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有贞的悲喜人生

 苏迷 2019-05-23

  陈其弟

  徐有贞是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在明代历史上可算是位大人物,一生起伏极大。《明史》上有其列传。

  徐有贞本名徐珵(1407—1472),字元玉,号天全,吴县人。宣德八年(1433)进士及第,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他身材矮小,但精明干练,颇有心计,而且喜好功名,对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五行等学问都有研究。明英宗在位期间,天下承平已久,边防守备松弛,但西南地区却连年用兵。徐珵对此颇为忧虑,于正统七年(1442)提出五条兵政建议。英宗虽赞赏,却未予采纳。

  见证明朝由盛转衰

  正统十二年(1447),徐珵升任翰林院侍讲。正统十四年(1449),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役”事件,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率领20万(也有一种说法是50万)军队亲征蒙古瓦剌部,被瓦剌也先俘获;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朝最为精锐的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自此,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

  瓦剌作为藩属国,一直享受着明朝的赏赐。不过,一般明朝只赏赐大汗(脱脱不花)派来的使者。但瓦剌也先是权臣,操控了整个瓦剌,因此也先派来的使臣明朝也一并赏赐。本来赏赐双份,对明朝来说已经是负担了,可是也先还不知足,按例该派50人的使臣团,他派到了3000人。明朝实在不堪其扰,所以才拒绝他的要求,因此两国打了起来。

  话说英宗被俘后,英宗之弟郕王(即后来的明代宗)面对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军队的威胁,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徐珵根据星象变化,别出心裁地建议将都城南迁,这一荒诞不经的建议,遭到群臣的讥笑和反对。徐珵的名声由此大坏,致使他之后多年未得到晋升。后来,在陈循的劝说下,将名字改为徐有贞。

  治理黄河有功

  正统末年,黄河决堤,北冲断运河于沙湾,屡堵屡决。《明史》中说: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廷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之。”景泰三年(1452)徐有贞任右谕德,擢为左佥都御史前往治理。他提出三条建议:置水闸、开支河、浚运河。先不急于堵决口,而是集中大量民夫,自张秋向西南开渠置闸,渠长数百里,上接河沁。《明史》说: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楗以水门,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名其渠曰广济,闸曰通源。”凡旁出的支河,又筑九堰,建闸以控制水位,九堰各长至万丈,用以引水济漕。于是水不东出沙湾而决口堵,运堤成。东岸为大堰,筑水门,又浚运河,自沙湾北至临清240里,南至济宁310里。景泰六年全部完工,徐有贞也因治河有功晋升为副都御史。此次治水按徐有贞自述“前后历三载焉,凡作正堤一、副堤二、防堤四、水门大堰一、小堰一、蓄水之堰三、截水之堰九、导水之渠二、分水之渠二、泄水之渠五、制水之闸二、放水之闸八。”景泰七年,徐有贞复出巡视河漕,奏免济宁十三州县河夫所负官债。又增建减水闸若干,以排水患。对于治水的成果,《明史》是这样说的“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惟有贞所筑如故。”徐有贞治水功绩巨大,被当时以及后代百姓、文人传颂。谢肇淛编《北河纪》收录的《治水功成题名记》记载沙湾百姓感戴徐有贞之功德:“今兹之水盖洪武以来所未尝有,而大耊之人所未尝见也……昔也沙湾如地之狱,今也沙湾如天之堂。”

  策划英宗复辟

  以徐有贞为名复出后,他联合武将石亨和太监曹吉祥密谋策划了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最终以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封武功伯,相当于官至宰相,达到了其人生的巅峰。因诬陷明朝著名功臣于谦而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为后世不齿。徐有贞毕竟是个读书人,既想独揽大权,又看不上大老粗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的所作所为,最后形成了三人互相挤兑的局面,使皇帝失去了对三人的信任,在权力斗争中落得“三败俱伤”的结果。曹吉祥谋反失败,英宗下令把曹吉祥凌迟于市,石亨因权势被夺而自杀,徐有贞被贬云南金齿(今云南保山),削职为民。此时距“夺门之变”还不到5年。虽然在天顺四年(1460)石亨败亡后,徐有贞被允许回到家乡闲居,在复官无望的情形下,徐有贞选择了浪迹山水间,过起了文人雅士的逍遥生活,“所至名山胜境,赋咏竟日忘倦,或填词曲以侑觞,其风流仪度,可以想见。”(俞弁《逸老堂诗话》)所撰诗文,后收录《武功集》5卷。成化八年(1472)去世,墓在吴县玉遮山。吴宽有诗吊之,有“众口是非何日定,老臣功罪有天知”之句。《吴邑志》称:“有贞文词敏赡,善书,好谈论,其学无所不窥,号称博闻。”

  书法精妙绝伦

  虽说徐有贞在政治仕途上不是很顺利,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出色的书法水准,也不能因为他政治上的某些举动就否定他在学术上的造诣。

  徐有贞擅长书法这是公认的,也是明代书法家之代表人物。明人谈论书法,往往以徐有贞为代表。他被文徵明评为当朝第一。王世贞对徐有贞的书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天全翁出入长沙、襄阳“间,余尝评其书如剑客舞剑,僛僛中有侠气。”文震亨《长物志》列举历代书法名家,到明朝时则言:我“朝则宋文宪濂、中书舍人燧、方逊志孝孺、宋南宫克、沈学士度、俞紫芝和、徐武功有贞……”清代顾复评价其书法云:武功早年书学褚,“有不胜绮罗之态。中年学王,出规入矩,古色苍然。晚年豪放纵逸,谓之学怀素,又谓之学元章。”他尤其擅长行草,其小行书更是精妙绝伦,他下笔尖峭,可以说每一笔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洒脱,这一点和他做官倒是截然相反。在书法的时候,徐有贞的笔法瘦劲豪放,一笔一划间都彰显着书法的霸气和侵略性。他的作品被后人抄写临摹,《别后帖》更是被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可见徐有贞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外孙赫赫有名

  徐有贞无子,有九女,有两名赫赫有名的外孙,其一就是“明四家”之一的祝允明。祝允明的书法无疑是得到了徐有贞的培养和指导,自不待言。因此,从对吴门书派的直接影响看,我们甚至可以把徐有贞视为“吴门书派”的先导者。

  徐有贞另一值得一提的外孙叫魏校。魏校(1483-1543)字子才,一作子材。其先本李姓。魏校世居长洲之庄渠(今苏州葑门),故自号庄渠。其曾祖琳,鞠于真义(今昆山正仪)魏氏,遂蒙其姓为昆山人。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迁郎中。不为太监刘琅所屈,召改兵部郎中,移疾归。嘉靖初,起任广东提学副使,江西兵备副使,改河南提学。嘉靖七年(1528)升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次年,以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嘉靖九年(1530)七月致仕,嘉靖二十二年(1543)卒,年六十一,谥庄简。著有《体仁说》《周礼义疏》《经义考》《周礼沿革传》《春秋经世》《大学指归》《六书精蕴》《经世策》《师说语录》《官职会通》《庄渠语录》等。

  魏校有一个知识渊博、无书不精的外公,加上自幼聪明好学。因此,不论是天文、地纪、人伦、物理、器数之要,礼乐之原,魏校靡不悉其条理。光绪《信义志》说:“天下贤士大夫,翕然宗之,称为庄渠先生。从游者尝百人,唐顺之、王应电、王敬臣、归有光,皆其弟子。有光,又侄婿也。”大名鼎鼎的归有光既是魏校的弟子,又是他的侄女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