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与易经

 zhangshoug 2015-02-19

中医药与易经  

2010-10-18 20:00:53|  1、医道文化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中道,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中国千年的养生理论基础可归结为一个“道”字。道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又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大无所不包,其细无所不入,生天育地,至高至大。道生一,即无极;一生二,即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

“道法自然”, 道教养生家大多认为人体有能够仿效天地运动的形式和时机来进行养生活动,就可以长生久视。元代著名道教理论家俞琰就说过:“人受冲和之气,生于天地间,与天地初无二体。若能悟天地之妙,此心冲虚湛寂,自然一气周流于上下,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地同其长久。

道家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例如,“收心求静”一法,可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机能得到全面的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有独到的功效,久练可使人神清目明,智力得到恢复和开发;“开通奇经八脉”一法,可舒经活络,使百脉畅通,保持皮肤润滑光泽,对关节炎、脉管炎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田精关门”一法,可使人精足肾健,精力旺盛,对梦遗滑精、阳痿肾虚等病有独到的疗效。

 

2、医易养生博大精深

1、何为养生: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驻。《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大有人在。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可上溯到殷商时代,后经历代逐步发展,为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因儒、法、道、墨诸子百家在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更是达到了养生文化的高峰。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2、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治未病之意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发。

整个中医学说就是广义的养生学。《吕氏春秋》中将中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组织、自康复能力的学问,或者说提高人的生命力,从而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侵”——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

中医养生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和养生学的基础。

中医养生理论来源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万物相辅之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