?還是一直疲憊中?早上起床時,是精神奕奕呢?還是無法起床呢?精神能夠集中嗎?
9. 問性功能,你性功能好嗎?等等.
10. 問女子月經,無論妳有無月經,都要詳細說明妳的月經情形,是延後還是每次都提前呢?痛不痛呢?生過小孩嗎?
讀者只要按照以上的問診來說明你身體的感覺,經方家就可以不用看到你,而依據這些主要症狀來開出處方,但是要開方時,我們須要知道你體重多少?身高多高?等等,因為體格不同就會出現劑量不同的處方.
糖尿病患者請注意,你們的醫師開口服藥片或是給你胰島素針劑等,雖然可以暫時得到舒緩,但是後面卻隱藏了極嚴重的後果,他不會跟你說實話的,一旦說出來,我保證沒有人會再使用西藥了,現在由我來說明給民眾聽,這些都是我真實的臨床經驗,很寶貴的。
第一:
一旦你開始使用西藥控制你的血糖之後,你的胰臟就開始退化,於是你就會越吃越多,越用越多,逐漸的你的雙腳開冰冷,雙眼視力出現問題,性功能喪失,身體過胖,越來越浮腫,頭髮開始掉落,體力越來越差,記憶越來越差。
第二:
約只能控制你二十年,之後西藥完全無法控制你的血糖時,你坐在輪椅上,雙腳麻刺痛且腫,全身腫脹,視力喪失,聽力喪失,腎臟功能下降,於是你開始洗腎,最多五年,但是還沒有完成洗腎時,你的超高血糖照樣會要你的命。
結論是:
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打疫苗有些病人對疫苗無法適應而造成的,也就是說是西藥廠製造出來的疾病,原本是根本沒有這種病的,第二型糖尿病是飲食不規律,不節制造成,所以要改變飲食習慣,然後找中醫治療,就有機會恢復過來的。
近日來,台大醫院之胸腔內科名醫廖XX,他是台大醫學院博士班第一名畢業,結果卻在本月中旬,又因為得到肝癌,而不幸過世,讀者去台大問一下,已經有多少名醫因為肝癌而失去生命,真是國家的損失,這些精英份子,都是聰明絕頂上上之選,但是卻一一中箭下馬,這說明了一件事,就是他們無法治這病,疫苗也沒用,打了以後照樣會得到肝癌,上面西醫的診斷法實在是不夠精準快速,否這些台大名醫難道會比他差嗎?
因此西醫的話只能聽聽而已,現在由我們虛擬中醫衛生署來替大家做說明吧。
第一 : 按照中醫的氣血循環理論,肝經流注時辰是丑時
(1:00~3:00AM),而肝藏血,因此我們在睡眠時,肝是非常忙碌的,如肝臟功能正常,我們就可以睡覺超過這個時辰,如果肝臟有些微的小病變時,我們身體就會自然的在此一時辰無原因的醒過來,當你出現這種症狀後,就是你肝臟正在提醒你,已經出現問題了,這時你還有兩年的時間來對付它,預防將來得到肝癌的,但是此時你去驗血,你去做掃瞄,西醫是完全無法查出你的肝已經出現問題了,
而中醫在此時就已經警覺到了。所以最初期症狀是失眠,而且是每天都在此特定時間醒來,日日如此。此際你去問西醫,他們是莫宰羊,只會開安眠藥給你,就把你打發了。然後你吃了安眠藥Ambien晚上就夢遊去了,吃多後更傷害到你的肝臟,而開藥給你的西醫卻渾然不覺,他們甚至於不知道他們正在讓肝臟雪上加霜之中,在替你製造肝癌之中。
第二 :
喜歡吃維他命的族群要注意,你們這些人就是肝病的高風險群,目前已經證實吃多維他命A會造成極嚴重的肝病,其他的更不用說,必然傷肝的,你吃維他命一斷時間後,感覺體力變差,白天沒有精神,無法集中注意力,這些就是肝病的前兆。
第三:
當你發現小便顏色逐漸變黃,雙手掌呈現黯紅色時,就是肝臟出現問題了,加上大便不正常,時常便秘等,就是該找中醫的時機了。
第四:
你如果被切除膽,約十五年左右,你將出現肝結石,症狀是劇烈右腹痛,比膽結石阻塞時痛上數倍,此時只有中醫可以幫你,而再二十五年左右,你就會有肝硬化的病,當中醫預估你這時會出現肝病時,就可以幫助你做些預防措施,以期不發生。
我告訴病人你必須先要有中醫觀念,我就能夠救你,首先你的病西醫必然是做了所有他們可用的檢驗方式,結果他們居然仍是不知道這舌癌是怎麼得到的,對不?
(點頭). 西醫要將你舌頭切除及把附近的淋巴腺一起切除,對不?(點頭),
我們中醫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了,因為我們有五千年以上的看病經驗,所以我們知道,由於西醫到目前為止,他們是連男人的精子在人體內是怎麼生成的,也還搞不清
楚,這就是原因,中醫認為小腸與膀胱之間有一包膜,這就是所謂的精宮位置,因為小腸的熱能在吸收食物以後,轉交給脾臟,再由脾臟將紅色的營養交給心臟,心
血向下走進入小腹時,有部份的血就會進入這精宮,由小腸再熱化一次,熱化後的精液,就停在這裡,這時還是紅色的,因為這是人體提鍊粹取最精華的食物精髓過程,當然會產生殘渣,這殘渣就會延著任脈直昇到口周圍,於是男人就有鬍子,所以可以說女子有月經,而男人有日經,所以男人每天要刮鬍子,把殘渣去掉,這是正常男人都有的現象,你一旦了解到什麼是正常人,你就知道為什麼你得到舌癌了,你今天皮膚泛黃,人體形瘦小,你太太與女兒都穿短袖,只有你穿厚襯衫加上夾
克,而你們來自同一地方,你感覺冷,她們沒有,(太太與女兒一起點頭)表示你體內已寒,因為
心火不夠旺,所以連帶小腸火也衰,而心臟是君主之官,本不受病,因此心包受病,而心包與三焦是相表裡,因此這殘渣無法入心,而只能到舌頭為止,無法透露出皮層變成鬍鬚,這可以由你唇口已經沒有刮鬍子的痕跡可以看出來,你已經有段時間不需要去每天都要刮了,(本人點頭),
我一看你的舌頭腫瘤呈現黃色,這是中醫的三焦原色,三焦是汽化的營養流行的組織,正常人是不會積在一處的,現在居然屯積在你的舌頭上,而且還不斷的繼續在
累積中,因此表面色黃,這就是為什麼了,至於病因是你的心臟較弱所造成的,因此一連貫的造成體內溫度下降,小腸也不夠熱了,中醫又如何知道它不夠熱,我們不需要什麼溫度計插入小腸來測知,你雙腳一定是冷的,對不?(太太女兒一起點頭),當心臟有問題時你會失眠,對不?(太太點頭),因為你心臟與小腸溫度下降,所以你的造血功能出現問題,西醫一定說你貧血了,(太太女兒點頭)我今天開些藥你喝,這中藥可以讓你體內寒氣排除,可以讓你一覺到天亮,可以讓你跟你太太女兒們穿同季的衣服,當你手腳溫熱起來後,又每天須要刮鬍鬚,又睡覺可以睡通宵,你就可以停藥了,這就是你恢復過來了,時間約在今年五月五日左右,因為這一天在我國黃曆上是立夏日,而夏天正是心臟當旺之節氣,因此你就會因為時機與我的藥二者相輔相成而自然恢復健康了,這就是此案例前後發生的過程.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之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九. 善后
【4.14】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非主之)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