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枣花馍

 佑启 2012-11-22
        在中原民间,每当过了农历腊月初八以后,就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特别是腊月二十三祭完灶神后,各家各户便忙忙碌碌置办年货。孩子们跑前跑后,买鞭炮,吃零食,嘴里吟唱着不知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的过年谣。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儿,捏鼻儿(饺子)。

  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这首过年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过年谣中的“二十八,蒸枣花”,指的是春节前的蒸年馍习俗。

  枣馍的种类很多,有枣花、枣山、枣卷、枣圆等,人们根据馍的不同形状,给枣镆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但主要是枣山和枣花两种。枣花馍的做法是:将发酵的麦面擀成圆片,用刀从中间切开,把切开的两个半圆相对,用筷子从中间一夹,一朵四瓣面花就出来了。然后在每个瓣上插上红枣,就成了一个精致的枣花馍。如果把枣花馍挤成山形,人们就称它为枣山。有的地方做枣花馍非常讲究,层层叠叠,再饰以面花,红白相间,非常好看。

  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完全相同。郑州一带是把一个个枣花馍叠放在一个大面饼上,从下至上,次第渐小,套成一个山形枣馍。新乡是把和好的面搓成长条,两条夹枣卷成“古万字如意”形,然后一个个对起,垒为大圆团花或山形的馔式大枣饼,取其形状“万字不到头”、“如意”之意。豫北林县的枣山下有底盘,上用各种花案堆积而成。小的直径半尺左右,五斤多重。大的直径达一尺有余,重十余斤。当地的枣花大多是莲花形,中间按一枚红枣,有单莲、双莲 (双层)之分。总的来说,豫西的枣山枣花呈装饰型,富丽堂皇,精致细腻。豫东豫北豫南的枣花枣山呈实用型,工艺简朴,体积庞大。

  蒸枣馍的时间,一般都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时还要蒸一次,但大多数地区只在年前蒸,蒸的数量要足够节日用。蒸枣馍的时候,气氛相当隆重而神秘,各家的家庭主妇小心谨慎,不说闲话。如果蒸笼漏了气,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大惊小怪,主妇会不声不响地赶紧封严。像“烂了”、“完了”、“不熟”、“黑”、“不虚”等同语,都被视为不吉利,此时是绝对不能说的。在这几天,邻里、亲友不串门,如果不懂得这个风俗,犯了当地人的忌讳,即使再好的朋友,主人也不会原谅。

  为什么河南人对年前蒸枣馍这么重视呢?据民间传说,这种风俗是对山西洪洞县枣林庄的怀念。传说明朝初年,黄淮平原发生水灾后,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当时,山西收成好,人们生活富裕。一天,皇上驾临山西洪洞县的枣林庄,老百姓听说后,从四面八方朝枣林庄涌来,庄前的古槐树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这里,百姓们并未见皇上,却见洪洞县令在人海画了一个大圆圈,然后,亮出皇帝移民圣旨,命令被画在圈内的百姓,统统迁居河南。

  枣林庄人在黄淮平原落户后,仍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每到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祭奠祖宗。由于枣林人子孙多,祭拜时宗庙里容纳不下,他们就用泥巴在家里塑起泥山。后来在蒸年馍时,有人用面做了个山形馍,上面插上红枣,以表示对家乡的怀念。大家见了,觉得这样又美观又实用,于是纷纷仿效,就形成了年前蒸枣馍的习俗。

  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迁民,从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历时达50年之久。从山西移民的分布和考证资料来看,河南是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

  但有的民间传说却说蒸枣馍是为了纪念祖居地枣林庄,而枣林庄不在山西在山东。据说元朝末年,山东枣林庄有弟兄三个,父母去世后,弟兄三人以卖油盐勉强度日。一天,有个财主看弟兄三个身强力壮,便起了坏心,他让弟兄三人到自己家里帮忙,答应年终付工钱。

  一年到头,弟兄三人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牛马饭。到了年终,财主不仅不给钱,还故意找理由刁难他们。老二一气之下,一锄头把财主砸死了。为逃避官府的追捕,三人分头到河南避难。临分手时,弟兄三人约定,每年腊月二十八,三人都回枣林庄。从那以后,弟兄三人再也没有见过面。老三在河南落户了,他非常想念两个哥哥。临咽气时,他嘱咐子子孙孙,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八,一定要蒸个枣山年馍供在堂屋。后来,“河南山东一家亲”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每到腊月二十八,枣林庄的后代都要蒸个枣山馍,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就着油馍卷把枣山吃了。

  不管枣林庄在山西还是在山东,从这两则传说来看,河南的枣山年馍都与人口迁徙有关系。这种风俗的形成,隐含着一段辛酸的历史。受这些传说的影响,直到现在,民间还保留有春节用枣山年馍祭祖的习俗。到了腊月三十这天,年前的准备都已就绪,人们请出神像和祖宗牌位,把枣山年馍和其它供品恭恭敬敬摆上供桌。供品的数量和品种没有严格规定,但枣山年馍却不能缺少。枣山年馍一直供到农历二月初二。

  枣山年馍除了祭祖之外,还可以当作节日礼品,它和枣花馍一样,都是外祖母给外孙准备的特殊礼物。农历正月初二,是民间传统的拜节,凡出嫁的闺女都要带上儿女回娘家探望老人。在娘家,母女共叙离别之情,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返回的时候,外祖母要送给外孙一个枣山馍,送给外孙女一个枣花馍,这叫“抱枣花”。此俗一是表达了外祖母的愿望,希望外孙家快快富裕起来。二是孩子母亲希望孩子抱了娘家的枣馍后,会像枣山枣花一样健壮美丽。民间有俗语说:“外孙要想暄,姥家去搬山。”

  说起抱枣花习俗,民间还流传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他当上内阁总理大臣以后,个别项城老乡就进京找他,想谋个一官半职。这天,来了三个自称河南项城的人,袁世凯听他们说话,清一色的项城口音,可问到项城的风俗民情,却支支吾吾,躲躲闪闪。袁世凯知道社会上流传有“学会项城话,就把洋刀挎”的说法,表面上装做很客气的样子,推荐三个项城老乡到皇上招纳贤士的“聚贤堂”考试。谁知他们一看考题,个个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

  正在这时,门外又来了一个名叫赵国贤的项城人,此人身强力壮,站在那里,好似一座黑色的铁塔。他拿起考卷一看,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原来,纸上的考题是:“总理给外公拜年,回来时拿点什么?”只见赵国贤不卑不亢地说:“这有何难,拿个枣山馍就是了。”袁世凯一听,开怀大笑:“着哇!我们项城有外孙搬他姥姥家的枣山,日子越过越暄的风俗,你答的对!”接着,他命令把三个假项城人拉下去痛打一顿,驱赶出城。

  赵国贤力大如牛,袁世凯就留他这位老乡当了贴身保镖。

  这是流传在河南项城、西华一带的民间传说,不管其真实性如何,故事以抱枣山馍为考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