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官署为运河闸务官的官邸,1938年毁于战火。2010年按明代规制恢复重建。设计功能为台儿庄运河奏疏馆,通过明清时期漕河官员的奏疏,展示古代奏疏的规制和演变。 这是闸官署的南门,它的对面就是京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 这座临河建筑是台庄闸官署,为管理船闸的闸官官邸。它由门厅、西厢房、北大厅、东廊道组成,为一层官式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这是站在闸官署南门的东侧看大门前的“升平”牌坊。升平”牌坊是运河闸官对过往船只的祝福,就像现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祝福司机们“一路平安”一样。 台庄闸官署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经多次修缮和重建, 2009年重建的闸官署,设置为台儿庄运河奏疏展馆。通过运河奏疏,向游客讲述台儿庄运河的故事。 在闸官署大门西侧立有石碑一个,上面刻有“山东第一闸”五个大字。 台儿庄运河因为有东西泇河支流,历史上被称为泇运河,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开通,次年正式通航,为京杭大运河一段东西走向的河道。 这是闸官署大门东侧的青铜马雕塑,这个可以骑上去,过一把闸官瘾。 这段河道,落差大,水流急,为了节制水流,保障旱季通航,朝廷在这80多华里的河段上,修建了八座船闸。船闸有上游和下游两道闸门,中间有一段闸室。平时关闭闸门,有船只上行时,关闭上闸,开启下闸,待闸室内的水位泄至与下游水位齐平时,船只进入闸室,随即关闭下游闸门,开启上闸,向闸室灌水,当闸室水面与上游水位齐平时,船只驶出闸室,进入上游航道。下行时则相反。现在的船闸,包括葛洲坝和三峡船闸,原理与台儿庄八闸是一样的。 进入大门,这是闸官署庭院景观。 明清时期的台庄闸,就位于这里,它是北上漕船由江苏进入山东的第一道闸,被称为“山东第一闸”。这块地标碑,1912年由中兴煤炭公司所立,以纪念枣庄至台儿庄的铁路开通。中兴公司的煤炭,一直通过台儿庄运河外运。 这是庭院东北角的闸官雕塑。 这是庭院西北角的庭院水池、假山景观。 这是站在西相房跟前看东相房。 这是闸官署庭院景观。 这是闸官署展览厅内的序言。 这是展览厅内展出清朝闸官的官服。 这是闸官办公的地方。 这是展出的当时闸官署物品。 闸官署内展厅一角。 这是展厅内展出的“残碑”文物。 在明清台庄闸官署故址处,原立有残碑一通,正面居中刻有“臺莊”两个大字。基于残碑出土地点考虑,台儿庄古城管委会文化交流中心研究人员一致推测为台庄闸碑刻。是乃于2011年3月运河奏疏展馆落成后,移入门厅左侧。因“臺莊”二字上方残存文字的右下部分为“彡”,可推测为“修”字,故可判断此碑为“重修台庄闸”残碑。本文将以此为立论基础,对该碑的年代及树立者试作简要考证。限于所学,其中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摘。 这是明清时期使用的马鞍配件。 根据文献记载,台庄闸自明万历三十二年建置以来,经历多次重修。光绪三十年本《峄县志?卷二十二?闸座》曰:“台庄闸,东距黄林庄五里。康熙十八年、道光二十年重修。”此外,《台儿庄区志》记载了一次,为康熙四十五年(当地学者亦有云康熙四十七年者,不详所据,比对异同,似一事之二说)。《中国运河开发史》记载了一次,为乾隆九年【注】。对碑文正面右侧之“九”字,笔者拟试作事件发生的年代解,如此,则乾隆九年便是上述四次重修年代中符合条件的唯一选项。 这是闸官署的后门,也就是北门,位于月河街上。 根据笔者所详清代的官员名单,乾隆九年的兵部尚书为班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不明。班第于乾隆六年三月庚寅由湖广总督迁兵部尚书,乾隆十三年十月丙戌降侍郎。任湖广总督时,他正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职,但离任年代不详,在任兵部尚书期间继续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可能性较大。 反观康熙十八年任兵部尚书的郭四海、康熙四十五年任兵部尚书的马尔汉、道光二十年任兵部尚书的裕诚,此前都曾任左都御使,既无重修台庄闸时任右副都御使的文献记载,又不见有降职处分的迹象(康熙四十七年任兵部尚书的耿额亦然)。 这是正面看闸官署的北门。 位于闸官署“升平”牌坊南侧的码头名曰“闫家码头”。 闫家码头位于闸官署南侧,本为官家码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停办漕运后,闸官署撤销,其地遂为闫家所占,码头亦改称为闫家码头。 站在闫家码头看大运河,往日的繁华已经是过眼云烟,确实让人浮想联翩。 台儿庄运河,曾是京杭运河数次大改道工程的重大成就。但是,在台儿庄运河兴盛300多年之后的清末,由于官府昏庸,导致运河年久失修,漕运被迫中断。台儿庄运河也自此成为洪水走廊,遗患两岸。 |
|
来自: 昵称14979747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