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与辨治的论文---中医学论文

 负鹏载舟 2015-02-18

         
       
浅谈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与辨治

       
         
           
         
         
           
           
  人体生化与生理机能的改变,会引起体内脂肪积聚(脂肪细胞增多变大和细胞内脂质含量增加),导致形体肥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实际体重超过标准重量的20%以上,体重重量指数升高(体重指数>24),或伴有一系列症状者称肥胖病。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病人日渐增多,并已引起临床重视。本文仅就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治疗简述如下。


  1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


  中医典籍对肥胖早有记载。《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多肉……”,正是对肥胖人的写照。至于肥胖机制,诸家也有多方面的阐述。例如:《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注解谓:“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肉也者,所以主一身之肥瘦。”脾主肌肉,脾脏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形体的肥瘦。


  1.1 脾与肥胖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运行水液。人体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故李东垣《脾胃论》谓:“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通于口,脾气健运则口能知五味。在生理上,脾将饮食化生的营养输送全身,充养肌肉四肢。因此,食欲与营养的消化、吸收与脾有直接的关系。


  按照经络学说,脾为足太阴经,胃为足阳明经,二者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www.11665.CoM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润;升降互用,润燥相济,共同完成饮食摄入、吸收、消化和传输人体所需热量的生理功能,故李东垣谓:“脾胃旺,能食而肥”。


  1.2 湿、痰与肥胖的关系


  元.朱丹溪曰:“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必多痰”。说明肥胖者与痰湿关系密切。痰湿的产生有内外二因,内因与脾之健运有关:脾恶湿喜燥,如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则水湿凝聚不化,留中滞膈,化而成痰;外因与饮食有关: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内湿,多因久病脾虚或饮食不节、贪食生冷、嗜饮酒类,损伤脾气,以至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气化不利。”东垣《脾胃论》谓:“油腻厚味,滋生痰涎”,谈到了饮食与痰湿的关系。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也说:“由于脾胃寒湿生痰或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以至脾气不利,壅塞为痰。”


  此外,痰湿日久可以化热,热郁也能生湿,故又有湿热与寒湿之分。因此,《杂病源流犀烛》曰:“盖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然则湿之为病,内外因故具有之,其内因者则本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


  1.3 气虚与肥胖的关系


  中医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正常活动,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都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若饮食失调,劳倦伤脾,或长期不作体力活动,均可致中气虚损。朱丹溪《脉因证治》曰:“肥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张景岳《景岳全书》曰:“夫人之多痰,系由中虚使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人之肥者气必虚。”说明沉困怠惰,气虚阳微,可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失常,津液停聚为痰,湿痰滋漫周身腠理,湿痰停滞而致肥胖。


  综上所述,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脾的功能失常;或过食油腻厚味、酒肉肥甘,损伤脾胃;或气虚沉困怠惰,缺乏体力活动,使痰湿停滞滋漫;亦即脾失健运、湿痰、气虚,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因素。


  2 肥胖病的治疗


  肥胖病人的体质和致病原因各有不同,临床上也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经临床观察,多数肥胖病人表现有浮肿肢沉、神疲乏力、胸闷气短、痰多喘促等症状,此类症状均可以从痰、湿和气虚进行归纳,只是有偏于痰湿为重者,有偏于痰热为重者,或以气虚为主者。我们观察了88例肥胖病人,按主要症状、舌苔、脉象分为痰湿、痰热、痰湿气虚、和痰热气虚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2.1 痰湿型


  形体胖盛,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身重肢倦,头晕乏力,胸腹胀满,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厚腻或白滑,脉濡滑。证因:痰湿困脾,气机不畅。治拟:燥湿化痰、调理气血。药用: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全瓜蒌、焦山楂、薏苡仁、莱菔子、枳实、赤小豆、丹参、王不留行。


  2.2 痰热型


  形体丰满,多食易饥,面赤心烦,口干喜饮,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胃脘灼痛,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滑数。证因:痰郁化热,壅滞胃肠。治拟:化痰和胃、通腑泻热。药用:陈皮、半夏、黄芩、天竺黄、茯苓、焦山楂、莪术、熟大黄、厚朴、槟榔、炒鸡内金、甘草。


  2.3 痰湿气虚型


  形体壅肿,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自汗,纳呆脘痞,腹大胀满,体虚易感风寒,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弱。证因:痰湿内阻、阳气被遏。治拟:益气化痰祛湿。药用:黄芪、党参、防风、陈皮、半夏、茯苓、远志、大腹皮、枳实、炒白术、山药、炒二芽。


  2.4 痰热气虚型


  形体肥胖,颜面虚浮,口苦心烦,神疲嗜睡,自汗气短,尿频多梦,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沉或细弱。证因:痰热内蕴,脾胃虚弱。治拟:清热化痰、健脾益气。药用:橘红、半夏、茯苓、葶苈子、大枣、川黄连、白芍、生地、当归、南沙参、天冬、夜交藤。


  88例患者中,痰湿型62例,痰热型14例,痰湿气虚型9例,痰热气虚型3例。从临床观察来看,痰湿型和痰热型多见于青壮年人,痰湿气虚型和痰热气虚型见于中老年人。


  《温病条辨》曰:“湿为阴邪,当从中焦求治”。《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健脾化痰利湿诸法有助于消脂减肥,故可引申为治疗肥胖病的大法。因痰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故温运脾阳可以化痰。湿亦属阴邪,其性重浊粘滞,利小便则可除浊消滞。有些病例配用活血化瘀药,能增强消脂减肥效果。

 

 更新时间:2011-03-22 22:15:42  作者:116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