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十本|伤寒篇(五)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19 发布于上海

第十本系统医学伤寒篇(五)彭子益作

厥阴全篇

乌梅丸解

脉细者,厥阴木气之生气微也;木主疏泄,其脉为弦,由弦而细则疏泄之至也。厥热还者,厥阴乃阴极阳生之脏病,则或见母气之寒或见子气之热还往还也。平人之厥阴不病,厥热者,中气旺而水火交也。厥阴一病,风木克土,中气早败,水火分离,于是厥而复热,热而复厥,厥热往还,热多则中土复而人生,厥多则寒气灭火,火土俱败而人死也。

消者,消渴也,风木疏泄,津液消耗,渴而欲饮,饮而仍渴也。冲者,风木之气因水寒脱根而上冲也。热疼者,木本生火,风气上冲则心中热疼也。饥者,风气消耗津液也,土气早败则饥而不欲食也,蛔者,木气坏则虫生,虫喜温而恶寒,厥阴之病中下皆寒,虫避寒而上,故吐蛔也。此病水寒、火热、土败、木枯,方用乌梅生津液而敛疏泄,附子、蜀椒温水寒,黄连、黄柏清火热,干姜、人参温补中土,桂枝、当归温养木气而达肝阳,细辛温降卫气也。阳明病燥,太阴病湿,少阴病寒,厥阴病风,风者木气也,木气主动,水温土运升降互根。春风和畅,则木气之动为生气;水寒土败升降无根,摧崩残拆,则木气之动为风气,风者百病之长,五脏之贼。乌梅丸,厥阴诸证,风气之性情所发现也。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解

厥阴病,四肢寒,脉细欲绝,此肝脾阳虚、血脉枯涩也。若下利而脉浮,革肠鸣;革者,外实中空,利亡肝脾之阳,故中空也;中气虚则脉浮,里气寒则脉革也。木气不舒又有水气阻格则肠鸣也,皆宜当归、桂枝、大枣温补肝脾之阳矣,草补中气以升肝经,细辛、通草逐寒水,芍药润风气,如平日原有内寒,则加生姜、茱萸以温内寒也。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解

焦,冷结也,汗出热在者,汗出则热解,今汗出而热仍在,此非热也,乃阳格于外也。内拘急者,肝经无阳,腹内不舒也。腹痛转气趋少腹者,肝、脾、肾三经寒陷不升必下利也。下利恶寒者,亦肝、脾、肾三经寒陷也,皆宜四逆汤温补火土也。至胃气虚而呕,而脉弱兼肾气虚而小便复利,里阴盛而手足发厥,阳外格而身有微热,亦宜四逆汤温补火土也。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热不退,而手足又厥,此中气寒极,阳气将脱,宜通脉四逆大温中寒而回阳气也。

干姜人参连芩汤解

本系内寒自利,又被医吐下,而吐利益甚,此中气大伤,当服温药也。若其人食入即吐,则上有逆热,温药不能顺下,宜连芩清其上热,干姜、人参温补中气,凡温清并用之法关系生死甚切。

茯苓甘草汤、吴茱萸汤解

厥而心悸者,心下有水阻隔木气下降之路也,宜先以茯苓泄水,甘草补中,然后用温药以治厥,不然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若胃气上逆,浊涎不降而干呕,头痛吐涎沫宜吴茱萸、生姜温胃降逆,参甘补中气也。干呕本胆木克胃土之证,肝胆同气,故此证亦见于厥阴也。

瓜蒂散解

饥不能食者,风木克土也;脉乍紧者,胸中有停涎积水,脉气为涎水所闭也;胸中烦满者,胆经被涎水格阻,不能顺降而上郁也;手足冷者,土气为胸间停痰积水所闭,不能达到四肢也。何以知胸中有涎水,当吐之邪必其人自觉胸中有物,而脉有乍紧也。胸中既有痰涎之邪,当以瓜蒂散吐之,吐去痰涎则气通而病愈,用此方须审慎,如素来吐血之人不可用也。

麻黄升麻汤解

伤寒六七日,下伤中气,肝脾下陷则寸脉沉而尺脉不至,又下利也,胆肺上逆、浊热刑金则咽痛吐脓血也,此证风木与燥金皆病,但燥金之病实风木之累,风伤津液,故金燥也。表则皮毛闭而不通,里则津液干而不润,寒热燥湿缠里不清,中气伤极,甚为难治,方用姜甘苓术温中寒而燥湿,知母、石膏、天冬、玉竹清肺气之燥,黄芩、芍药清风木之热,桂枝、当归温风木之寒,升麻清理咽喉,麻黄通皮毛以和里气。胆肺清降,肝脾温升故治也;寸脉之沉,亦津液干而皮毛闭之故,不仅下陷之故。

 厥热胜负解

厥阴为阴极之脏,亦为阳生之脏,一年十二节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厥阴风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少阴君水,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少阳相火,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太阴湿土,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阳明燥金,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太阳寒水,故厥阴之时为阴极生阳之时,人身厥阴之气亦与造化同气也。如厥而不热,阳退阴进,阳亡即死;厥者阴气,热者阳气,平人不厥不热者。中气旺而水火交也。厥阴一病,风木克土,热胜则火回阳复,土苏而人生;厥胜则火灭阴进,土败而人死。热乃生机,厥为死兆,先厥后热阳复,故自愈也;先热后厥阴进,故病增剧也。热少厥多阳将亡也,厥少热多阳复过甚,肝主藏血,血为热伤不能归经,故便血也。           

热有余则上蒸而出汗,津液灼烧,必喉中痹痛也;如不喉痹,必热伤血分而便血也,总是热多阳复,为出死入生之吉兆也。

阳复热胜太过,则胃中有热,必不欲食,如热去厥来,厥又见多则阴盛火亡,亦不能食。今热既除而厥亦微,是阴阳和平,胃热渐除必欲食,而病将撤也。若热除又见复厥,却呕而心烦、胸胁又满,此胆经之热也。肝寒则死,胆热则生,肝胆同气,既见胆热,肝经亦将受热而便血,虽热后复厥,厥亦将退也。促者热也阳也,厥者寒也阴也。虽见厥逆,但脉既促,此阳气为阴气所格,不能下与阴合,可重灸阴穴助阳胜阴,阴即和而促,厥皆止也。

诸四逆厥为无阳也,下之则死,但厥阴之气水火并争,厥深者热亦深,当厥深将将罢,热深将复之先,亦宜寒下以止其热,免其热甚伤阴,方为合法。如不寒下,其热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风动火炎,必口伤烂赤也,厥阴木气,厥热并作,其义微矣。

阳绝死证解

伤寒论曰,伤寒发热,下利甚,厥不止者死,里寒外热,土败阳亡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不还者死,六七日者太阴传厥阴之日,脉微云云,阳亡不复也。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里寒外热又燥者,阳已离根,中气败尽也。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阳亡而中气销尽也。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晬时周时也,土败阳绝故死也。

 利而汗出不止者死,阳脱也。伤寒下利日数十行,脉反实者死,绝阴无阳,脉如石沉,故死也。 

阳回不死证解

下利脉沉弦者,肝木郁陷,利必下重,若脉大而浮革,阳气浮越,里气愈寒,利亦未止。若沉弦浮革之脉转为弱数弦革,皆木寒之邪,弱数则木邪退,脾阳复也。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有赤色,身有微热,必微汗出而病解,出汗之先必阳郁,而昏冒郁冒之时,必先微微发厥,此为阳复也。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而数者,此为阳复也。此诸现证利皆欲止,皆阳复也。厥阴之脉,细细为木无生气之象,弱则近于土气之。缓脉缓而皆数,火土之气复,是以不死也。

阳复白头翁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解

阳复下利而渴,利有热必下重,白头翁汤清其木热也。阳复下利而作谵语,必木枯热作,肠胃中有燥屎,小承气汤下其燥屎也。阳复利后心烦,胸下满濡,此胸有淤热,栀子豉汤清其淤热也。厥阴之气升则生阳、陷则阳亡,一年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木上升,故主生也。木本生火,陷而复升,是以阳复则热胜,而有用凉药诸证。如厥阳本气病则阴寒,即有兼热之气,亦宜温寒而兼清热,绝无纯用凉药之理。惟阳复火旺,亦能伤阴,则用凉药也。

少阴之阳复,少阴有丁火之气也;厥阴之阳复,厥阴有相火之气也。有火则土复,所以不死也。降极必升,升则阳复,亦自然之气使然也。

厥阴篇总结解

少阴病则水克火,火灭则土败而人死。厥阴病则木克土,土败则人死。故少,厥二经死证皆有下利,皆厥逆而烦躁,皆脾阳败而中气亡也。厥阴病热者,木本生火也;厥阴病寒者,水气本寒也,但必水气先病寒,厥阴乃病耳,以水中火气乃木气之根,中气败而水火分离,水中无火,水乃寒也,水寒木枯,厥阴故病。五行之性,火病则上炎,水病则下寒,金病则逆燥,土病则濡湿。火炎之药,凉降而已;水寒之药,温升而已;燥金之药,清燥而已;湿土之药,燥湿而已,惟木病则燥、湿、寒、热夹杂不清,因木气之性,得其顺则生火扶土,左升右降,为生命之功魁;失其正,则挟水克土,泄阳败中,为死命之祸首。所以厥阴之病最为难医,因木性之不易宁静也,其不宁静者,以木气本动也。

三冬雪大,交春之后,必少暴风,三冬雪少,则春季风狂。因雪大则冬气封藏,阳根深固,水气温暖,木气宁和,是以交春有生物之和风,而无摧物之暴风。故厥阴乌梅丸之药,附子、蜀椒乃补其根本之温气,乌梅乃助其封藏之气,当归、桂枝乃助其升达之气,而不用芍药之寒中,乃用黄连、黄柏者,必中热痛、消冲善饥,皆系木热之证,故用连、柏以清降之;人参、干姜温补中气,以交水火复升降也。降则乙木已生之火,由甲木下降以藏于水中,升则水中已藏之火,即能温木以生丁火,温则上升,故厥阴阳复,则不死也。阴极者,降极之气也,降极则寒极,寒极而不温,则万物死矣。造化生物之气,乃一大圆,降极之气自然上升,升则生阳,亦厥阴天然之善气也。热为阳而厥为阴,故热则吉,而厥则凶。但降极而升,乃中气之力;中气者,太极也。中气如轴,经气如轮,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也。四象者,水、火、金、木也。两仪者脾胃也;太极者,中气也。

六篇总结解

太阳篇分表病、里病。里病者,太阳本腑之病也。表病者荣卫病也。荣卫者,三阴三阳公共结合,以行于脏腑之外之气也。故脏腑主里,荣卫主表也。阳明篇里病也,腑病也。少阳篇,少阳经病也,经病而通三阳之腑、三阴之脏也。太阴、少阴、厥阴篇皆里病也,脏病也;脏病则寒,腑病则热,荣病则热,卫病则寒。一部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无非表病在荣卫,则发汗而已;里病在脏,则温寒而已;里病在腑,则清热而已;少阳经病,则和解之而已。理不繁、法至简也,一百一十三方,无非病有轻重,气有牵连,随其轻重牵连以施治而已。但将六经题纲数语记熟,表里分清,执简驳繁,伤寒不难也。若夫坏病,实较本病为多,虽多亦不多也,不过各经本病牵连而已。先明本病,自明坏病也。

若夫温病之理与伤寒大异,叔和将温病混入伤寒,温病之理不明,伤寒之法亦晦。故伤寒六经分篇,万不可不将伤寒提开,另立一篇也。温病之理,详温病汗泄篇中。

伤寒类证三十六章

温病一章

温病一章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齁,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㳛。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xian),时瘈瘲(chi zo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痉病五章

痉病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痉病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痉病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痉病四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痉病五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湿病九章

湿病一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病二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病三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脂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病四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病五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湿病六

问曰:风湿相博,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出,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病七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䀯所剧者,此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湿病八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   百四

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分两不同

桂枝四两,甘草(灸)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   百五

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附子三两(炮去皮,破八片),白术四两

于桂枝附子汤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余依前法。

湿病九

风湿相博,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   百六

甘草(灸)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始。

湿病义详金匮

暍病三章

暍病一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暍病二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暍病三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霍乱十一章

霍乱一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是名霍乱。

霍乱二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利,止复更发热也。

霍乱三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霍乱四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霍乱五

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阴四十一)。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   百七

人参、白术、甘草、生姜各三两,此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法,以物依两数切,用水六升,煎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霍乱六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五)。

霍乱七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霍乱八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百八

灸甘草三两,干姜三两,附子大者一枚。

于通脉四逆方内加猪胆汁半合,余前法服(如无猪胆汁以羊胆汁代之)。

霍乱九

恶寒,脉微而复和,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   百九

甘草二两,干姜半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参一两。于四逆汤内人参一两,余依前法。

霍乱十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方在太阳五)。

霍乱十一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差后劳复  六章

差后劳复一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在霍乱五)。

差后劳复二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  百十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麦冬一斤,人参三两,粳米半升,洗半夏半升,灸甘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加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差后劳复三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  百十一

牡蛎(熬)、泽泻、葶苈(熬)、商陆根(洗去咸),蜀漆(去腥),栝楼根各等分,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臼饮,和服方寸七,日三小便利止后服。

差后劳复四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方在少阳二)。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差后劳复 五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  百十二

枳实(灸)三枚,栀子十四枚(劈),香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三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分温再服,复令微似汗。

差后劳复 六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阴阳易 一章

阴阳易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筋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烧裈散  百十三

裈档

类伤寒篇

温病

叔和热病混伤寒,寒温都乱,后学难。表里皆虚,皆荣热,生津平泄保中痊。(详本集温病汗泄篇)。

霍乱理中汤证

吐利寒热,头腹疼,不渴理中,渴五苓。热汗疠痛,呕不利泻心,轻用黄连芩。

霍乱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证

吐利汗厥,小便利,补土回阳,四逆剂。吐利已止,汗厥微,通脉加猪胆汁,加参进。

桂枝汤证

吐利止而身痛,仍里气已和,表邪在,和表宜用桂枝汤,耗气伤中方杀人。

暍病   即中暑

寒热汗出,肢体痛,脉微,齿燥,身复重,渴燥,人参白虎汤,否则理中加参用。

暑月外感有伤寒,保液保中辛散痊,冰糖葱姜芝麻豆发汗之中法最完(麻黄汤耗气伤津,冬时严寒,尚须慎用,暑天不宜也。此方可代麻黄汤。)。

湿病

湿属太阴湿土气,太阳痛烦,脉沉细,尿涩,屎滑,热发黄,舌脂,头汗欲覆被。

桂枝附子汤桂枝加白术汤证

不呕不渴,痛浮虚,桂枝附子汤主之。尿利屎硬,忌疏泄,去桂加术去湿宜。

甘草附子汤证

骨节烦痛,近更剧,尿涩,汗出又短气,恶风微肿,甘附汤都是湿家本病义。

痉病

太阳发热,脉沉细,背张,口噤,头摇,痉失汗失血复外感,柔刚桂麻葛桂证。

差后劳复

喜唾,胃寒,理中操,虚羸欲吐,竹叶膏。腰下水气,牡泽散。更见发热,小柴消。

脉浮汗解沉实,攻瘀热壅闷,枳栀通。日暮微烦,须损谷,差后莫劳,静养中。

阴阳易

身重,少气,少腹急,阴中筋挛拘胫膝,热冲头重,眼生花,烧裈散妙病机宜。

类篇总结

类篇亦是太阳证,不与伤寒同一论。温病划出伤寒篇,伤寒不混都不混。

类伤寒篇

温病解

伤寒之病,中气偶虚,荣卫不调,偶感风寒,或荣郁而疏泄则发热,或卫郁而闭敛则恶寒,此表病也,里气不动,则汗出而解。如不汗解,里气偏阳,而阳动则由表入里,而阳明腑病。里气偏阴,而寒动则由表入里,而三阴脏病。阳明病则有热无寒,三阴病则有寒无热。温病不然,中气素虚,荣卫不调,偶感风寒,则卫气先伤,卫气郁发,卫伤则闭敛而恶寒,荣郁则疏泄而发热。恶寒既罢,但热无寒,一到但热无寒,如不及时汗解,里气即动,里气一动无论脏腑皆是虚热。腑阳脏阴气化之正,脏腑皆热,则阴阳混合,中气败亡,所以难治,所以易死。伤寒之理路阴阳平列,温病之理路阴阳不平列,叔和将温病混入伤寒,伤寒之理路乱,温病之理路亦乱,此后学所以难学也。伤寒病有虚有实,表病可至六七日尚不入里;温病则皆是虚证,表病不解,一到但热无寒,里气即动,如冬不藏精之人,肾中之阳早已动,而化热、伏热与荣热俱作,木全盛、金水全消,便难治也。

荣气疏泄则敛之,卫气闭敛则开之,此伤寒治表之法也。腑阳盛则寒下之,脏阴盛则温补之,此伤寒治里之法也。温病则仲圣未曾明定方法,但病系荣气偏于疏泄,则伤寒论中生津液,平疏泄,保中气,诸法中变通用之可也。厥阴篇之乌梅,阳明篇之石膏,其要药也。柯韵伯曰:肝胆为温病之源,阳明为成温之薮。二句尽之矣。所以银翘散治温病十有九坏也。

霍乱理中汤、五苓散、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解

吐利者,中气虚寒,旋转气滞,胃气上逆,脾气下陷也。寒热者中气虚滞,荣卫不和也。头腹疼者,土气湿滞也。腹痛者,土湿木郁也。不汤理中者,以上诸证如不发渴,则纯是中气虚寒,宜用理中丸,灸甘草、干姜、人参、白术温补中土之气,以理旋转升降之滞也。如出汗者,宜倍参以补气。渴,五苓者,如以上诸证而发渴,此有水湿阻格,故中气不能旋转,宜五苓散。二苓、术、泽、桂枝泄水除湿达郁润中,以通旋转升降之路也。热汗者,上膈有热,蒸而出汗也,疠痛者气滞,故腹痛如绞也。呕而不利者,气下陷,而往上逆。热汗病呕而不利,皆胸中有热结住,故中气不能旋转也,宜用大黄、黄连、黄芩,轻取其味,以泄心下之热结也。

霍乱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解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小便复利,四逆汤主之。双补火土以复中气也。吐利已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中气太虚,故吐利虽止,中气仍然不复,脉仍微,仍汗出,仍拘急,仍厥也,通脉四逆重温中气也;汗出者,阳升上热,温药难下,故加猪胆以清上热也。

如吐利止而恶寒,脉微,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以吐利则中气伤,今吐利既止,中气仍不复,故恶寒而脉微,宜四逆汤加人参于双补火土之中大气其气,以复中气也。

霍乱桂枝汤解

中气虚滞,食寒饮冷,偶感风寒,因而表里阻滞,则病霍乱。今吐利已止,而身仍痛,是中气以复而里气已和,表气未和,宜用桂枝汤以和表也。凡霍乱之痛,总是中虚,如服发散消导耗气伤中之药,必杀人也。世医多用藿香正气散,此方于滞多虚少者甚宜,尚虚多滞少者,不可服也。

暍病人参白虎汤解

暍病即中暑也,中暑无论热证、寒证总是气虚。寒热者,病因外感,荣卫郁也。汗出者,暑热蒸发,气耗于外也。肢体痛者,表郁土湿也。脉微者,气虚也。脉微兼弦细芤迟,言齿燥者,前板齿燥也,阳明经行于口,阳明经热,故口开前板齿燥也。身重者,脾主肉,肾主骨,暑伤脾肾之阴,故身重也。此病小便已洒洒然,毛耸者,暑热蒸发,肺气逆升,小便之后水降气升,肺主皮毛,故洒洒然而毛耸也。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者,阳气微,故手足冷,阳根外泄,故小有劳身,即热也。此病如兼燥渴,宜人参白虎汤,清金补气,金清则肺气下降,气足则中气旋转,自然诸证皆愈。如其不渴,板齿不燥,是无燥热,宜用理中汤加参补气。中暑之证常有证、脉皆虚,不受温补者,则宜本人参白虎之法为变通也。亦有水饮化痰阻塞胸中,吐而后愈者,则瓜蒂散之法也。

温病初得之时,先恶寒随即发热,发热之后便不恶寒。暑病初得之时,亦先恶寒,随即发热,但汗出身热仍复恶寒。如身热不汗出仍复恶寒,此便是伤寒麻黄汤证矣。温、暑皆忌发汗,伤寒则宜发汗,但春夏之时,时令偏于疏泄,宜以辛散之中保其津液、保其中气,又能兼清经热为妥,宜用葱白、生姜发散,冰糖保中,芝麻、绿豆生津清热之中又能滋养胃气,则汗出而胃不燥也。此方乃社会常用之方,用代麻黄汤甚妥。如单热不寒,乌梅白糖汤,亦取汗妙方也。乌梅方详温病篇。

湿病解

湿属太阴湿土气者,湿乃人身脾土之气。脾属太阴,其气为湿也。太阳痛烦者,湿气不行,气血阻滞,荣卫不通,则有太阳发热,恶寒,头痛,身疼,骨节疼痛之证,而且心烦也。脉沉细者,太阴阴胜,则脉沉;气血为湿所阻,湿伤津液,则脉细也。尿涩滑者,湿盛则凝滞,气多疏泄,气少则小便不利,水湿不行于小便,则大便滑溏也,此为寒证。

热发黄者,木气遏郁于湿气之中,木本生火,湿热瘀缠,故身热而发黄也。舌脂者,舌生白苔,腻如猪油,因上焦阳弱不能化行湿气,故舌腻如脂,白为金色,火虚不制金,故现白色也,白色为寒,上焦有不化之寒,必丹田有散漫之热,热气蒸发于下,故湿腻于上也,此为热证。头汗欲覆被者,阳郁于湿,升降不通,阳气升泄于上,故头上有汗,阳气不能降还于下,故恶寒欲覆被向火也。丹田之火不散漫,则火在水中未升生火,上焦不寒而下焦不热。

湿病桂枝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解

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而脉浮虚,浮者风也,此为风湿相博。如不呕不渴者,是无少阳之逆、阳明之燥,宜以桂枝汤和中解表以去风,去芍药之寒中,加附子温里,以去湿也。如小便利、大便干者,是湿气未从小便泄去,津液反被疏泄所伤,宜去桂枝之疏泄,免其再利小便,反伤津液,宜加白术,补津液而去湿也。

湿病甘草附子汤解

骨节烦痛,近之更剧者,风湿也。小便不利者,肝阳微弱,不能疏泄也。汗出短气者,湿盛中虚,阳格于外,则阳泄而出汗,中虚胃逆,则阳浮而短气也。恶风者,湿与风博,阳泄汗出,故恶风也。微肿者,湿气瘀于经络也。宜甘草补中,白术燥土,桂枝行水,附子温水寒补火气以生土而助肝阳也。

湿家之义,总因中虚脾败,肾肝皆寒。如中气不虚,则旋转升降无所停滞,火下藏而水温,土运木上升而疏泄,令行湿从何起?及其成病,湿瘀中滞,旋转频衰,升降不灵,于是火不降而水寒,木不升而火败,既不能生土,而土不运,又不能疏泄,而水不行。仲圣于湿家必用附子者温水中之火,以培中土运行之本而养木气疏泄之根也;用灸甘草培中气,以复升降也;用白术者去湿气,宜保津液也;用桂枝者,助疏泄也。如其湿而夹热,附子自不宜用。仲圣于伤寒太阴篇,立茵陈蒿等汤为清热以去湿也。治湿病止知用泽苓去湿,不用中气药,不用肾肝药,津液益伤,中气益败,病无愈期矣。

痉病解

证如伤寒太阳证而身热,面赤目赤,足下却寒,脉却沉细,颈项强急,背向后张,口噤不能言,头时自摇,此痉病也。此由外感过于发汗,或产后血亡又复外感,津液耗伤,阳明筋脉枯急所致。如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如无汗恶寒者,名曰刚痉。柔痉宜桂枝汤,解表加葛根以润阳明筋脉。刚痉宜麻黄汤,解表加葛根以润阳明筋脉也。

太阳证者,荣卫郁也,身热面目赤者,热盛于经也。足下寒者,阳明胃经自头走足,胃经枯燥,气不下行,经气燥盛,格阴于外也。脉沉细者,胃液被劫,热伏于内也。颈项强急者,太阳、阳明之经自头下项,热伤筋脉,故强而急也。背向后张者,太阳行身之后,阳明行身之前,太阳经气郁盛,阳明经气枯直,故背向后张也。口噤者,阳明经行于口,经气枯,故噤而不能言也。头时摇者,摇动属风,热燥伤血,肝风动也。

差后劳复解

伤寒大病愈后,因劳复病是谓劳复。如喜唾,胃寒者,宜理中丸缓缓温补中气也。如虚嬴、少气、心烦欲吐者,宜竹叶石膏汤,参、草、粳米、半夏补中降逆,麦冬、竹叶、石膏润燥清热也。如腰下有水气者,宜牡蛎泽泻散,栝楼清金去湿,蜀漆、海藻、泽泻、葶苈、商陆决水消瘀也。如见发热者,宜小柴胡汤,柴芩清解胆经之逆,半夏、参、草、姜、枣降逆而补中气也。如发热而脉浮者,宜养中,发汗而解之。如发热而脉沉实者,宜用攻下,以解之也。如胸中壅堵而烦闷者,此胸中有瘀热,宜枳实栀子汤,枳实、栀子下气清热,香豉调中气,以除浊淤。如有宿食而嗳酸,加大黄以下宿食也。如每到日暮便觉微烦者,此脾虚不能运化谷食,日暮阳入于阴,谷停热生,宜减食以消旧谷也。总之大病差后,中气未能复元,稍劳即病,总宜静养以待中气复元,不可劳动及多食也。

阴阳易解

伤寒新差,男女交感病邪传染,是为阴阳易,易者,交易也。大病新差,肾气必寒,寒气传人,阴湿凝滞,则身重、少气而少腹拘急。水寒木郁,则阴中筋挛,膝胫拘急。肝肾下寒,则胆肺上热,热气上冲,则头重眼花,宜烧裈散,以感通其阴阳之气也。

类篇总结解

温病、霍乱、中暍、湿病、痉病等病,皆有太阳证,但不与伤寒同一论法。伤寒由荣卫病起,里气不动,总在荣卫。一日一经,七日经尽,仍由荣卫一汗而解,必里气阳胜然后入腑,里气阴胜然后入脏,表里寒热、理路分明。温病亦由荣卫病起,但荣卫一病,里气即动,不分脏腑,但热不寒,虚象极多,实证极少。暍病则表里同时而作,表气、里气皆虚皆热,热在气分,不在血分,故证脉皆虚,无有实者。霍乱则中焦先滞,一感即作,虽有寒热之别,然热只在上而不在中。湿病虽有外感之殊,总属里气湿盛所致。痉病则与伤寒表证相同,第加阳明经燥,筋脉枯槁一层而已。

惟仲景伤寒原文章次,后人读之难得了解,于是多归咎于叔和编订之误。盖伤寒不过表里寒热四字,理路本极明白,而按伤寒论读去,此理路反寻不出,此缘叔和不知理路,将热病、伤寒混合故也。必须将温病划出伤寒之外,先将伤寒理清,则伤寒理路明白,温病、霍乱等病都明白矣。然非先将系统学理研究清楚,亦无法明白伤寒理路也。

汗下宜忌五十二章

汗下

不可汗一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不可汗二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不能自还。

不可汗三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中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快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因时罢,憟憟而战,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胃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开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不可汗四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不可汗五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不可汗六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膶。

不可汗七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即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不可汗八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不可汗九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不可汗十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逆冷,欲得踡卧,不能自温。

不可汗十一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瞬不得眠。

不可汗十二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

不可汗十三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不可汗十四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经。

不可汗十五

咽喉干燥,不可发汗。

不可汗十六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则四肢厥冷。

不可汗十七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睟(zui)时而发,其形似瘪,有寒无热,虚而寒憟,咳而发汗,踡而苦满,腹中复坚。

不可汗十八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下一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不可下二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不可下三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憟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肋,振寒相博,形如瘪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不可下四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不可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后以毒药功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不可下五

微者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依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肋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不而谷食多入,此谓涂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不可下六

脉数者,久数不止则邪结。正气未复,邪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须利不止。

不可下七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身热卧则欲踡。

不可下八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不可下九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掌握烦热,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不可下十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不可下十一

咽中闭塞者,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不可下十二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不可下十三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者易愈,恶水者剧。

不可下十四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不可下十五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不可下十六

发汗多亡阳,谵语言,不可下,与桂枝柴胡汤(方在太阳七),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不可汗下一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憟,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躁烦脉实数,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不可汗下二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晴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不可汗下三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恼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吐。

不可汗下四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可汗一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可吐一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荣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可吐二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睡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涩,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可吐三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可下一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可下二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可下三

问曰:人病有宿食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可下四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可下五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可下六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可下七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方在少阴十三)。

可下八

病人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可下九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