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枣山的一些风俗故事 昨天(9月2日)骑行张潘古城汉魏故许都故城遗址,顺路去了临颍窝城。归途西行途中路过拐子村时,刚好遇见村里一中年男子骑着一辆机动三轮,车上的曾龙上装着了一个我从没见过的枣山,直径约一米一。很久没有见过枣山了。走过去后又拐回来,征求他的同意,拍下了新出笼的不知要送到谁家的枣山。只是没有过多的与他聊一些关于枣山的事:做一个这么大的枣山得多少面?多长时间?枣山的大和小之间有什么说辞?如这么大一个枣山得多少钱?。。。。。。等等。不免有些遗憾。记得小时候就见过枣山,那时还不知道是结婚后女方春节前送给男方的礼物,也不知道送这枣山的更多含义。哥哥和弟弟结婚时我结婚时,春节前家里的枣山放在当门的条几上,春节过后吃不完,那枣山都是呲牙咧嘴的,妻子岳父母也送了我们一个枣山。那时各家也没有冰箱之类的保鲜东西,放的都发霉了也只有扔掉。我见得枣山大小也就是直径有六七十公分。而这直径一米多的枣山我还是头次见。因为是手机拍摄的因而只能分三部分展示。 随后辑录了一些关于枣山的风俗故事与朋友共赏! ![]()
枣山也叫枣山年馍。过年谣中的"二十八,蒸枣花",指的是春节前的蒸年馍习俗。枣山是用白面和红枣做的,把发好的白面,捏成各种花鸟鱼虫的模样,组合在一起,再点缀上红红的枣儿,浮雕一样的山形的食品,通常有一尺见方大小。枣山还有一些附带物:花馒头、小鱼、小兔等动物形状的食品。 枣馍的种类很多,有枣花、枣山、枣卷、枣圆等,人们根据馍的不同形状,给枣镁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但主要是枣山和枣花两种。枣花馍的做法是:将发酵的麦面擀成圆片,用刀从中间切开,把切开的两个半圆相对,用筷子从中间一夹,一朵四瓣面花就出来了。然后在每个瓣上插上红枣,就成了一个精致的枣花馍。如果把枣花馍挤成山形,人们就称它为枣山。有的地方做枣花漠非常讲究,层层叠叠,再饰以面花,红白相间,非常好看。 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完全相同。郑州一带是把一个个枣花馍叠放在一个大面饼上,从下至上,次第渐小,套成一个山形枣馍。新乡是把和好的面搓成长条,两条夹枣卷成"古万字如意"形,然后一个个对起,垒为大圆团花或山形的馔式大枣饼,取其形状"万字不到头"、"如意"之意。豫北林县的枣山下有底盘,上用各种花案堆积而成。小的直径半尺左右,五斤多重。大的直径达一尺有余,重十余斤。当地的枣花大多是莲花形,中间按一枚红枣,有单莲、双莲(双层)之分。总的来说,豫西的枣山枣花呈装饰型,富丽堂皇,精致细腻。豫东豫北豫南的枣花枣山呈实用型,工艺简朴,体积庞大。 蒸枣馍的时间,一般都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时还要蒸一次,但大多数地区只在年前蒸,蒸的数量要足够节日用。蒸枣馍的时候,气氛相当隆重而神秘,各家的家庭主妇小心谨慎,不说闲话。如果蒸笼漏了气,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大惊小怪,主妇会不声不响地赶紧封严。像"烂了"、"完了"、"不熟"、"黑"、"不虚"等词语,都被视为不吉利,此时是绝对不能说的。在这几天,邻里、亲友不串门,如果不懂得这个风俗,犯了当地人的忌讳,即使再好的朋友,主人也不会原谅。传统的“枣山”是一种上面带枣的面食,原料和蒸馒头所用一般无二,只是加工时要将发面搓成若干条,然后盘成形状大小各异的花,按下大上小顺序叠垒起来,再往边沿的面花上放上大枣,一眼望去就形如枣山了。中原地区的农村一直有这样的风俗,每年的腊月,母亲要做个“枣山”,让新婚的女儿送给婆婆,寓意吉庆有余、和和美美。“这是'喜鹊闹春’,这是'龙凤呈祥’,这是'双喜临门’……” 不同的地区关于枣山的风俗也不同,在周口项城,有一句俗语:初二的外甥,初三的女婿。意思是大年初一人们在家里拜爷爷奶奶等自家人,初二去拜见姥娘家的人。
背枣山是周口一带项城人特有的风俗习惯。背枣山有三层意思:其一,姥娘疼闺女,更爱外孙,外孙长大了不要忘记姥娘家的人。人们常说,三辈不忘姥娘人。其二,有着美好的祝愿,希望外甥家快快富裕起来,俗话说,“外孙要想暄,姥家背枣山”。这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三,希望外孙会像枣山馍一样健壮。身强体壮,健壮如牛,精神似虎。枣山馍表达的是一份疼爱,是一份天伦之乐。 说起枣山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有时也被称作袁项城,不管他在外如何,但在家乡有一些他的美传。传闻他对家乡非常思念,特爱家乡人。他在北京当上内阁总理大臣以后,项城的亲朋好友沾亲带故的都去投奔他。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那时,只要是项城人,袁世凯就会留下,并给个一官半职。于是,京城就有了这么一种说法“学会项城话,就把刀儿挎”。袁世凯一听,这哪行?于是会说项城话想求官职要过袁世凯那一关。一天,有三个项城人去投奔袁世凯,袁世凯出了两道考题,让侍卫拿出去考问这三个人。这两道题是:春节期间,你们什么时候去给姥娘拜年?给姥娘拜过年,回来时拿什么? 被考问的三个人中,前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答不出来,第三个人是一个黑大汉,身壮如牛,他一听题就笑了。因为项城人都知道“初二的外甥,初三的女婿”。正月初二,当然要去给姥娘拜年了。姥娘疼爱外孙,当然会让外孙背回来一个枣山馍。袁世凯一听哈哈大笑,就收下彪形黑汉做他的贴身护卫,而把另两个人痛打一顿,驱逐出城。 “背枣山”这一有趣的风俗,在河南项城一直流传至今。 在洛阳吉利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八月十五月儿圆,闺女娘家蒸枣山,枣山送到婆家去,儿孙兴旺日子喧”。每年中秋节前,凡新出嫁的闺女,娘家都要蒸一座富丽堂皇的“枣山和一些散枣花。由娘家的女亲浩浩荡荡送到婆家,看望新嫁娘的同时,也表达对其婆家人的美好祝福。 豫东地区,女儿被叫做“大馍”,这在其他地方听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闺女为什么叫大馍呢,无从考证,反正大年初二,出嫁的闺女就要带上大馍到娘家走亲戚,而且娘家有几位长辈就要带上几个大馍,走的时候娘家人要把大馍留下,再回送枣山,或者枣花子。 豫东郸城谚语:“生闺女,吃大膜,渴不着,饿不着。”农村在春节前夕,办年货、写春联、蒸大馍、蒸“枣山”,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围着大人转,尤其是蒸大馍、蒸“枣山”时,更是寸步不离,但有个规矩:不能乱说不吉利的话。?大馍是用小馍剥皮后包上发面层层蒸,还有的是包上枣子蒸,上面有馍花,顶端有枣。“枣山”的做法是,用蒸大馍的发面,搓成若干条,盘成花,叠垒如山,上小下大,按上枣,稍停,待面发硬时上锅蒸熟即可。正月初二,女儿女婿带两个大馍,若干个小蒸馍、礼条等去给岳父母拜年,娘家人把大馍留下,要回的礼物就是“枣山”。郸城俗话称女儿为“大馍”,应该源于此说吧。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