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匾悬解卷四 黄元御医学大全...

 觉金 2010-11-05

外感杂病

痉湿暍二+七章

痉湿暍者,风郁于表而里气内应,燥盛则木枯而为痉,水盛则土溃而为湿,火盛则金烁而为暍。三气非同,然有相通者焉。相通维何?湿而已矣。痉,燥病也,而曰若发其汗,寒涅相得,则恶寒甚,是痉病之有湿也。暍,火病也,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是暍病之有湿也。

盖湿旺土郁,中脘莫运,木气不舒,金气不敛,一被感袭,闭其皮毛,木遏风动,血燥筋缩,则为痉病,金被火刑,气耗津伤,则为暍病。三者虽殊,而溯本穷原,未始不类。临此三证,助阴滋湿之品,当斟酌而详慎也。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疮家脓血失亡,筋脉不荣,虽感风寒,不可发汗。汗出血枯,筋脉焦缩,则成痉病.

痉+三章

痉病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风伤卫也。风性柔和,故名柔痉。

痉病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寒伤营也。寒性刚急,故名刚痉。

痉病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太阳病,发汗大多,亡其津血,筋脉失养,感于风寒,因成痉病。

痉病四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脓血失亡,筋脉不荣,虽感风寒,不可发汗。汗出血枯,筋脉焦缩,则成痉病。

痉病五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风病木枯血燥,下之津血内亡,则成痉病。复发其汗,津血外亡,必苦拘急。

痉病六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目赤,头摇口噤,脊背反张者,是痉病也。以太阳寒水之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走足,筋司于肝,血枯木燥,风动筋缩,而膀胱津液之腑,木所自生,更失滋润,故太阳之部,筋脉拘牵,头摇口噤,颈项强急,而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瘈,急.疭,缓.即痉病之谓也。若发其汗者,阳亡火败,水土之寒湿相得,里气既亏,而表气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经脉枯槁,动如蛇行,全失缓和从容之象矣。

痉病七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二。

脉紧如弦,直上下行,即上章之其脉如蛇也。

痉病八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阴盛则腹胀,《素问》:肾气实则胀是也。暴腹胀大者,阴气内复,自脏流经,故为欲解。其脉如故,反沉伏而弦紧者,痊病不瘥也。

痉病九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发热而脉沉细,阴阳俱败,故为难治。

痉病十

痉病有灸疮,难治。

灸疮,艾火燔灼,焦骨伤筋,津血消烁,来易卒复,故难治也。

痉病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颈项强急,发热恶寒,汗出,中风之证具备,身体强硬,几几不柔,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萎桂枝汤,姜、桂,达经气而泻营郁,甘、枣,补脾精而滋肝血,芍药、栝萎,清风木而生津液也。

栝蒌桂枝汤五

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痉病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是伤寒之证,而小便反少,寒水不降也。甲木生于壬水,太阳不降,甲木逆行,而贼胃土,故气上冲胸,而口噤不语。以少阳之脉,下胸而贯膈,阳明之脉,挟口而环唇也。此欲作刚痉。葛根汤,姜、甘、大枣,和中宫而补土,桂枝、芍药,达营郁而泻热,麻黄散太阳之寒,葛根解阳明之郁也。

刚痉是太阳表寒束逼阳明之证,故用葛根。

葛根汤六    方见《伤寒》。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

痉病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刚痉为病,阳明上逆,故胸满口噤。脊背反张,故卧不着席。筋脉缩急,故脚孪齿介齿。筋脉屈伸,牙齿开合作响,是谓齿介齿。此其土燥胃逆,病在阳明,可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泻其燥热,枳实、厚朴,破其壅塞也。

大承气汤七      方见《伤寒》。

大黄四两,酒洗         芒硝三合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湿十一章

湿病一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流关节,经脉郁阻,故生烦痛。土湿木遏,清阳不达,故脉沉细。此名中湿,亦日湿痹。木郁不能疏泄水道,肠胃滋濡,故大便反快,而小便不利。但当利其小便,以泄湿气也。

湿病二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伤筋骨,而阻经脉,故一身尽疼。阳气郁遏,是以发热。木气不达,则见黄色,以肝主五色,入脾为黄也。

湿病三

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又大,而且自能饮食,此其腹中平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阻其肺窍,是以鼻塞头痛,面黄作喘。纳药鼻中,散其寒湿则愈矣。

湿病四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郁发热,皮毛蒸泄,则汗自出。若但头上汗出,是其阳郁于上,而犹未盛于中也。湿在太阳之经,脉络壅阻,是以背强。太旧行身之背。阳郁不得外达,是以恶寒。俟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则土败胃逆,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阴土湿,乙木遏陷,而生下热,在于丹田。至其胸中,全是湿寒,虽渴欲得水,却不能饮,止是口中烦澡而已。以其阳郁于上,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寒凝,胶塞心宫.故舌上如胎,实非盛热生胎也。

盖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

湿病五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寒之证,而误下之,若额上汗出,微喘,则气脱于上,小便利,下利不止,则气脱于下,是死证也。

湿病六

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徽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为阳虚,汗多阳亡,风虽去而湿愈增,又值阴雨湿盛之时,是以湿气仍在。此当微汗以泻之,则风湿俱去矣。

湿病七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湿郁经络,卫气壅遏,而生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桂、杏仁,泻营卫而利肺气,甘草、白术,补中脘而燥土湿.汗出湿消,烦痛自止。慎不可以火攻之,生其内热也。

麻黄加术汤八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湿病八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意(薏)苡甘草汤。

汗出当风,闭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经隧,营卫壅滞,故发热身疼。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所剧。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破壅而发汗,薏苡、甘草,燥湿而培土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九

麻黄五钱,去节        杏仁十粒,去皮尖      薏苡五钱       甘草一两,炙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湿病九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客皮毛,是以脉浮。湿渍经络,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补中而燥土,黄芪、防己,发表而泻湿也。

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五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三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五钱。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肤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有微汗,差。

按:以上二方,分两、煎法、加减,俱非仲景法。小青龙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此云喘者,加麻黄,大抵后人所补。

湿病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如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壅滞,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加附子汤,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驱寒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

桂枝附子汤十一方见《伤寒·太阳》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分两不同。

桂枝四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三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十二方见《伤寒》。

甘草二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附子一枚,炮         白术一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湿病十一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湿流关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湿土干郁,肺金不得降敛,故气短而汗泄。肝木不得升达,故水阻而尿癃。阳遏不达,则恶风寒。气滞不通,则见浮肿。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补土而燥湿,附子、桂枝暖水而疏木也。

甘草附子汤十三方见《伤寒·湿病》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暍三章

暍病一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即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暍者,夏月而感风寒。表闭阳遏,则见寒热。湿动表郁,则生重疼。营卫虚涩,故弦细芤迟。水降气升,故皮毛振耸。土郁不达,故手足逆冷。阳升火泄,故劳即身热。阳明不降,故口开齿燥。阳明之脉,行于口齿。阳明行身之前,故燥在前齿。发汗亡阳,故恶寒甚。温针亡阴,故发热甚。下之阳败土湿,木郁不泄,是以淋甚。

暍病二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暑热而感风寒,其名曰暍。内热熏蒸,是以汗出。表邪束闭,是以恶寒。暑伤肺气,津液枯燥,是以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清金而补土,人参益气而生津也。

夏月中暑,必感外寒,郁其内热。但壮火食气,汗泄阳亡,不可汗下。人参白虎,清金泻热,益气生津,实不刊之神方也。

白虎加人参汤十四方见《伤寒》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暍病三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夏月汗出,浴于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皮毛冷闭,郁遏阳火,不得外泄,故生内热。热则伤气,故脉微弱。瓜蒂泻皮中之冷水,水去则窍开而热泄矣。

瓜蒂汤十五

瓜蒂二十枚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