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药(虎杖退黄) 一、****砂仁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阳春砂或海南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否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泄泻等症。 砂仁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之良药,对于湿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呕吐泄泻等症,常配合白朮、陈皮等同用;对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常配合陈皮、厚朴、木香等同用;对于脾虚气滞,可与党参、白朮等同用。 2.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泄泻。 砂仁辛温入脾,能温中止泻,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泄泻,多与温中祛寒的干姜、熟附子,陈皮等同用。 3.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适用于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临床上用治胎动不安,常配合白朮、苏梗等同用;治妊娠恶阻,可配合半夏、竹茹等同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入汤剂宜后下。 ***【按语】1.砂仁气味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能行气,故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温中而能止泻,故治寒湿为患,大便泄泻。更有行气安胎之功,能治胎动、恶阻诸症。以其入脾胃肾经,故为中下焦寒湿气滞要药。 2.前人临床处方应用熟地黄又恐其滋腻妨胃,每以砂仁拌用,诚有补而兼行之利,维亦可另用佐之,不必拘于相拌而施之。 【方剂举例】香砂六君汤(《医方集解》):木香、砂仁、人参、白朮、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治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 【文献摘录】《珍珠囊》:「治脾胃气结治不散。」 《本草经疏》:「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 「若咳嗽多缘肺热,则此药不应用矣。」 《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 《玉揪药解》:「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阴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酸腐,利下气之秽浊。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谓逆。」 二、****白豆蔻(附:豆蔻壳、豆蔻花)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 白豆蔻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功能化湿醒脾,兼能行气对湿阻气滞作用较好,可与苍朮、半夏、陈皮等同用。本品气清上浮,能入肺经,又可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此外,还可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于恶心呕吐。 白豆蔻能温中散寒,具有止呕作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处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带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入汤剂宜后下。 【按语】1.白豆蔻辛温而不热,芳香而气清,入肺经宣滞宽胸,入脾胃化湿行气,温中而能止呕,为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要药。 ***2.砂仁与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作用,惟砂仁芳香而气浊,能温中止泻,且入肾经,适用于中下二寒湿气滞,尚有安胎作用;白豆蔻芳香而气清,能温中止呕,且入肺经,适用于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症。 【方剂举例】白豆蔻汤(《沉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陈皮、生姜。治反胃呕吐。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本草经疏》:「主积冷气及伤积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玉揪药解》:「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秽,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 《本草求真》:「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其它部则止兼而及之也。」 三、苍朮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苍朮或北苍朮或关苍朮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等症。 ***苍朮温燥而辛烈,主要用于寒湿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腻厚浊作为选用的依据。由于其燥湿力强,湿去则脾胃得以健运,故称其功用燥湿健脾。临床用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用治寒湿白带,可配白芷同用。本品虽属温燥之品,然燥湿力强,又每配合清热之品以治湿热为患之证,如湿热白带,又可配知母、苦参、墓头回;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黄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 本品既能温燥除湿,又能辛散祛风,散除经络肢体的风湿之邪,对寒湿偏重的痹痛尤为适宜,可配合羌活、独活等同用。 3.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的头痛、身痛、无汗等症,常与羌活、细辛、防风等同用。 4.用于夜盲、眼目昏涩。 苍朮生用有明目之功,为治夜盲要药,可与猪肝或羊肝、石决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气味芳香,又能辟秽,民间每于夏历端午节用苍朮与白芷在室内同燃,用以辟疫。经近人实验,此法确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处方用名】制苍朮(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减少辛燥之性。) **炒苍朮(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为度,减少它辛燥之性。) 生苍朮(用米泔水浸润,切片,晒干。药性较辛燥。)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苍朮苦温,能入脾胃,燥湿健脾,以除寒湿中阻之症;辛香且主行散,祛风胜湿,以治风湿痹痛之候。兼能发散除风湿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苍朮性偏温燥,易于伤阴,以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者用之为宜。如阴虚有热、大便燥结及多汗者,不宜应用。然雀目夜盲之症则不必拘于有湿才可应用的说法。 【方剂举例】平胃散(《和局方剂》):苍朮、知母、陈皮、甘草治呕吐腹泻,上腹部痞满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苍朮、黄柏。治下肢红肿疼痛,痿弱无力。 白虎加苍朮汤(《活人书》):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治湿温,汗多,身重足冷;或湿痹化热,以及夏秋季高热,具头重如裹,胸闷,口可不欲饮,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者。 神朮散(《和局方剂》):苍朮、高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甘草、生姜、葱白。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 ***【文献摘录】《本草通玄》:「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朮,补中除湿,其力不胜白朮。大抵卑坚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于苍朮以平之。」 《药品化义》:「味主辛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气,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气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另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 《本草正义》:「气味雄厚,较白朮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胸膈满闷,甚则??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而脾家郁湿,或为??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什浊不可见证,茅朮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厚朴 【药用】木兰科乔木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症。 ***厚朴既能温燥寒湿,又能行气宽中,为消胀除满之要药,常与苍朮、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本品行气作用较佳,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黄、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配苏叶、半夏等同用。 2.用于痰都咳嗽等症。 厚朴又能温化痰湿,下气降逆,故可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与苏子、半夏,或麻黄、杏仁等同用。 【处方用名】厚朴、制川朴、制厚朴(用生姜、苏叶煎汁,趁热拌入,吸匀拌透,干燥后用。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厚朴苦温,性燥味辛善散,能燥除脾家之湿浊,行散胸腹之气滞,无论有形、无形,凡属胀闷之症咸可用之,为燥湿行气、除满消胀之良药。复能下气平喘,以治痰湿咳喘之症,但内热津枯者忌用。 ***2.苍朮、厚朴苦辛而温,性均温燥,善治寒湿中阻之症,唯苍朮燥性较烈,燥湿而健脾,且能祛风胜湿以治痹痛、发散以解表、明目而治夜盲之证;厚朴则燥湿以行气,除满消胀之力佳,且能下气平喘以治喘咳之疾。 【方剂举例】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厚朴、大黄、枳实。治腹满而大便秘者。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治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闷不舒的“梅核气”;或痰湿壅阻,胸满气急;或中脘痞痛,伴有呕吐者。 连朴饮(《霍乱论》):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山栀、芦根。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湿涤痰。 心腹气痛丸(《上海市药品标准》):麝香、冰片、朱砂、珍珠、琥珀、木香、佛手、川朴、陈皮、沉香、降香、橘红、桃仁、三棱、莪朮、乳香、蒲药、延胡索、郁金、鸡内金。治气滞不舒,胸腹胀痛,突然发作者。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 ,腹痛泄泻及脾胃状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本草汇言》:「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滞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胃气上逆,恶心呕秽,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1.化湿:扁豆(补虚药) 2.化痰湿:石菖蒲(开窍药) 3.清化湿热:海桐皮(祛风湿药) 4.温燥寒湿:白芷(解表药)、橘皮(理气药)、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药)、白朮(补虚药)。 ***虎杖 【药用】蓼科草本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祛除风湿,利湿退黄,活血通经,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 虎杖功能祛除风湿,且能活血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可单位浸酒服或配伍鸡血藤、西河柳等药。 2.用于黄疸,胆结石及淋浊带下等症 虎杖有利湿退黄作用,用治黄疸、胆结石等症,可配合茵陈、连钱草等同用。本品亦能清利下焦湿热,治淋浊带下,可与萆薢、薏苡仁同用。 3.用于经闭、跌仆伤痛等症 虎杖有活血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阻经闭症候,可配合茜草根、益母草等同用。跌打损伤、瘀阻疼痛可与当归、红花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喘咳 虎杖苦降泄热,又能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喘咳可单味服用,也可配合黄芩、琵琶叶等药。 5.用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烫伤等症 本品又能清热解毒,对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可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 此外,本品还有缓泻通便的作用。 【处方用名】虎杖根、阴阳莲、花斑筑、大叶蛇总管(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排石汤(《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虎杖、木香、枳壳、黄芩。治干管胆结石症。 【文献摘录】《名医别录》:「主通利月水,破流血症结。」 《本草拾遗》:「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汁做酒服之。」 《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治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痣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 《岭南采药录》:「治蛇伤,脓包疮止损伤痛。」 急性子 急性子:及凤仙花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微苦,温;有小毒。功能软坚,消积。用于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经闭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钱半,煎服。孕妇忌服。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气。」
|
|
来自: 昵称19797579 > 《中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