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那些遗忘在年轮中的记忆
作者: 穷高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3656发表时间:2014-10-16 09:25:42
摘要:忻州遗存丰厚,名胜众多,名山、秀水、雄关、古城集于一身,自然景观恢宏壮丽,人文资源悠远厚重,体现出多元文化并存、各类景观竞秀、自然与文化和谐相融的特点。
遗忘,是历史在年轮中的生命痕迹,记忆,是传说在生命中的情绪滋味;遗忘,增加了许多文化的、人性的、生活的色彩,记忆,删减了许多冷酷的、暴力的、政治的成分。在历史和传说的穿梭中,在遗忘与记忆的流淌间,那些美丽和丑陋的、真实和虚假的、善良和恶毒的往事,被岁月的潮流裹挟,跨过万重山、千转水、百里乡、十里路、一弯桥,走过昨天今天明天,历过您你我我、恩恩怨怨……
--题记
(一)九原岗墓葬群
近两年来网络上总是充塞着飞机坠毁、轮船翻沉、火车脱轨的血腥画面,耳膜里也总是充斥着土豪夸富、明星婚变、青年凶杀这些无聊的话题,躲不过、逃不了,只觉得憋闷至极,不知道将这颗心存放何处为妥,八小时之余,就想独自在一些名叫景区的地方闲逛以散心。
一日,在北京锣鼓巷偶遇多年未见的河南战友,欣喜之余拉着他一起小饮,满以为战友会和我重提天山牧场伊犁马还有塔里木白杨……谁知战友一开口居然是:“那个,你们忻州,好家伙,古文化太厚重了,最近又有重大发现!”
“什么重大发现?我怎么没听说过?”我大感诧异,虽然十八岁参军离开故乡后就再没回去整住过,但我自问对老家的一些时事还算了解,怎么就不知道忻州考古界有啥动静?
对于我的表现,战友更诧异:“不对吧,老李,你不是一直很关心文化事业吗,怎么能没听过呢?”
我当然是一头雾水,满腹狐疑,满面惶惑。
见我不像在开玩笑,战友一本正经起来:“央视新闻报道过已十多天了,说是忻州文管所因为发现近年来盗墓的不法行为猖獗而在一个叫九原岗的地方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墓葬群,其中的一幅《狩猎图》是历代出土墓葬壁画之最,它真实再现了北朝时期的繁华与文明……”
战友的介绍让我心痒难耐,内心不由涌动一种快意、一种震撼,亦或是一种对故乡文明的骄傲情绪在我内心澎湃。
饭后道别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在百度首页输入《狩猎图》,刚一输完,一大串关于忻州九原岗千年《狩猎图》的词条就展现在我眼前,如饥似渴地浏览完这些内容,还觉意犹未尽,就在国庆前几天趁着赶赴朋友婚宴多请几天假跑回了忻州--我要亲自去九原岗看看那幅闻名中外的《狩猎图》,我这人的性格一向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呵呵。
一下火车,我就给在忻州市文管所的一位朋友打电话询问《狩猎图》一事,朋友的回话让我喜出望外:“《狩猎图》墓葬刚打开,局里昨天才开会决定有限对外开放,你就跑来了!多年不见,你的运气还是那么好,下周一有媒体记者要去参观采访,你也同行就是了……”后天不就是下周一吗?真是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这趟老家回得正是时候!
星期一上午十点,朋友早早约了我随同凤凰电视台和其他几家省级平面媒体记者直奔九原岗而去。
九原岗在忻州以南,离城区不到三十里,坐汽车半小时就到了,只是小车不能直接开到墓葬群旁边,下车需走一段几百米的山路才能到。山路不算高,只是荆棘丛生、乱石遍地,疙疙瘩瘩、坑坑洼洼,不太好走。那些久居大城市的记者姐儿们穿着高跟鞋,扛着摄像机,磕磕绊绊,走得很慢。虽说我从小走惯了田间小道,习以为常,但也不能只顾着自己像兔子一样蹦,只好跟在她们后面磨蹭。时节才刚至仲秋,眼前已是落叶飘飘,冷风飕飕,除了偶尔碰到几个赶牲灵收秋的人,路上几乎不见人影,偌大的田野一派萧瑟之象。记者姐儿们穿得少,一下车就打起了寒战,走得更慢。正当我心急似火,意念里想要骂娘的时候,朋友一声“到了”,让我的心情马上快意如归。
九原岗墓葬群就在山路转弯处,高高的封土堆下,四十多米长的地下墓葬建筑至上而下阶梯般铺展,闻名中外的壁画就绘制在不同层次的截面上。在墓道间慢慢游走,一幅幅北朝时期的狩猎场景全然呈现眼前。壁画内容丰富而新奇:猎狗雄鹰在少年的指挥下捕杀兔子的场景是那样生动而逼真;一屋顶上方画一火盆,火盆两边各绘一兽首鸟身的怪兽活灵活现;一座木结构的门楼完全是用绘画形式展现的;十九位佩戴弓箭和大刀的武士站立在出行时的仪仗前威风凛凛……画中人物顾盼神飞、形象生动,动物鸟畜或飞或跑、栩栩如生,山水树木线条流畅、造型优美。静心端详,才发现那些仙人、鸟畜在轻风流云般的岁月里悠然而恬静,仿佛成仙得道般泰然自若。壁画清新如昨,尽显奢华的王道之气,真实地再现了忻州这片土地在北朝时期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文明。
这样一座宏伟绮丽的墓葬,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朋友告诉我墓葬因多次被盗,关键能证明墓主人的墓志也被盗走了,无法确定墓主到底是谁,不过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在走访当地村民了解有关情况的时候,有村民说曾在十几年前看到过被盗的墓志志文中有“秀荣大将军”的字样。国内十多位著名考古工作者都来这里实地考察过,对墓葬壁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根据这些线索和壁画艺术断定九原岗墓葬群主人应该是北朝晚期的一个权贵,据此还进一步推测出那个时期,忻州应该是一个胡汉文化相融、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繁荣之地,在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组壁画、这组地下世界里的文明在我眼前展现的不仅是几幅古老的画卷,更是展现了故乡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农耕文明。五胡乱华时代“胡人骑马射箭、茹毛饮血、惮果劲健,号为“著翅人”。“著翅人”越过长城大举南下、逐鹿中原,在这里放牧耕作、繁衍生息,创造了忻州灿烂而夺目的古文化。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古老的历史几乎被遗忘殆尽。
走走停停,行行摄摄,在墓道里不停地徘徊、探寻、思索,不知不觉已夕阳落山。离去的时候回望墓葬群四周苍凉的山水,回望九原岗上黄绿相间的野草树木,回望丛丛荆棘、飘飘落叶,我不由的冥想,那些草木绿了又黄,黄了再绿,千年不变地坚守在这里,在这里守候着一种古老的文化、贮蓄着一种萌动的力量……也许正是因了它们,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才会积极向上,继往开来……
(二)游邀村黄堂庙
童年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说忻州游邀村有一座神异的黄堂庙,只是没有去过,这次回乡假期不算太短就想实地考察一下,想弄弄清楚这黄堂庙到底是哪路神仙的宅邸,于是,从九原岗回城的第二天我就约了两个文友一起驱车直奔游邀村。
游邀村坐落在忻州东南方充满历史文化传说的系舟山脚下,离市区也就十多公里路。不到半小时,我们的车就停在了游邀村村口。三间木结构的简易寺庙就在眼前,路边村民告诉我们这就是黄庙堂,我们便径直上前而去。
谁料,一把铁锁牢牢地锁着大殿两扇木门!只有寺庙左侧的几间耳房敞开着,里面却堆满了杂物。如此限制黄堂爷的自由,真不知黄堂爷高兴不高兴。我们却是满怀失望,没法进去又不想离去,只好在院外踟蹰。大殿后树木枯黄,落叶飘摇,殿顶上枯萎的野草在秋风中瑟缩,凭添了几分凄凉之感,烘托得这座寺庙更是沧桑至极,尽显垂老之态,简直就是一幅沧桑越千年的凋落景象。寒风吹来,大殿都有晃动之感,岌岌可危,仿佛顷刻间就要坍塌而陷于无形,令人内心不由的产生一种凛然的寒气。
还是走吧!
我们三个走出寺院上车启动马达正要离去,有人前来敲窗:“你们是从定襄来的吧?”摇下车窗玻璃,眼前是一位七十多岁的白发老者。我诧异不已,问:“老人家,我们就是忻州人……这与定襄有什么关系吗?”
“这黄堂爷除了我们周边的村庄以外就是定襄人信的较多,在忻府区是没有多少信众的……”
还有有这说法?看来这老者是一个内行,我们三人立马来了兴致,开门下车围着老者不住探问。
老人非常健谈,他告诉我们这个时候不是拜祭黄堂爷的时节,拜祭黄堂爷的最好日子是数伏第一天和农历九月十五,这两天是黄堂爷的庙会日。原因是黄堂爷怕热又怕冷,伏天时候要村民送他到七峰山钟乳石洞避暑,九月十五又要村民们把他请回庙里过冬。送神与接神时,村民们都要举办大型庙会,并请当地知名晋剧团演出三天。黄堂爷受到这样的礼遇一高兴,村里就能风调雨顺,粮食满仓,村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
从老人家绘声绘色的讲解看得出他是黄堂爷忠实的信徒!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三个索性拉着老人在路边席地而坐,央求老人给我们说道黄堂爷的故事。许是有人愿意听他唠叨神仙之故吧,老人乐开了花,满面红光,连胡子都有了光泽,口若悬河。就这样,黄堂爷其人其事就在我们眼前渐渐明朗了。
黄堂爷是一位真人,名叫尹铎,他是春秋时期晋国赵简子的一个家臣,跟随赵简子活跃在晋国上层社会。因为结识的人层次不一样,见识也就慢慢不一般以来,慢慢地就成了赵简子的谋臣,为赵简子家族的兴旺发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倍受主人信任。晋哀公四年,智、魏、韩三家联合攻打晋阳,并准备引来晋水淹灌晋阳,尹铎早作了战略上的准备保住了晋阳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而使当地乡亲们免于一场洪水之灾。尹铎百年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救命之恩便修建了尹大夫庙,也就是如今这坐“黄堂庙”。尹铎的神像也就被人们称为黄堂爷了。黄堂爷不仅庇护着十里八乡的村民们,还为村民们主司雨雪,成了当地村民的雨神。当地百姓包括定襄县民众只要遇到天旱的年景就要到游邀村请黄堂爷为他们降雨。他们请神的仪式非常隆重,吹着器乐,抬着轿子,浩浩荡荡的队伍吹吹打打地请黄堂爷去他们的家乡,然后顶礼膜拜,祷告祈雨。
关于请黄堂爷祈雨,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呢!
说不清是哪朝哪代了,有一年大旱,西河头村的人们就从游邀请回黄堂爷祈雨,当舁着黄堂爷的队伍回到村口时,吹吹打打的响器声响彻全村,村里大人小孩跟着迎神队伍前拥后挤看热闹,真是红火透天了。但看热闹的人群里只有男人没有女人,因为按老规矩所说女子不洁,是不准看黄堂爷的。可西河头村一个正在家里做针线活儿的18岁的姑娘听到响乐时突然心神不定,好像得了什么暗示,鬼使神差般地就有一种想看看的强烈愿望,身不由己地就走到院子里,蹬了一个小凳子趴在院墙的豁口向外张望。
这一看不要紧,正好黄堂爷舁到据她几尺远的地方,她还未看清请神队伍,眼前突然就出现一个脑袋斗来大、威风凛凛的红脸大汉,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把她吓得咕噜噜地从墙上掉下来摔死了。
按说院墙并不高,从凳子上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可奇怪的是女孩子掉下来以后就被莫名其妙地摔死了,死了以后,还像活着一样,小孩们就看见她在黄堂爷身边坐着。于是,人们就说她长的漂亮被黄堂爷看上做了妻子了。
从此,游邀村和西河头村的人一致公认黄堂爷是西河头村的女婿,结了神亲。西河头村的人还特地给黄堂爷和黄堂奶奶塑了金身,给黄堂庙化了布施,世代延续,直到现在,游邀黄堂庙的大殿堂里,中间是黄堂爷的高大塑像,他左旁略矮的,就是穿着华丽衣服的黄堂奶奶的塑像,西河头村的村民们按期给黄堂奶奶重塑金身,替换旧衣装换新衣饰。千百年来每遇大旱,西河头村人就必定去游邀接神女婿来祈雨,大家带着八音队,舁着临时捆扎好的供黄堂爷坐的轿子,浩浩荡荡赶往游邀村。游邀村村民们就会全村出动,喜气洋洋地端着酒菜涌向黄堂庙,像接待自家的亲戚一样迎接请黄堂爷的西河头村人。西河头村的人们呢,首先在八音队吹吹打打中隆重地进行祭拜仪式,仪式结束后,在大殿前摆开桌子,享受神亲家游邀村人为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素斋,然后再给黄堂爷披红挂彩,由八音队打头吹吹打打引路,舁着黄堂爷女婿起轿返家。
返家途中,由德高望重的老者们手捧黄表纸走在最前面,每遇到路口、拐弯的时候,都要烧黄表纸敬敬土地神,以求土地开恩借路,好把黄堂爷顺顺当当请回家。随行的人们,个个赤膊赤背,在炎炎烈日下任凭火热太阳的灸烤,以表请神的诚意取得黄堂爷的同情。请黄堂爷的队伍每经过一个村庄,那个村庄的村首都要领着本村村民捧着点心素菜、香烛纸马,跪迎在村口,静静地等待请神队伍经过,请神队伍过来后,也总要停下轿子,让八音队好好吹奏一番,请黄堂爷看在他们的一片诚意的份上下一场透雨。由于沿路村庄似乎是借了西河头村请神的举动顺便沾了光,所以跪祭仪式结束后,还要奉给西河头请神队伍不等的谢礼钱。
据说这项请神活动特别灵验,无论遇到什么稀奇的大旱之年,只要西河头村村民去游邀把神圣女婿请回来祈雨,不过两三天总要下一场透雨。村人们说:“俺们请的是自家的女婿,咋能不灵验!”所以一代传一代,每逢干旱,西河头村就毫不犹豫地去游邀村请自家的神婿。
这中间还有一件广为流传的趣事,那还是在60年代初,那年十分干旱,西河头人不顾当时驻村工作组的反对,又去游邀村请黄堂爷神婿,回来途经张村和董村,张村村民在路口进行了路祭,董村没有人路祭,非但如此,董村路口看热闹的人还放风凉话,说这年限了还信这个,一个泥胎哪能祈下雨来,真是劳民伤财瞎胡闹。结果,西河头祈雨两天后,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立马减缓了严重的旱情,张村也照样下了雨,唯独有董村没下雨。从此以后,只要西河头村的村民去祈雨,董村村民就赶紧拜祭,唯恐得罪了黄堂爷没有了饭吃。呵呵。
【编者按】这篇散文由三个小节组成,通过作者的描述,让我们对古沂州,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首先,作者写了九原岗墓葬群,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栩栩如生的《狩猎图》,感受到了墓葬的绮丽和恢弘,也依稀看到昔日的文明;尔后,作者带我们去游览了游邀村黄堂庙,虽然庙门禁闭,但透过老者的口,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曾经的一切,变得鲜活生动,引人入胜;最后,作者给我们讲述了慈禧爷爷下忻州的故事,虽是逃窜,奢靡不减,无怪乎大清王朝,最后埋葬在这个可恶的女人手上。过去的,已经永远的过去了。遗忘和记忆,也似乎删减了历史的血腥,增添了人文的美好。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也似乎幸运地,去古沂州的地盘游览一番。文章脉络清晰、娓娓道来,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悠远而又让人留恋的历史画卷,感谢赐稿梧桐,推荐品读。【编辑:灿若舒锦】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017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