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来源 | 出处 | 注释 |
玄之又玄 | 原文 |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
功成不居 | 原文 |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
和光同尘 | 原文 |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
多言数穷 | 原文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
天长地久 | 原文 |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天地存在的久远。后用以形容时间的悠长。 |
功成名遂 | 原文 |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声名。后指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 |
功成身退 | 原文 |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
金玉满堂 | 原文 |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黄金白玉都堆满厅堂 |
目迷五色 | 原文 |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 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
宠辱若惊 | 原文 |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
听而不闻 | 原文 |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 听见却装着没听见 |
虚怀若谷 | 原文 |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 非常虚心,心态像山谷一般广阔。 |
芸芸众生 | 原文 |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普通大众 |
余食赘行 | 原文 |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
知雄守雌 | 原文 |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 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
知荣守辱 | 原文 |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 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道家提倡的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 |
知白守黑 | 原文 |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 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 |
天道好还 | 原文 |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 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
自知之明 | 原文 |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是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评估的意思 |
欲取姑予 | 原文 | 《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 |
无中生有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 |
大器晚成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 |
若存若亡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
知止不殆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
知足不辱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
大辩若讷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 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 |
大巧若拙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
出生入死 | 原文 |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 原文 |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
长生久视 | 原文 |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 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 |
深根固柢 | 原文 |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 |
轻诺寡信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
慎终如始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
俭故能广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 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
哀兵必胜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 |
寸进尺退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 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
被褐怀玉 | 原文 |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原文 |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 | 原文 | 《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是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直到老死彼此都不再往来.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 |
小国寡民 | 原文 |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国家小,人民少,蕴含着的是呼唤和平,反对战争 |
无为而治 | 引用 |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
视而不见 | 引用 | 《老子》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
少思寡欲 | 引用 |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 指个人的欲望很小。 |
委曲求全 | 引用 |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 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
不得已而为之 | 引用 |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
富在知足 | 引用 |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
虽死犹生 | 引用 |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 |
淡而无味 | 引用 |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 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 |
物极必反 | 引用 |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欲益反损 | 引用 |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 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
损之又损 | 引用 |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形容极为谦虚 |
赤子之心 | 引用 |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人心地纯洁善良 |
取长补短 | 引用 |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
结绳而治 | 引用 |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 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