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鬃狮---拳架篇之《虚实分清九》

 cstan98 2015-02-16

虚实分清讲到这里,我觉得讲得差不多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果大家练拳,就可以考虑把这条要求加到拳架里去,知道得再多,不练,功夫是不会上身的。现代练杨拳的朋友,其实不光练杨拳的朋友,这一点做得不够好。以至于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出脚也是哆哆嗦嗦的,落脚那个迫不及待呀,唉!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不过,虚实分清不是太极拳的全部,在虚实分清的基础上还是有其他要求的,我会一点一点慢慢说。

在微信互动社区里,我的师弟写了几段文字,我觉得写得挺好。看得出,他思考了不少问题,且多方求证,并愿意写出来跟大家分享,朋友们有愿意把自己的练拳体验写出来跟朋友们分享的话,我这个小平台愿意为大家服务。征得我这位师弟同意,我把他写的文章集中发一下,下面是我师弟,网名有琴舒歌的文章:

郑子虚实观及美人手问题

《郑子太极十三篇》中《述口诀》讲分虚实就“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他再传弟子赖月英编的《郑子太极拳三十七式》,其中把重心的移动比喻为“像沙漏一样渐增渐减至全虚全实”。其实郑氏拳论很多都与阿邓老师和戴兄的认识有相通处,比如“身如麻将牌”的说法,郑氏就称为“四点对正”。这里我倒想起个问题提出讨论:就是“美人手”。 “掌,相传谓美人手,手背筋不浮露。无论何式,腕背手指皆要自然伸直。”这点与武式太极拳似乎完全不同,武式拳的掌型称“龙爪手”,要求五指自然微曲,其实五指自然微曲和自然伸直差不多,但在竖掌时,武式拳基本都是坐腕,而美人手的腕则是放下来的。看郝少如先生的拳架,坐腕非常明显,几乎时时都保持手背与小臂呈90度。我感觉这样比“小臂与手掌呈0-90度之间的角度”手上更不容易叫着劲儿,不容易造成手带着身子走的问题。但是这时手臂部分肌肉还是紧张的,不像美人手那样完全放松。李伟明老师坚持郝少如先生的掌型,而刘积顺先生的掌型却更接近美人手。那么问题就是:美人手是练习的方式,还是最终练出来的状态?还是说只要注意用意识松开手部,不让手带着身子动就可以?

阿邓老师关于“美人手”的回复

传统上的太极拳是要求坐腕的,郑曼青的不坐腕是做了大胆的改革。杨澄甫后的太极拳家,我觉得有两个人搞得比较透,一个是郑曼青,一个是郝少如。郑和郝都对我影响很大,我看过郑的视频不下一百遍。我打武式拳,这是郝少如的架子,可是我打时是不坐腕的。打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沉肩,这是传统上的要求,打拳沉肩不易,但坐腕时,肩会自动沉。但后来的理论是,沉肩不如松肩,松肩了,肩可开可合。现在有功夫的人会松肩的不多。沉肩的好找。杨澄甫说,真太极者,拿人甚轻,而人不能逃。此轻拿,须把肩松开。如沉肩拿,即硬拿,李雅轩认为硬拿不够高级。李的弟子,有专门反坐腕的文章。拿是指发劲的前提。我遇见的会轻拿的人极少。我可以做到,但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能轻拿。所以这段解释看懂的人不会多。另一点坐腕的缺陷是意念在手,气难下沉,很难进入中层,中层就是打拳时,感觉是腰胯行拳,太极到此时,只有一招。到了这步,就算入门了。小戴去年跟我讲,感觉重心下降了几次。也就是如此。郑曼青的美人手并不美。看很多人习练郑子,有种东施效颦的感觉。李老师有他自己的理论,而且是一辈子的功夫,有别人不具备的特殊条件,更兼尊师重道。其实,今后的路子,看来坐腕还是主流。

坐腕不能拘泥

郝少如先生的拳架,坐腕非常明显,比其他拳坐腕更彻底。李伟明老师继承了这一做法。经邓老师提醒,我翻了翻上课笔记发现李老师果然有自己理论“这样坐腕,松下来了不怕陈式拳的擒拿”。但当时我没细问,所以只记了这么一句。而刘积顺老师的掌,更接近美人手。坐腕不坐腕都有理由,应该是不同人有不同体会和反应。李老师教拳时会不厌其烦一口气说很多东西,“我说的你自己看能做到哪条就做,做不到就先记住,以后体会”,也是这个道理。但我现在感觉坐腕紧张,就先按不坐腕试试啦,嘿嘿!


窗体顶端



【一代鬃狮】官方微信——欢迎大家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或推荐给朋友: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可分享精彩资讯。2、在右上角【+】-【添加朋友】-【查看公众号】中输入【一代鬃狮】中文查找即可关注我们。3、在右上角【+】-【添加朋友】-【查看公众号】中输入“TaiChi-Lion”的英文即可关注我们。4、让新朋友用微信【发现】中的【扫一扫】扫描下方【一代鬃狮】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