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有“看舌主要是辨体质”的一句话曾经引起口水横飞。主要还是针对辩证与辨体质这一关键点来说的。 娃脑壳自从从出江湖后,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与成功后,对于辩证与辩体质有很多口水要飞,不然郁积胸中十分不快! 先说说黄老师这句话,其实是黄老师说的太过简略,说完整点应该是“在内伤杂病中看舌像主要还是辩体质。” 在外感疾病中舌像变化虽然不如脉像快,但是任然较迅速! 而在内伤杂病中,舌像较为恒定! 所以说“在内伤杂病中看舌像主要还是辩体质。” 这就涉及到体质与证的概念。 娃脑现在的认识到黄师所谓的体质是一种较为恒定的“证”。是一种“病症”。而非体质人类学中的体质,此类体质无需用药。 而中国传统所谓的 证 是一种变化较快的病理状态,因为变化较快,所以遵循方正相应的原则就是要“随证加减”。 日本汉方不好加减而好用原方。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根本的证【主要矛盾】,所以不好在次要矛盾的【证】上加减。 而中国的【随证加减】的主方是不能随便乱动的,动的只是臣佐使药。所以说中国的【随诊加减】更有人情味! 其实中日两国用药本无根本冲突之处,只不过是我中国有些人太夜郎自大和固步自封而已! 所以说到底黄老师的辩体质还是辩证,而现在论坛上有些人则又开始过头了,有了只知辩体质而不辨病辩证的趋势! 比如柴胡体质,半夏体质等的外感本来可以用麻桂方解表而愈,去偏偏要去按体质处方。其实黄老师方--病--人系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诊疗思路。 最后终结一下《中医十大类方》中的几种体质: 桂枝体质、黄芪体质、干姜体质、附子体质、都属于虚证、寒症体质。辩出大方向,然后看其现何种药证,然后随证用方! 麻黄体质,半夏体质、属于停湿体质,属于实证、寒湿、水湿停表则用麻黄类方,停于里则半夏类方,表里俱病就用和方! 石膏体质、大黄体质、黄连体质属于实证、热证体质、石膏证表里俱热,黄连大黄偏于里热! 柴胡体质属于郁证体质,是郁闭拥塞的实证体质、容易气郁,血瘀。 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水、确实可以一统天下! 中医古籍中很少讲体质,古人早就把体质溶进“证”之中了。证也有新久虚实,也有标本先后,《内经》及后来医家阐述甚多。新感当然在前,而既往之证(所谓体质)在后,成为疾病图画的背景。这些是中医固有理论,不是现代人的创造。我们应当首先感谢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崇敬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先祖。其次,要多读书,自然明白以上浅显的道理。某作家有“梦中得句”的笑话。当我们尚未对传统中医学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之前,最好少说“新观点”、“新理论”、“创造发明”之类的大话。初学中医的小孩子们尤其要注意谨慎。
嗯,这样可以把胡老和黄煌教授的两种学说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就象陈会心说的流水与漩涡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