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白话读本(卷三)1

 杏林秋叶 2015-02-21

卷三·脉法解

六府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谷食精气的输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散精于肝”,经肝气的疏泄,滋养全身筋脉,为“肝主筋”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浊气归心”,谷食之气中浓稠的部分归入于心,精气满溢注之于经脉,再通过“肺朝百脉”,宣发与肃降相互配合作用,把精气输送到全身,外达皮毛,经气血相合,交汇后再回还于经脉中流于四脏,滋养全身。

 

六腑消化谷物,生成的津液会输布播散全身,精气流溢而注于各条经络,它们都要在气口处交会,所以脏腑的情况,可以从气口的脉象反映出来,疾病可治与否,都是由这寸位来决断。这如此微妙的脉象,实在是不可不深入探究。(关于气口公认张介宾的注解为上:“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药方)书累架,七诊(①指脉象言②切脉七法)之义无闻;医录连床(形容数量多),九候(切脉部位有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之法莫著。

 

然而医法没有得到流传,脉理于是自然湮灭,黄金般的书简被长久封存,美玉般的文字被永远埋没。有关方剂的著作叠放架上,唯独七诊道理没有见闻,有关医案的备录连床堆放,但却不见九候诊法的着落。(九候(1)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2)古代遍身诊脉法术语,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合为三部九候,现不常用。)

 

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绵为形容词,昧有愚钝之意)于指下(切脉)。使踟蹰(chíchú)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悢悢(liàng liàng),废卷(中止阅读)永怀,作脉法解。

 

我心中既迷惘指下又绵昧。在踟蹰不知所措之余,想到自己的性命也曾饱受庸医妄为的毒手。回顾这些令人悲伤的往事,放下书本抒发情怀,作脉法的解释。

学习手记:《四圣心源》白话读本20(卷三)1 - 丰子 - 自由胜于梦想--独与天乐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1964年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中医诊断学》讲义宗《内经》本义,采众家之长,明确为:左寸候心与膻中,左关候肝与胆,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寸候肺与胸中,右关候脾与胃,右尺候肾与小腹。这种分法很切合临床实际,体现了上(寸部)以候上,中(关部)以候中,下(尺部)以候下的原则。
  一家医理一家脉,黄元御的医学理论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脉法也与众不同,首先,要知道黄氏脉法大的层次。黄氏脉法首重在于三焦气机升降,其次才是各脏腑、气血等等。
  第二、要知道六部脉所主。黄氏六部脉并没按照脏腑排序,而是按照三焦气机升降排序,也就是说黄元御的脉法首先诊断的人体气机升降的大秩序。然后才有脏腑、气血的详细分析。
  所以在黄师脉法中我们会看到左关大为肝不升,右关大为胆不降的说法。不明白这个大的原则,黄师书中的很多论述是无法理解的。
  黄元御并不是不讲脏腑,只是他更注重内经。这个对应关系是人体先天生成决定的,简单的说就是寸应上,关应中,尺应下。黄师正是以此来断三部气机。加之,肝位左主升,肺位右主降。左右又因此而分断升降。
   第三、要知道脉相所主脏腑,黄师并没有过多的讲“某脉主某”,而是讲一直在讲机理。要得其机理就不能停留在脉形上。必须体会到“脉神”。举个例子,弦脉何以主肝?弦脉的脉形是端直以长,但弦脉的脉神确实一种,脉
气欲发,而脉壁束缚的“感觉”。这就是黄元御说的肝欲泄而愈不得泄,愈不得泄而愈欲泄的感觉。 这个脉神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气质”。

学习手记:《四圣心源》白话读本20(卷三)1 - 丰子 - 自由胜于梦想--独与天乐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九(脉法解一摘录)4---1      把脉的目的

 

整理:明峻 云开日出 光生 落尘子 濯    校对:玄风

 

 

 咱们今天接着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中医四诊里面望闻问切,切脉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最难学,跟门槛一样,很多人迈不过去。黄元御先生在第三卷《脉法解》里面给我们做了比较详细,成体系的讲解。

今天晚上咱们主要讲一下诊脉的一些基础东西,诊脉最基本的道理啊,脉象的规律啊,今天不会讲具体那一个脉,讲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常识的一些东西,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第二次,就会针对具体的脉象,讲一些日常、结合临床,咱们常见的疾病,讲一些具体的脉象。

我首先讲一下,诊脉咱们常用的是寸口脉法,摸手腕这个地方,太阴肺经这个脉,就是脉法解的第一小节,寸口脉法,讲的这个寸口脉法,诊脉的方法呢,或者诊脉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诊脉方法。从《四圣心源》这本书记载的有寸口脉法、寸口人迎脉法还有三部九候脉法。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寸口脉法,就是只是诊寸口脉,诊这个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实际上一身所有的脉都可以诊,都可以去摸,所以的动脉,体表的动脉,能摸的到的,都可以摸,都能诊断出一身的脉气。之所以寸口脉现在是用的最多,主要原因是它最方便,而且它能够体现出一身五脏六腑的脉气。

这其中的原因呢,就是内经讲的肺主气,朝百脉,百脉都入于肺也好,或者归于肺也好,用《四圣心源》的话来讲:十二经脉之气皆受之于肺。因为在脉气它来源于中土,中土化源,化生气血,然后是上归于肺,肺气散布精微于全身,流通十二经脉,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说这个肺经这个脉气,它实际上是人体一身气血散布的一个聚散点儿一样,所有的脉气都在这儿聚集,然后又分散。这是这节内经讲肺朝百脉的意思,所以肺经它的动脉,这股脉气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人体所有脉气这种即时的状态,你摸寸口脉、摸肺脉就可以知道一身之气的强弱、盛衰,都能够摸的出来。这是讲为什么咱们诊脉诊寸口脉就能知道一身之气的状态,道理就在这里,内经讲的肺朝百脉这句话是它的根源。

那我们知道中医咱们要看病,诊断是很重要的,诊断不清楚,治疗就没有依据。诊断呢,中医讲究四诊,望闻问切,望诊、听诊、问诊还有这个切脉,这四诊都很重要,实际上没有先后,重要不重要的分别,这四诊都是很关键。那么只不过呢,有一点摸脉这个切诊它有一点是比较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比较客观、信息比较及时,所以对我们来讲,作为一个中医大夫,实际上普通大夫真正想以中医这种方式来看病的话,脉诊,就是切诊最适用,也是最准确的。

 

原因就在于脉诊,很多人不会也很难做假,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表情、面色、舌苔,他都可以去处理一下,脉象他自己很难处理,所以脉象一般来讲都是真实的,没有做假的可能,这是一方面。首先我得到的诊断信息是正确的,不是假的。那么再一个呢,由于这个脉象,我们诊断的这个脉气,一直在跳,脉动,一直在动,就是脉气的流通,它是即时的信息,即时、动态,就是当时的一个信息,反应了疾病当时的动态的、最准确的变化,就跟现场直播一样,你比方说舌苔,舌苔它变化比较慢啊,但是脉象的变化就非常快,几分钟之内脉象就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而舌苔最快也得一天半天吧,所以舌苔反应的信息它不是一个即时的信息,而脉诊反映的是当时的一个信息。从这一点来讲脉诊反映的信息最及时、最迅速,也最准确,所以从这个诊病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想诊断明确,首先你这个诊病的信息、依据要准确、要及时,所以这个脉诊,望闻诊切四诊里面的脉诊,就我们一般大夫而言,在临床上是最有实用价值,是最可靠,也最好用的一条。

但是这个脉诊很多人也是感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我看了很多讲脉的书,学了好多脉,看书的时候知道是那个脉,或弦或滑好像也很清楚,真正摸脉的时候,摸到这个脉到底是什么脉自己也不知道,这可能是很多朋友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那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晚上主要把如何学脉这个问题跟大家讲一下。

那么首先咱们摸脉是为了摸出什么信息来,想得到什么,这点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摸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摸出这个脉是弦脉还是滑脉,是数脉还是迟脉,是浮脉还是沉脉啊。我们摸脉的目的,问题只是说为了摸出这个脉是什么脉,你这样来学习脉诊,恐怕很难学有所成,很难入门。摸脉的目的是为了感受患者的脉气,而不是为了知道这个脉是个什么脉,不管是那一本讲脉的书,不管讲了多少脉,不管讲了多少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有一个名字,但是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为了说明脉气某一方面的特点,临床上完全一样的脉象即便是同一个患者也很难见到。何况还有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脉气,所以严格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脉象、每个时刻的脉象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大夫在临床上很难摸到两个完全一样的脉,这种概率非常小。

 

那我们怎么去学呢,那就是不要对各种脉的名称把我们束缚了。我建议大家先把自己学的这个脉诀、二十八脉啊,先把这些东西先放下,权当自己没学,心里面先不要有成见,然后咱开始重新学习怎么去摸脉。摸脉就是去感受患者这个脉气流通这种动态变化形式,或者是形态。可能大部分人都有过游泳的经历,不管在那里游泳,游泳的时候,不过是在水流动的这种小河里的时候,这种感觉可能是跟摸脉的感觉很像,小河里的水,它在缓缓流淌,那么你在游泳的时候,你能感觉水在你身边流过,有的时候根据你游泳的动作不同、方向不同,你可能感受这水流啊,有的时候急、有的时候慢、有的时候力量大、有的时候力量小、有的时候水流可能往上、有的时候水流可能往下,在游泳的时候水流也在变化,你的身体、皮肤应该有这种水流的感觉,

 

脉气就如一条河一样,它也在流,它也是在跌宕起伏,或急或缓的在变化着。不同的人,他的脉气,就好比是不同的小河,他的流水缓急不太一样,水有多有少,有崎岖不平,也有这个平坦缓和。所以我们去摸脉的时候,去感受脉气的时候,那么相当好比在感觉一股水流在河里流动的感觉。你去体会那种感觉,体会那种脉气在脉里面流动那种形态呀气势呀。用心慢慢地去感受,不要去想这是什么脉,都不管他,只是去感受这脉气。当然这个东西需要心特别静,心静才能感受得清楚。别人摸了半天脉,说只感觉脉在跳,其它的没感觉。你的心就没在这个脉上,摸脉需要心非常静。所以一个大夫要想成为一个好大夫,必须能够随时做到心静如水。

所以你看这个孙思邈,他在这个《大医精诚篇》讲到,一个好大夫,去给患者看病的时候,不要为前后左右的因素所影响,人家有什么好东西也不要看,这家里很可怜什么也没有,也不要去瞧不起,一心只是放在病人身上,这个时候才能专心致志,一心去摸脉。首先,你这个心要静,心要专,这个时候去体会脉象的时候,就按体会水流的感觉,往这个方向去体会。可以想象,我手指下患者的脉象就是一条小河,这个手指头摸到这个脉时,就好像把手伸到水里一样,能感觉到水的水流流来流去感觉,能体会得到,实际上人的手指,这个指尖上,指腹的敏感度是很高的,把手放到寸口这个部位,稍微左右上下挪动一下,找到这个脉象最清析这么一个点,这叫寻脉。先找到脉,找到在哪个地方跳呀,然后,让手指头最敏感的指腹部位贴到脉跳动的地方去体会这股脉气。

 

体会这股脉气象流水一样,或强或弱,或缓或急,来来去去地在流通。这个东西,这种感觉,只要你心静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感受这股脉气,感受到就像一股流水一样的脉气,就过来了,就有体会了,而且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一种很形象的感觉。

打个比方说,滑脉,尤其是怀孕的女性,三、五个月时的滑脉,摸着是很有灵气的,很饱满,很欢快,很有灵气,像一个小孩在那里跳跃,撒娇,在那玩一样。你这个功夫到家的话,一摸脉,你都摸出是男孩是女孩来,秉性是不一样的呀。相反,如果这个痰湿比较盛的时候,滑脉主痰呀。当痰湿比较盛,也出现滑脉的时候,那个脉象呢,它是饱满而有力,但是这个脉气呢,就感觉水里带着污垢、泥沙一样。脉气感觉有点浊,不够清澈。怀孕的滑脉,脉很清透,很空灵,饱满又空灵。很干净的感觉。可以理解成怀孕的脉,就像一条一尘不染的小河,涨水了,很饱满,甚至还有小鱼在跳,生机勃勃,一尘不染,是那种感觉。而这个病象的滑脉,就好比这个水土保持得不好,一下雨,泥沙全冲下来了,有点混浊,咆哮着就流过来。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都是滑脉你看,那种脉气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去摸脉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摸这个二十八脉里的哪一脉,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了。

实际上,往往容易把一些初学给栓住了。本来古人讲这二十八脉是为了方便后学,结果呢是把这些后人手脚给栓住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学脉了。所以这个脉象,你要分的话,何止二十八脉呀,二万八千脉都不止呀,无数种脉象。前面我跟大家聊过,我说很难碰上完全一样的脉。是吗?那你一辈子得要摸多少脉呀。所以,脉象不要去照搬这个脉诀,不要去生硬的去套二十八脉,没有大用处的。那我们怎么学?是去体会脉气,去直观地去体会脉气。当你能够体会这个脉气的时候,你就好比直接看到这脉了。

为什么古人把这个脉叫作脉象?脉本来就是脉气动态的变化,按说你是看不到这样子的呀。但是,当你心足够静的时候,当你对这个脉气体会细致入微的时候,这个脉的形象自然就在你心里产生了,这跟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古人用脉象来讲这个脉,我以前出的那本书叫《临证辨象》,我讲我们临证要去辨象,包括脉象也是一种象,辨象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辨气。察象辨气,去看这个象,讲的时候我们是讲这个象,实际上还是在察背后真正的脉气,象就是气的形象,它本质上还是气。所以我们学脉,这个脉学,诊脉你能不能诊好,诊得准不准,不在于你学了多少脉,而在于你能不能感受这个脉气。你如果能清晰感觉到患者的脉气,如能感觉这脉气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你这样诊脉就算入门了。即使你什么脉也没学,照样也能看好病。

 

那么很多朋友就讲,我摸了半天了,没感受到这脉气在哪呀?怎么样才能感受到脉气呢。这个,有一些小的技巧,如何去感受脉气,第一呢,你自身呀,首先你的感触,指尖感觉要保持一个敏锐的一个感觉。所以摸脉的手要注意保养。我有时候,家里有一点事情,需要去做一些体力劳动的时候,有时候偶尔也会手摩得有点粗了,指尖的感觉,皮比较厚,比较硬了,这样感觉就差一些。这时候你去摸脉,摸的准确度就差一些。你摸脉的时候,首先要保持自己手指的灵敏度,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是一条。再一个,自己自身的这股气也要能够比较清透,我们去摸脉,去感受患者这股脉气,是依靠自身的这股气来感受,你去摸脉时候,你身上这股气和患者身上的这股病气在交流,打招呼呀,所以有些病人病气比较污浊的时候,郁结比较重的时候,医生敏感度比较高时,摸了脉后,感觉会非常不舒服。

好比说,有一个人,自已很爱干净,不抽烟,现在让你跟一个非常喜欢抽烟,抽了几十年烟的人,一身烟气,一说话都带一股烟味的人,你跟他面对面聊天,聊上二个小时,你会感觉很难受。摸脉也一样,当气感很好时,有些病人病气比较污浊,郁结比较重时候,他的这股气也会影响到你,你也会觉得很难受。相反,有一些患者本身这股气比较浊,久而不闻其臭,你让他去摸脉,他可能什么也摸不出来。所以摸脉的好坏跟自身这股气的清透程度也是直接相关的。不过,你的本身这股气比较干净,那你的敏感程度就比较高一些,病人的气稍微有点变化异常,稍有点偏,你都能感觉出来。如果你本身的这个气就很偏了,甚至就已经污浊了,那你就很难去感受出别人气的好坏来。就好比一个抽烟的人,让他到有烟的屋子,他也不觉得呛。你说让他到空气很新鲜的地方,他也可能也不觉得有多新鲜,他的应变能力比较差些。

所以我们要把脉摸好,作为一个医生来讲,首先自己要保证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保证自身的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干净些,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那么如何让自身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干净呢?实际上,人生病,从气的角度来讲,就是气郁了,或者说气浊了,或者各种原因,导致气不通畅了,所以就生病了。

 

凡病则郁嘛,郁就是气瘀、气滞。实际上呢,人身这股气,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欲念的话、没有太多的贪着,它本身不会有太多的郁滞,一个人活得比较简单的,没有那么多欲望的人,他的脉气一般都比较清透一些,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怪病,不会有什么重病怪病。

从临床上看,凡是生一些很重的病,或者说顽疾怪病这样的患者,这种人往往也是从本身从心智角度讲,往往是比较偏的,或把某些东西看得很重,或某一方面想不开,总之,心里也是有个结。精神层面有问题了,就会导致气跟着出现郁结。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把这个气呀,自体的这股气保持比较清透、纯静的状态,一个人至少不能太自私,不能什么事都只考虑自己,有很多欲望,要这要那,这样的话,欲望越多,郁结越多,气也就越郁浊

所以古人讲,一个大医,首先要重医德,医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能太贪着。看病不能先想着,是为了挣多少钱去看病。从心态角度来讲,首先要,简单地说寡欲,欲望要少些,自私心要少一些,这样的话,自身的这股气慢慢就会变得干净一些。另外,从生活习惯上来讲,也是一样的。饮食要简单清淡,尽量素食。吃素呢,相当于吃得比较简单。吃这个鱼肉呢,吃荤呢就是吃得比较讲究。实际上素食搭配好了,营养也是足够的,不会吃了吃饭没营养,缺这少那的。     《内经》里讲,饮食呀五谷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平时吃的五谷杂粮,这是最主要的东西,为主。其它的,都是搭配的,辅佐性的食品,也就是说可有可无。人可以不吃肉,但是不能连五谷也不吃。所以正常的人,你都是要吃饭,吃五谷杂粮,以这个为主。植物性食品,植物本身它没有什么欲望,植物本身这股气比较简单,就是一股生发之气,比较平和的一股气,比较干净。所以人吃素时间长了,身体也会慢慢变得干净起来。肉食是动物的肉,动物相对跟植物相比,它就会有了很多欲望,自己要觅食,争斗呀。动物相对植物而言,动物的欲望要多很多。所以动物这股气与植物相比,要污浊一些,尽管它们的肉,你吃得可能当时觉得很香,实际上,它的肉这股气到身体里面去,相对而言还是一股浊气,可能你觉得越香,肉吃得越好吃,这股浊气污浊得越厉害。

所以很多吃肉吃得比较多的人,往往也会容易得一些慢性疾病,例如肥胖呀,糖尿病呀,高血压呀。有很多,就是因为饮食不注意,吃这个吃荤吃得太过了,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咱们日常生活的饮食呢,还是尽量以简单清淡天然为主比较好,所以保持自身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干净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吃素。吃素能够坚持半年以上,自身的这股气基本上就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讲,这一身之气的根基在于肾气,而肾属水,其数6,6个月肾气完全能够更新一遍,就跟一个人脱胎换骨一样,换了一个人一样,所以吃6个月的素,坚持半年以上,你的整个一气都是全新的,都是比较干净的。这个时候,再去摸脉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以前摸脉可能就觉得脉在跳,一下一下的蹬蹬噔,现在你摸脉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脉不光是在跳了,这个脉跳的姿势你都能摸出来了,就是这个脉气你就能感觉得到,很自然你就能感觉到这股脉气,这股脉气是急匆匆的来的?还是慢悠悠的来的?它是像一个人满头大汗一样热气腾腾的来的?还是像一个人冻的打哆嗦一样凉飕飕的来的?都不一样都能感觉得到。有时候碰到阳气比较虚寒气比较重的患者,他的脉气是冰凉的,一摸把我的手都给凉的发麻了,那么这种脉是什么脉,28脉没有这个脉啊?没法对号是吧,起个名字叫寒脉还是冰脉?但是你一摸这种脉你就知道他的气比较寒,比较凉,治疗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温阳散寒啊这种思路。所以你看是不是很简单啊,你摸脉摸好了,这股脉气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形态,是一个什么样的气势,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就跟你看到一样,所以作为一个中医大夫,要想把中医学好首先要做到这一点,摸脉的时候很直观的能够感受到这股脉气,能够感受到一个比较准确清晰的脉象,你能够感受这种很鲜活的感觉。不是那种心中茫然不知手底是什么东西,光知道有点动,有点在跳,完全不是那种概念,就是你摸到这个脉感觉他就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形态、强弱缓急,非常形象的一种感觉,到那个时候你觉得摸脉已经不是摸脉了呀,就是跟另一个生命在气的形态交流。(待续)

扩展阅读 20

丰子文摘(116):简易实用号脉诊法  

 

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8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掌握以下10种现象(五个维度)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大小(力度),快慢(速度·),硬软(强度),浮沉(标度),匀乱(适度)。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这可以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  为黄豆脉)。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

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人体的五脏在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在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看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总之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类 太强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

 

1、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经手太阴肺经散发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全身流动显现于气口,形成尺脉和寸脉。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是阴阳的中气。寸口在鱼际穴处划分,关上在太渊穴处划分,尺中在经渠穴处划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指肾与膀胱)下蛰,亦附此焉。

 

心与小肠切脉的部位在左手的寸,肺与大肠切脉的部位在右手的寸,肝胆切脉的部位在左手的关,脾胃切脉的部位在右手的关,肾与膀胱切脉的部位在两手的尺,心所主的三焦,随水下蛰,也依附在尺。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诊断)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脉学名词,指诊脉部位。即两手关部脉.。下类同),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尺内的两旁,是胁下小肋骨,尺外诊断肾,尺里诊断腹。两手关部脉,左外诊断肝,内诊断膈,右外诊断胃,内诊断脾。两手寸部脉,右外诊断肺,内诊断胸中,左外诊断心,内诊断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脉学术语。指诊寸部脉时,手指向上(掌侧)推至脉的尽端,所谓上寻鱼际,以测候病位。)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脉学术语。指诊尺部脉时,手指向下(臂侧移至脉搏尽端,所谓下寻尺泽,以测候病位。)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尺肤部的前面,候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候身后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喉中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直达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谨慎调校尺脉和寸脉,是偏表里还是偏上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疾病的具体部位。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因为肺主藏气,所以体内百脉和十二经之气都接纳于肺。清晨寅时开始,肺气流传散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第二天清晨寅时, 又交会于寸口。寸口,是脉的大交会处。这里说的寸口,是寸脉尺脉三部的总名,不只是鱼际。所以十二经的旺盛衰败,都会显现在此处。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灵枢 经脉》说:经脉通常不可见,其虚实是从气口而得知。这是因为气口唯一是由五脏所主。气口即寸口。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到头部,大小肠腑虽然极其浑浊,但旋回往返到头上,就变为极其清纯了,所以和心肺共同诊断在两寸部位。秦越人的第十难,其实就是定法。近人竟然诊断大小肠于两尺,是极为荒谬背理的。 

 

 

 

 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气口,手太阴经的动脉,在鱼际穴的下面。人迎,足阳明经的动脉,在颈部结喉旁。太阴的气运行在三阴经中,所以寸口可以诊断五脏,阳明的气运行三阳经中,所以人迎可以诊断六腑。所以太阴是五脏的首领,阳明是六腑的君长。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脏腑阴阳变化的对照

 

如果五脏阴气亢盛那么就会人迎小而寸口大,如果五脏阴气虚损便是人迎大而寸口小;同理六腑阳气衰败便是寸口大而人迎小,六腑阳气亢盛便是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人迎脉大于寸口且躁动的情况

 

 

《灵枢 禁服》 说:寸口脉主属内属阴的五脏疾病,人迎脉主属外属阳的六腑疾病。春夏人迎脉略大于寸口,秋冬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象这样的脉象属于气和无病之人。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并且躁动,在手少阳经;人迎大二倍, 病在足太阳经,大二倍并且躁动,在手太阳经;人迎大三倍,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并且躁动,病在手阳明经。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脉来绷急)则痛痹,代(是指脉搏跳动时出现较长的停歇现象)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死不治。

 

人迎脉盛,是阳气内盛而为热,虚小是阳气内虚而为寒,紧脉的为痛痹,出现代脉则有忽痛忽止、时重时轻的病症。人迎脉比寸口大四倍的,并且是又大又频的,叫做溢阳,溢阳为外格,(阴阳格拒,是阴盛至极或阳盛至极而壅遏于内,使阴气与阳气或阳气与阴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和阳盛格阴(真热假寒)两方面)就是阳气独盛,外拒阴气,属于难治的死症。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寸口大于人迎而且急躁的情况

 

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并且急躁,在手厥阴经;寸口大二倍, 病在足少阴经,大二倍并且躁,在手少阴经;寸口大三倍,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并且躁,病在手太阴经。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寸口阴气盛则胀病满实、腹中有寒,事物不易消化,寸口阴气虚则肠胃中热,大便如粥样,少气,尿色变黄。寸口脉紧是风寒湿气所致的痛痹病,出现代脉则是卫气乍行乍止,疼痛时有时无。寸口脉比人迎脉大四倍,并且大而数,就叫溢阴,溢阴为内关,即阴气过盛,使阳气不能与阴气相交而外越,也是属于难治的死症。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小便不通称为关,呕吐不止称为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 经脉》上说: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两处都亢盛四倍以上的,叫做关格,出现关格症状的人,短时间内会容易死亡。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因饮食过量、生冷不均、杂食相克而导致食物滞纳在胃,不能消化致使脾胃功能减退而出现腹胀腹痛,吞吐不适的病症)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灵枢 五色》说:人迎脉亢盛而坚固的,是受到寒邪的伤害,气口脉亢盛而坚固的, 是食不节制使脏腑受伤。气口主内,伤食便阴郁在五脏,所以气口亢盛坚固;人迎主外,伤寒便阳气郁积在体外,所以人迎亢盛坚固。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这是诊断寸口、人迎的方法。寸口、人迎脉,都记载在经文上,后世却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说词,确实无稽妄谈,不值一驳。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九(脉法解一摘录)4---2  整体上把握脉象

 

整理:明峻 云开日出 光生 落尘子 濯    校对:玄风

 

 

 

 前两天有一个出家的师父找我看病,摸了他的脉之后呢我就跟他讲:“你呢不要太着急”。出家师父就很惊讶,他说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老爱着急,他这次病也是这么得的。因为摸脉的时候能感觉到他的这种脉气,就是一个人很着急的,不知道该去哪儿那种感觉,脉弦、脉急、脉促、脉有力;所以你看我们要用语言把这个脉象要表达出来,要准确的描述出来,是很不容易。有时候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准确的把它描述出来。

但是如果你们能够把这个脉象很好的体会得到的时候,也不需要去描述,所以我看病为什么一般不在网上看啊,因为摸不了脉啊。有的人说:“我找个老中医,摸摸脉告诉你”。我说没有用啊,他摸的感觉和我的感觉可能不一样啊,即便都是弦脉,弦的程度怎么样,你自己不去摸的话你怎么知道啊。是弦急还是弦弱啊,是浮弦还是沉弦啊,是弦滑还是弦涩啊?完全不一样。所以中医有时候呢,也有这个局限性,你想看得好,必须面对,当面切脉,这是最准的。不过你脉诊很准的话,你摸脉啊,这个病人的整个病气都展现在你眼前,对病人全身的一气的状态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为什么这么讲呢,下面进入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脉象。刚才是讲我们要从体会脉气的角度,先去诊脉,感受脉。现在讲一下从一气周流的角度,从整体上去把握脉象。这个脉呢,分左手右手,寸关尺三部。左手的脉,寸脉为心,关脉为肝,尺脉为肾;右手的脉,寸脉为肺,关脉为脾,尺脉为肾阳命门;左尺是相当于肾阴。

左右手的脉相当于一气周流的左路右路,可以先这么理解,对应着左路和右路。左手的脉由阴出阳,水生木、木生火,是这么一个过程。右手的脉由阳入阴,他是火生土、土生金,这个脉气呢,从左手的尺脉,左尺脉,为肾阴、为水,他向上升发,到左关脉的时候相当于木气,再到左寸脉相当于火气,心火之气;然后心火之气转个弯儿,敛藏,演变为肺金之气,就到了右寸脉上来了,右寸脉为肺气,肺金往下敛降,然后呢右关脉,中土斡旋,是枢纽,也是右路通降的一个必经之地,肺气往下敛藏入肾,为肾阳,右尺。左右手这六部脉呢,它这个六脉也相当于是一气周流的一个简单的模式,就是左升右降,也是这么一个模式,所以你把两手的脉象摸完之后呢,就相当于一气周流这一圈脉气也就都出来了,所以你得出这个脉象他的具体的情况,整个这个一气周流的全局,他是虚是实,是缓是急,整体的状况已经有了。

那么某一处,可能有单独的不一样的地方,也能感觉出来。比方说,脾胃有问题的,可能右关脉容易出现滑象,或者出现比较弱的涩象,虚实的不同,其他的脉也是这样。那我们摸脉呢,首先要感觉,为了感受这个脉气,知道这个脉气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然后呢,把你摸到的所有的脉气,按照一气周流的次序、结构,把它串起来,那你就知道这一气周流他是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他是左路不能升了还是右路不能降了?摸脉都可以摸出来的。然后脉气里面这个郁结,是痰还是郁啊是寒还是热啊,也能感觉得出来。正气的强弱,病气的性质,疾病的病位,在哪个地方,全都可能摸出来。所以摸完脉之后,病人身体的一气,整个周流的状态,就跟一幅画一样,已经在你面前显示出来了。这个时候你说你能透视五脏六腑,怎么讲,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么讲也不为过。所以说摸脉呢,摸好了,就相当于为患者做了一个全身的体检一样。有的时候,脉诊的结果可能比西医的健康体检或者一些临床的检查还要准确,还要全面。所以说一个好的大夫,他的脉诊的水平,决定了他治病的效果的好坏,决定了他医疗水平的高低。

 

如果连脉诊啊都摸不出个所以然来,摸了半天也不知道病人的脉气是咋回事,那你这个治疗就等于是空中楼阁,没有根据,只有一个准确、形象的诊断,才会有一个针对性非常强的治疗方案,然后根据这个做出来。所以我们临床治病,如果大家真的想往专业的方面去发展,想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能够做到一剂知两剂已,能够做到效若浮鼓,用药即效,这个不是你看多少病,多少经验就能够会、能够达到的,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脉诊的基础,能很精确的诊断。只有这一点,才能够让你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非常真切、清晰的把握,然后你才知道怎么去治疗。

所以我们讲脉法解,讲一下怎么学脉呢,主要是这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学会去感受脉气。不要只去摸他跳不跳啊,那谁都会摸,一定要感受脉气。感受这个脉就像一个生命一样,像一股灵气一样,他有他的非常形象的动态的变化,有一个即时的形态。甚至他也有他的喜怒哀乐啊,你要这么去感受。摸脉摸好了,一个人的性情、脾气,一摸你就知道。第二个呢就是,摸了脉之后呢,要把这个脉,把两手的脉象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一气周流的整体。从一气周流的角度,从整体上去评判、把握患者全身的一气周流的具体的状态,要把你得到的信息整合起来。左手的脉相当于是左路升的,右手的脉相当于是右路降的,他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去把握,就对患者的一气,从总体上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如果这两点大家都能够做到的话,不需要再学什么28脉了。

因为脉气的这种跌宕起伏的流通的形式,他有无数种形态。就跟一个人,你出去看风景一样,即便是同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也有不同的形态。所以脉象有无数种脉象,不要拘泥于是哪一种脉,只要你感受这种形态就可以了。刚开始可以去感受那种流水一样的感觉,去体会脉气。当你对脉气体会也已经很熟练的时候,你还可以更进一步。体会脉气的时候你可以去体会风景,跟看风景一样。不光是去体会那种流通,像看风景,看一个人一样,那个时候你感受的东西会更多,甚至会有一些不敢相信的东西,你都会可以感受得到的。就不再多说了,说多了成了迷信了。但是最起码的你要感受到那股脉气,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你连脉气都感受不到只是感受到跳动的话,那就还是在外形,查形,不是查气,那就不叫摸脉。诊脉就是诊脉气,不是摸它跳不跳。(待续)

 

问题解答 1

流水一样的脉气是指参的时候共同感觉还是单独一个手指出现的感觉?

 

那我们摸脉是三个手指一块摸,这个感觉,刚开始,大家学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手指感觉。这样单纯,可能感觉更敏锐些。等你学得比较好的时候,熟练的时候,三个手指一块摸,同时都会有这个感觉。这个脉气的感觉是每个手指都会有的。当然因为每个手指摸的脉的位置不一样,分别摸寸、关、尺,这个感觉有差异。这就是脉气升发的不同阶段,他的状态也是不一样。即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不一样的。比方说:如果是滑脉,痰盛的滑脉,可能三个手都有滑的感觉。但是,尺脉指头的感觉可能是脉细沉而滑,关脉的指头,脉浮滑而大,寸脉的指头,可能是脉滑微动,可能都不一样。可能都有滑的感觉,滑的感觉不一样。同时都会有感觉。不是只有一个指头有感觉。

 

摸脉是医患之间脉气的交流,所以自己不可以给自己摸脉吗?

 

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摸脉更准呀?为什么这么讲?讲摸脉是脉气的交流,这个是客观的,但是对脉气的交流是谁在体会?是脉气自己在体会?不是。是你的心神,你的神气,在看着在体会着脉象。所以,自己给自己也可以摸,因为脉气是在你自己身上的,摸的更好,不是脉气在看着脉,而你的神气,神气跟脉两个层面。

 

摸脉是三指,还是分别单独用不同的力量摸不同的脉?

 

这是一个摸脉的具体技巧问题。摸脉有浮取,中取,沉取,实际上这是大概的一个分法。你可以三个手指头可以一块用力同时浮取,中取,沉取。也可以分开单独的来体会,先体会尺脉,尺脉这个指头先按下去,其他的手指头先不按。都可以用。如果刚才对诊脉的方式做过多的讲解,这都是手段,这都是一些具体的诊脉方式的问题,这都不是关键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这个脉,脉的脉气感受清楚。这个脉气,如果他是饱满很旺盛的一股脉气,自然不需要你沉取。轻触即得,浮取就能感受得到。所以你摸脉的方式,我是浮取,沉取,是根据患者的脉气悉悉相关的。患者是沉脉你浮取肯定取不到;患者如果是浮脉,如果你沉取的话,如果他还有根,那就是,说明这脉气比较饱满,如果脉轻取即得,沉取即无,这就是脉浮于上,无根脉,还比较危险。至于怎么去摸脉,这完全取决于脉气本身,是什么样的脉气,就需要什么样的摸脉手段。这个需要大家灵活处理。当然传统浮取、中取、沉取,大家可以多多都可以用一下。

 

摸脉是否跟季节、时辰联系起来?

 

这是必然的。不同的时辰不同的季节,疾病不同的状态,他的脉象也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四圣第3卷,四时脉象,春夏秋冬都不一样。春天脉多弦,只要他的弦脉,有一股和缓之气,这就是正常的。我们这个患者这个脉象,他跟时辰季节也是很密切的。但是,我们更主要从患者本身的脉象考虑问题。因为四时脉象,跟时辰季节相关联的脉象,对正常人来讲,他虽然也有变化,像春脉弦,夏钩,秋毛,冬石,虽然有变化,他还是都在缓脉的范围之内,就是这个脉象,是缓和正常的基础上,稍微有所偏。还不算病脉。而一旦生病之后,他的脉象离这个缓和的正常脉象偏得有点远,他偏的程度远远甚至远远超过时辰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脉象的变化,远远的超过了这个程度。可以认为时辰季节的变化而引起的脉象的变化是生理性的变化。而生病的变化是更重的病理性的变化,他的脉象变化更重一些,偏得更严重一些。所以我们摸脉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考虑患者本身的脉象。比方说如果我在春天摸到一个缓脉,春天肝脉弦样是正常的。如果摸到软软的,烂泥一样,一点弦象都没有。这个时候你就要从脉象本身,濡软,湿气重,土气不运,这个角度来应用。而不是管春脉弦,他怎么不弦呢。不弦就不弦。一切以我们能感觉到的真实脉象为基础。

 

左右脉可以理解为左升右降之象,人体左侧有病是不是在左脉上就反应出来?

 

这个问题不完全是这样,我们用左右脉来模拟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这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人体身体左侧有病,是不是在左脉上反应出来?有时候他能反应出来,有时候他反应不出来。身体的左右侧,左侧和右侧,与这个脉象,左手跟右手的脉,并不是完全对应。这个脉气,左右手的脉,更多的是反应脉气。或者的说他反应的是一身的气,不仅仅是左侧和右侧。当有些郁结比较重时,确实内经也讲,郁积,脉大部分脉是比较沉的,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沉脉在左边,左手的脉郁积就在身体的左边,有这种对应。但是不完全是这样,有很多病不是这样。所以不要这么机械的去套,而是更多从脉气,脉的象上去感受一身之气的升发收降,他的动态的变化。比方说:左路升,升的脉象正常的话,那就是肝气的问题。肝气一身上下无处不在。当然在肝脏系统本身体系,他可能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明显些。你可以根据脉象的形态以及患者的病症的表现,综合来参考,看这个问题出在哪。左脉有问题,这个病不见得就在左边,有可能在右边,也可能在上,有可能在下,有可能在表,有可能在里。不一定,还是要根据你的脉象来具体判断。实际上你摸脉摸得很好,一摸脉就知道病在哪,病在不同的部位,脉象也是不一样。谦明生问的这个问题,说明对脉象的体会不够深入,还处在逻辑推理的层面,离直观看象还有一段距离还要继续努力。

如何感觉病人本身体质的脉象和病脉的区别?例如有的人不管什么时间脉象都很沉,算病脉吗?

 

 

是这样,这个体质脉象严格来讲也是病脉,只不过,它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病脉,有的人,他的脉象什么时间都是沉的,因为正常的脉象应该是不浮不沉,缓脉呀,缓和才是正常,所以这种人什么时间都是很沉的脉象肯定也是不正常的。就是他的这种体质就代表了他的身体一直处于这种沉脉的状态,体质也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不正常的体质脉象可以认为也是一个慢性病。如果临时有了其他的病,可以认为一个急性的脉象。就是这么一个区别。都算病脉。如果一个正常的体质就不可能出现一个不正常的脉象,有不正常的脉象说明其体质必然是不正常的。

 

脉缓和为土气之象吗?

 

对呀,正常的脉象是就是缓和呀。土气和缓有力有神,这就是正常的脉象。所以我们摸脉首先要有一个标准,什么是正常?就是缓脉。大家看这个的脉象,(《三指禅》)这本书,所有的脉都是缓脉演变过来的,就像四圣心源里讲的一气周流都是土气周流变化是一个意思。所以摸脉,正常的就是:小河流水,缓缓而流,不急不迟,不浮不沉,和缓有力,饱满有神。这就是一个正常的脉象。知道正常的脉象就会知道不正常的脉象,和正常的不一样就是不正常的脉象。

 

听说有的时候给病人摸脉会传病,把病人的病传到自己的身上。

 

这个不是传病,而是这个病人的病气会影响到医生,或者是把脉的人一气。把脉的人的一气和病人的一气在交流,如果你的气比较清透,病人的气比较污浊,他的气会影响到你的气,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个感觉和病人自身的感觉是类似的,甚至是一样的。你自己只要能够静心调气,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这不叫传病。

 

如何从脉象区分脏腑?

 

简单来讲,就是沉取为脏,浮取为腑。这是一条,另一个就是寸关尺三部,左右手六部,对应不同的五脏六腑。 


    扩展阅读 21

彭 子 益 脉 法 1

脉法篇导言

当谓读书不易,治病不难,书只言理,病则凭脉,理是活动的,脉是实在的,唯其是实在的,可以再三审查,反复推求,以得着实在之解决。所以去治病不难也,而人往往得不着实在的解决者,学脉的方法不善也。学脉之法,一曰脉位,一曰指法,一曰脉象,一曰脉理,明白脉位与指法,然后能捐除自的成见,看清脉来的真象,脉象脉理,必须于普通学法之中,有系统以贯之,然后无繁难之苦,然后有运用之药,此篇,脉支较善之法也。

脉的原理

腕上动脉,能诊全身,此扁鹊脉法,非内经脉法,脉者,血中之气也,脉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为关脉,关上为寸脉,关下为尺脉,寸脉以诊胸上,尺脉以诊脐下,关脉以诊胸脐之间,左以诊左,右以诊右,尺主沉,寸主浮,关主中。关者,升降浮沉的关门,运动的中枢之意。关前至鱼际得一寸,关后至尺泽得一尺。古人一尺,约今之五寸也,鱼际者,掌下大横纹也。寸关尺三部,为全身气脉总代表之处,两臂下垂,两腕上举,以寸关尺三部,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对,成为一个圆的运动,右降左升,运动匀和,是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气,居上而降于西,人身右寸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造化夏火之气,居上而来自春木。左寸属心脉,心与小肠相表里,左寸亦候小肠之气;造化冬水之气来自秋金,人身左尺属肾脉,肾与膀胱相表里,左尺亦候膀胱之气;造化相火之气,降于秋金,藏于冬水,人身右尺相火脉,三焦相火与心包相火相表里,右尺亦候心包之气;造化中土之气,居中而在相火之上,身右关属脾脉,脾与胃相表里,右关亦候胃经之脉。

肝胆脉俱候于左关,却胆经脉亦候于右关,右关乃土气之位,少阳相火附于土气之上也。胆经循胃口环行,入胃中而下也。大肠经脉候于肺脉,大肠位居下部,亦候于尺脉,小肠位居中焦,亦候于右关脉,心包相火位于心下,亦候于心脉也。

腕上动脉,名曰太渊,乃肺脉也。人离母腹,通了大气,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起后,循环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随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继而起。内经曰:肺朝百脉,言百脉皆朝于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听也。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手太阴动脉,肺脉也,各脉皆会于肺脉,各脏腑的作用皆起于呼吸作用。此所以中医诊脉,只诊肺脉,便知全身也,参看生命宇宙篇法医学的证明。

现在要总结一句,读者特别注意,脉法要学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泼,无论何病,应用何药,但是阴虚之脉,用养阴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阳虚之脉,用养阳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中虚之脉,或滞积之脉,用养中之药,调滞水消积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脉,轻按多重按少为中虚,轻按少重按多,多而虚松,成分不足,亦为中虚。脉润中虚,补中不兼润药。脉枯中虚,补中加用润药。真寒之脉,指下肤冷。真热之脉,指下肤热。根本上获着解决之法,再加以本证上应当兼顾的治法,病证虽多,医书虽繁,实际上都解决于极少极简的脉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学,其实由极少的原则,以处理极多的分则。正是中医学最科学处,因极多的分则,乃发源于极少的原则故也。若谓一个病一个原则,无是事也。当谓学医甚难,诊脉甚易,病太多,书太多,谈空理,故难也。在脉上寻辨法,有实在的证据,有原则的现象,故易也。将无书的病,无数的书,归纳于三指之下,以求切实的解决此学中医的秘决也。

指法与脉位

自来诊脉两手分诊,圆运动学的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须两手合诊,则比较上去审察,方能审察得出,又须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脉的浮部,中指按在关脉的中部,名指按在尺脉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比中指重,即难经所谓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为三部诊法。若三指不分轻重,便不合寸关尺三部脉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脉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关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脉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诊法,只须三指斜下,三指同时由轻按而重按,由重按而中按而轻按,由轻按而再轻按,便将寸关尺三部九候的整个手法得着。

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关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脉的整个体,是下指诊察的方法,方法与地们澈底了,然后诊脉,看脉在此地位中的动动恶如何,方能审察出脉的真相。

下指诊脉,不可将指头死按脉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却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将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无差,便能免却此弊。

诊脉动称为看脉,不如将看字改为听字,能将听字的意义体会有得,则诊脉必有聪明过人之处,听字比看字静得多,活泼得多,看是我去看他,听是听他来告我,必能听而后得整个认识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头,只在九外字的地位上,审察地位,等候脉来告我,候字听字的意义,大医的妙用,全在于此,先将指头审察九个字地位,以候脉来,指头与脉见面之后,仍不听脉,仍只审察九个字地位,有意无意之中,听出脉的病点来,然后继续搜求,由合听而分听,由分听而合听,整个脉体即是整个人身的河图,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处方的结果,总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告我,我去找脉,我便有成见了,就得不着脉的真相了。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诊脉,须先定六脉的整个大体。切不可先注意关脉怎样,寸脉怎样,尺脉怎样。先诊整个大体,诊出大体是阳虚是阴虚。阳虚者脉气润,阴虚者脉气枯。润者,无论何病,慎用阴寒药。枯者,无论何病,忌用阳燥药。又要诊出虚的程度如何,方能决断用药。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

定药要在指头未离脉时研究清楚。如诊脉放手,再来定药,即不准确。在脉上定方,即在脉上审察所用的药,与脉的轻重。审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笔写方。写完之后,再写医案,然后可同别人说话。万不可先写医案,后写药方,写完医案,再写药立方。所写之药,必不全合所诊之脉矣。

拟方定药,要在指未离脉之时。如认为中气虚寒,拟用理中汤,是必脉未松微,润而不枯,倘肝胆脉比较细,则干姜伤津,细涩乃津伤之脉,须加少许芍药当归以润肝胆津液,如脉来松微,证现虚寒,当用理中补虚温寒,而左尺比较短少,左尺属水,是水气不足,当加熟地麦冬以补左尺水气,理中汤乃不发生燥热伤津之过。

如麦门冬汤治中虚肺燥,其脉必涩。倘涩而兼细,则去半夏。半夏伤津,细涩之脉最忌。

如小建中汤治虚劳,以芍药降胆经收相火为主,须右脉关寸之间,脉气较他脉为盛,乃受得芍药之苦寒。倘右脉动关寸之间脉气不盛,胆肾之热不足,当减轻芍药。或不减轻芍药,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药之苦,免伤胆胃之阳。

如肾气丸治肾气不足,须看左尺右尺比较之多少,左多右少为火虚,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为水虚,附桂即宜轻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经虚寒,倘肺脉虚弱,生姜只宜少许,肺主收敛,生姜辛散伤肺也。

如泻心汤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脉来不实,便不可用也。

如诊治伤寒麻黄汤证,问证无差,是麻黄汤证也,当用麻黄多少,当以寸脉尺脉而定,寸脉弱,尺脉少,只宜轻剂麻黄,便可出汗,寸脉弱,肺家收敛力少,尺脉少,肾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黄分量与脉不称,则服后汗多,诸祸作矣。

如诊治桂枝汤证,问证无差,是桂枝汤证也,而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诊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调卫气,用黄豆以和荣气,薄荷散性甚大,倘脉气无弦紧之象,不可多用,多则辛散伤肺,更加发热。

如诊肠胃热滞,拟用大黄以消热滞,倘脉象重按不实,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须用术草以辅之,乃不发生下伤中气之祸。

如诊吐血之虚热证,饮食甚少,阴液又伤,拟用补土养液之药,补土之药必伤阴液,养液之药,必伤土气,必须详审脉象,脉象润数,术草不可并用,或术草均不可用,则用山药扁豆以代术,用白糖以代草,细脉最忌辛散,当归不宜,只宜阿胶,虚热吐血,肺脉如细,更须保肺,橘皮下气,亦能伤肺,半夏更不敢当。

如诊治腹泻,腹泻因于食滞热滞者多,因于阴寒阳败者少,两下诊治错误,关系生死甚速,认为阴寒,脉必微少无神,泻后气衰,稀粪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姜附以温寒回阳。食滞热滞,脉必紧细有神,泻后气不衰,粪粒兼水射远,能食,乃可用神曲谷芽以消食,栀子黄芩以清热,脉虽紧细,若右脉较左脉无力,消食预防伤中,清热预防败火,前人有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其实伤食不必紧在右脉,伤寒也不必紧在左脉。

如诊阴寒夹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无苔,六脉洪大异常,沉按虚空,而关脉洪大中藏有弦细之象。洪大虚空,阴寒之脉,口苦而关脉内藏弦细,是乃暑脉,方用重剂四逆汤以回阳,兑入冬瓜蒸自然汗以清暑也,无冬瓜汁麦冬二三钱亦可。

如诊得妇女经停,脉象平和,寻求结果,在左关得看病象,左脉较他脉多些,此木气不调也,用桂枝汤一剂,左脉多处平了,仅食饭加增,再诊则左尺较他脉少,此备热液少也,桂枝汤加生地以补左尺,一剂左尺脉起经来如常。

王梦英医案载,一人病外感,寒热身痛,梦英诊之,脉弦细异常,梦英曰:阴虚极度矣,未可治外感,用重剂熟地当归等补阴之药而愈。外感风寒而用熟地补阴之药,岂不将风寒补住,不知荣卫乃人身表气之阴阳,表气之阴阳根于里气之阴阳,里气之阴阳偏多偏少,表气之荣卫即不能调和而成圆运动。外感风寒而荣卫病,乃荣卫因风寒之伤而荣卫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身为病。此病脉象弦细异常,阴液偏少,即不外感,荣卫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药,补起阴液以兴阳气调归于平,里气这阴阳既调,表气之阴阳亦调,阴阳调而荣卫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谓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药治此病,乃由经验而来,于外感风寒,并非风寒为病,乃荣卫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伏寒变温之信徒故也,医家有舍证从脉不通之说,毫无理由。如此案,医家即谓第舍证从脉的治法,可以见中医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有外感,恶寒重发热轻,脉动不紧而虚微,服肾气丸五钱,半夜寒热罢而体舒,次早满身微汗而愈。伤寒论,麻黄汤治恶寒脉紧,紧者卫气闭束之象。故麻黄开卫气之闭束,为治恶寒定法。今外感恶寒脉微,微者阳虚之脉,肾气丸补起肾阳,里气的阴阳平,荣卫的阴阳自和,所以病愈而行微汗。如不补肾阳而用发散之剂,必脱阳而亡。此两案在已知圆运动原则的医家,自必认为当然,而不通医家,无不问之而咋舌。学脉不可就脉猜病,应问病求脉。所问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脉乃是内伤,内伤治愈外感自愈。外感病在荣卫,果是里气不伤之荣卫表病,脉必弦紧,束迫不舒而现躁争之象,不现阴亏之弦细脉,不现阴亏之微脉,按疏泄收敛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学医要学具体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明了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证脉的意义,本书温病乌梅汤三豆饮证脉的意义,自能明了此两案的意义。桂麻二证与乌梅三豆之意义,本气自病的意义也。

一女科平日阴虚血虚,脉象沉涩,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归芍地黄丸补血而愈,一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脉象沉涩尤甚,予归芍地黄丸八钱,吞下安卧,并未出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从补血补阴施治而愈者,因脉象沉涩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发汗之品,伤其血入阴分,病必加重,至于不起。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愈汗出,其恶寒自罢,乃荣卫之和。阴血已虚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愈也。此病治效,所凭者脉,前人谓此等治法,为舍证从脉动,其实何曾舍证,正因此证,由于脉象纯系血虚阴虚乃成此证也。证由血虚阴虚而来,故用补血补阴之药,病自能愈。故用药治病,必以脉为主。

又一男科,自称男病复发,口淡不食,亦不饥,小便黄如柏汁,甚长,大便燥结,身倦无力,诊其脉全体细弱,右尺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钱,茵陈蒿一钱,吞服,一日二服。服后胃更滞,更不欲食,脉细转和,右尺亦起,因以干姜两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无火也,苦味多者,火虚于下而逆于上也。用原方加干姜少许,同服,食遂增加,尿黄亦减,脉更调和。一剂之后,去干姜,只用附桂地黄丸四钱,茵陈蒿一钱,一日分二次服,数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当然不宜地黄。因脉细阴虚,故仍用之,右尺火虚,故又用附桂。黄病为湿,尿长非湿,故宜地黄也。无湿而病黄,乃胆经之逆也,胆经相火逆行于上,故病黄味苦。火逆于上则虚于下,故口淡不食。茵陈清上逆之热,地黄滋阴,附桂补火,所以病愈。此病此方,亦凭脉耳,若以口苦胃滞之故,不用地黄,脉细难复,病将坏矣。此病,前数年曾病一次,医用附子理中加黄连,时轻时重,三年始愈,脉细尿长不知养阴,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药,亦全凭脉象之功,数日全愈,理有当然。故学医归结在用药,用药的根据在脉象,故善于学脉者,乃能立于不败之地也。

一人左肢肿胀疼痛,午前轻。左肿痛为阴虚,午前为阳虚,脉左右皆虚,右尺尤虚,命脉服附桂地黄丸,每日二钱,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谓为湿热者,有谓为风湿者,有谓为气虚者。今凭脉用附桂地黄丸全愈,可见凭脉治病,能免去一切牵缠而得着根本解决也。

国医指南将十二经病证,分虚实寒热,挨次列出,后学称便。然于脉的虚实寒热,无有认识,即无法辨别证的虚实寒热,只要于脉的虚实寒热,有精细的认识,无论何证的虚实寒热,不唯能澈底辨别,且能寻出整个治疗之法,不唯辨别医书已载之病证,且能辨别医书所未载的病证。由脉断病,实有不可言喻之妙。因一经的虚实寒热,必有他经的关系。脉法不精,必无整个澈底的辩法。而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病不有愈且生他变也。欲认识脉的虚实寒热,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医院,以一年的临床经验,便可成功。总之由脉断病,是由原则以解决分则,由病断病,是图解决分则,而遗却原则,由脉断病,百无一失,由病断病,失多得少,甚至全失无得。脉者,审病断病处方用药的根据也。

以上审脉用药之大概分别法也,又有宠统学法,六脉中部为主,凡中部以上脉盛,中部以下脉虚,无论何病,先补中气,再配合病之药,凡中部以上脉少或无脉,中部以下脉多有力,无论何病,温药补药忌用,宜用消滞清热养阴药。中部以下主里,中部以上主外。里气不足,故先补中,里气有余,故忌补药。人身右为阴道,左为阳道,左脉阳虚,则升不上来,右脉阴虚,则降不下去。升不上来,则左郁而虚大,宜温升之药,降不下去,则右郁而实大,宜凉降之药。左属水木,右属火土,左脉沉细,水木枯涩,宜滋润水木之药。右脉微少,火土衰退,宜温补火土之药。左寸属心火,左寸不足,木气足则左寸足,右寸属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气足则右足,左尺属肾水,左尺不足宜补水,兼降肺金,右尺属相火,右尺不足,宜温肾,兼降胆木,此大概宠统学法也。宠统学法中,更有宠统学法。即上文所说脉的大体柔润布微为阳虚。夫论何病,不可用凉药攻伐药。干枯而弱为阴虚,夫论何病,不可用燥热药横补药是也。只要指法活泼,大体认清,宠统之中,已得应用地步了。学医归结在学脉,以上学法,理路明白,初学入门之捷径也。

还有好些省分诊脉,病人伸手就诊,都将掌心向上仰着,更无法诊得明白。万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将掌向心微弯,则脉来流利,医生仍能用指法去细细寻求,李濒湖候正之四言举要曰:初持脉时,令仰其掌,不可为训。

 

 三部九候脉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一部三候,是为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十二经都有动脉,上部的动脉在头,中部的动脉在手,下部的动脉在足,这就是三部,一部有三候,这就是九候。《素问 三部九候论》说: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有天有地有人。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hàn)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阳之和髎(liáo)也。中部天,手少阴之太渊、经渠也。中部地,手阳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阴之神门也。下部天,足厥阴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阴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阴之箕(jī)门也。

 

上部天,两额的动脉,足少阳经的颔厌穴;上部地,两颊的动脉,足阳明经的地仓、大迎穴;上部人,耳前的动脉,手少阳经的和髎穴。中部天,手太阴经的太渊、经渠穴;中部地,手阳明经的合谷穴;中部人,手少阴经的神门穴。下部天,足厥阴经的五里穴;下部地,足少阴经的太溪穴;下部人,足太阴经的箕门穴。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也。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此三部九候之法也。

 

下部的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的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的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下部的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的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这是三部九候的方法。

 

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难经》说:三部,是寸关尺,九候,是浮中沉,与《素问》不同,这里所说一部中的三部九候,是为另外的一个方法。

学习手记:《四圣心源》白话读本22(卷三)3 - 丰子 - 自由胜于梦想--独与天乐

 

 

 脏腑脉象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然不同,脉象就有所区分。肝脉弦(脉气紧张),心脉洪(脉象浮而有力),脾脉缓(弛缓松懈的脉象),肺脉涩(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肾脉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甚的为脏,微的为腑。

 

难经》:心脉急甚(过分)者,肝邪干(触犯)心也,微(轻、小)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他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难经》说:心脉急甚的是肝邪气冲犯了心;微急的是胆邪气冲犯小肠。心脉大甚的是心邪气自己冲犯心;微大的是小肠邪气自己冲犯小肠。心脉缓甚的是脾邪气冲犯心;微缓的是胃邪气冲犯小肠。心脉涩甚的是肺邪气冲犯心,微涩的是大肠邪气冲犯小肠。心脉沉甚的是肾邪气冲犯心;微沉的是膀胱邪冲犯小肠。其它脏腑,依此类推。甚的脉象由沉脉得来,微的脉象由浮脉得来。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府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

 

大概六腑脉象是浮脉和数脉,五脏脉象是沉脉和迟脉,「仲景脉法」说:浮脉为在体表,沉脉为在内脏,数脉为在腑,迟脉为在脏。因为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一定的道理,六腑的气内交,五脏的气外济,便是阴阳平衡而且脉息调和。

 

府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腑病因气不内交,脉象就只浮而不沉;脏病因气不外济,脉象就只沉而不浮。看秦越人的十难一脉十变的道理,大肠、小肠都候于心脉,这样就可以知道想用两尺来诊断大小肠是错误的。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脉法解二)4----3   脉象的邪、正、虚、实

整理:明峻  云开日出  双子座  光生   校对:玄风

 

  今天讲这个具体的脉象,以前历代的脉学、脉经,都会讲到很多的脉象,所谓的28脉也好,多少脉也好,会讲很多的脉象。那么这个脉象一多呢,虽然可以分门别类,讲的比较细,但是也容易流散无穷,这么一个弊端,多了反而不容易从整体上去把握。包括《四圣心源》黄元御先生,他在讲脉象的时候,前面讲了一个总论,后面也是分为24脉,也是一种脉象一种脉象的来讲,那么它的好处是,它是一对一对的来讲,两个脉对应着来讲,所以有了归纳的意思在里面,而且讲的时候这个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意思,不同的脉象之间可能会有穿插的,不同的脉的部位有一个什么样的脉象。他也是按一气周流这个意思来穿插着讲,所以这一点是跟其它脉诊、脉书、讲脉法的一些其它书相比而言,这是《四圣心源》讲脉法讲得更有意义,或者说是着眼点更高一个地方。

历来脉法确实不是很好讲,因为这个东西其实是一种感觉,如何能够把它讲的很形象、易于让大家理解,方便大家学习接受,我也没有很多的经验。我是想把后面这24脉所有的内容揉合在一块来讲,不去分开一个脉一个脉的讲了。我把它全部综合在一块给大家讲,讲的也是我个人的体会,这样希望能够让大家理解的时候能够更方便一些,大家结合我讲的再去分开看,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那么首先说一下,我们要摸脉,病人来了你要摸脉肯定是摸这个病脉、不正常的脉,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正常的脉是什么,要有一个标准,正常的脉象我们都知道它叫缓和之脉,缓脉,脉贵缓和、脉贵有神,什么叫缓和之脉,就是脉你摸着很软,又比较有力、比较饱满,跳动的过程感觉很有灵气,很有神气,脉气很清透、很灵润,也不快也不慢,也不沉也不浮,就是那种雍容和缓,落落大方,如果从脉气的感观把它当成一个人的话,就像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书生,那种感觉。

那么正常的脉象,这个缓脉,正常的缓脉,什么人他的脉象最好、最标准呢,一般就是学生,尤其是上大学的学生,为什么呢,中学、小学作业很多,孩子的身体其实都不好,上大学后学业反而轻松,没啥事儿。这段时间,大学生又比较年轻,相对来讲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这段时光最幸福,他的脉象也是最好。不管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只要是身体健康的,你去摸一下,那个脉都是非常好的缓脉,尤其是这个女孩她这个缓脉,可能摸着这个感觉代表性可能更好一些。

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属阴,男孩属阳,属阳的话,阳性脉率略微偏高一些,女性脉率略微偏柔一些。缓脉应该是偏柔的一种脉,所以上大学的女孩子身体健康,你去摸她的脉,她是一个非常好的缓脉,这就是一个正常的标准的缓脉。

你要去体会,那种非常清透、有神、缓和、润泽,而且还比较饱满,就是那种。这种脉象你一摸你就知道是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首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就是缓脉,缓和之脉,这是一个正常的脉象。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如果你真的会养生,或者说始终能保持一个平常心的话,人的这一生都能够保持比较缓和的一个脉象,都保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状态。但实际上,在临床上接触到的这个患者,哪怕不是患者,就只是一般的朋友,你去摸脉的时候,你只要踏上社会,有工作了,有压力、有追求了,这个脉大部分不是完全缓和的,病人的脉可能离缓和之象就更远了,偏的更严重一些,都是不太正常。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摸到一个非常标准的缓脉,其实比较难,那么临床上的病症很多,脉象也是千变万化,

所以我以前跟大家聊过,说脉象远远不止28脉,可以分成几百脉、几千脉都不止,所以我们怎么去把握整体的脉象,这么多脉象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我们如何去执简驭繁,去把握它。我给大家概括了几条,跟大家交流,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什么是缓脉,缓脉就是正常的脉象。它实际上跟土气雍容和缓,周流通畅一个象,那么对于病脉把脉、摸脉的时候我们从那几个方面去体会呢?概括的讲就是四个字,就是邪、正、虚、实。

邪气和正气,然后是虚还是实,这个是脉象、摸脉的时候从这四个字上下功夫,如果再概括一下的话,实际上就是正气和邪气,就是正气和病气的意思。这两方面,正气和邪气都是有虚有实,实际上我们摸脉,主要是摸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并且体会它们之间的虚实对比,很简单,就通过这两方面,内经讲,就是说正气虚则补,邪气实则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实际上我们摸脉,主要就是判断正邪虚实,就是判断着四个字,所有脉象不会外乎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掌握明白了,所有的脉象你就都会了,不管是什么脉,它都是这四个字的组合,这样大家觉得是不是简单一些。

首先讲一下正气和邪气的关系,我们知道一气周流,这一气它是内含阴阳,所以我们摸脉的时候,体会这个气里面本身就包含阴阳,这个我们去体会脉气的时候,去同时体会阴阳两方面的信息,同时包含在脉气里面在,能够同时体会到。我们要知道,咱们摸得这个脉啊,不管是左脉还是右脉,虽然我们讲过左脉主要反映左路升的问题,右脉主要反映右路降得问题,那么实际上它的左脉右脉同时都包含着阴阳两方面的信息。

我们要在这个脉气当中,首先知道它是阴阳合一的,它是阴阳一体的,一股气阴阳并没有分开,但是这一股气,它既然病了,是病态的了,它必然就有偏阴偏阳这种偏盛的问题,所以你要在这个阴阳一体的脉气当中,去体会出或阴或阳的这种偏气来,所以我们讲这个正气凡病则郁。从另一方面来讲,凡病则虚。为什么这么讲?人体的脉气根源在五脏,五脏之气流通于外,会化现为外在的经脉之气,所以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它是只有虚没有实的,五脏只要产生疾病呢,凡病必然是五脏精气偏虚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这个角度来讲,凡病必虚,只要是生病,一定是五脏精气偏虚。

那为什么说这个正气也有实的时候呢?正气实,实际上是从凡病则郁的角度讲的,就是说一气在周流的过程中,如果有某种原因引起郁结,这个气在郁的那个地方走不动了,是局部的实,不是整体的实,实局部是实的。包括表症感冒,风寒外感,全身发烧恶寒,脉是浮紧有力,算是一个实象,实际上它也蕴藏着脏器之虚。如果脏器真的是足够充实有力话,它自己就发汗了,自已就会解表,不至于生病。

 所以我们讲正气的虚实,从生病的角度来讲,正气只有虚没有实。它的实,都是相对的,是局部的一个实象,就是郁。正气实,本质上是正气郁。所以正气的虚实,我们在摸脉时候要去体会,要作为一个用药治疗方向治病的时候,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参考,或者说是最重的一个依据。

因为我们用药之后,并不是说这个药物它主动去帮你治病,药物实际上是协助自身的正气去治。药物任何时候都处在一个辅佐的位置,不会处在主导地位的。人体之内,处在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人体的正气。所以呢我们用药的时候,用药,用什么药,用药用多少,药量的大小,用药药象的方向,要根据人体正气的虚实去判断。

咱们都知道中医内科,有一句常识性的话: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意思就是:正气比较充足的人感冒了,你就发汗就可以了;正气比很虚的人感冒了,你要给他建中,补益中气,你不能再去发汗。这就是根据人体正气虚实,来决定用药方案,决定药量和药味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举了个例子。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任何时候都要按照这个规则,来推出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它的依据就是人体正气的虚实。

 从原则上来讲,如果虚的很厉害的时候,需要急救其虚,比方说阳脱呀,阴阳欲竭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无暇治病。首先要留人呀,先要救正气,所以呢四逆汤就是急救回阳,它是救急用的。

所以我们用药的方案,首先要考虑正气的强弱。当然临床上需要救急的时候并不是很多,只有一些比较危重的病人,可能需要我们首先考虑去救急,急救,顾护正气。 大部分患者他本身正气可能还可以,还能够维持自身一气的周流。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去考虑邪气的问题。

什么是邪气呢?行者老师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一气它如果能够正常的在它该走的路上,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发挥正常的功能,这就是正气。一气不在这个位置上,那就成了邪气。也就是说咱们讲的凡病则郁,气郁。这个气正常周流,就是正常的一气,不能正常周流了,郁在这了,有可能就成了病气。

气郁就成了病气,气郁而化火,成了火气,它就变成邪气了。所以从气的角度讲,邪气与正气有时候分得也没那么明确,也是一气的一种变化,这是从气的层面来讲。但是五脏各有不同的邪气。比方说中土容易生湿气,肝木容易生风气呀等等。所以呢我如果把邪气概括一下的话,咱们最常见的邪气就是木郁之气,就是郁结之气。临床上我们通常称为肝郁,或者说木郁,脉象一般都是弦象,这是最常见的。当然,这个它不仅仅见于左脉,左关脉为肝呀,不仅仅见于左关脉,任何一个脉,这个六部脉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见到,也就五脏六腑都自己的郁结之气,气郁结在五脏六腑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称为木郁,都可以称为肝气郁滞。

这是最常见的,凡病则郁,所以最常见的脉象就是弦象。其次,比较常见的就是湿气。中土容易生湿气,湿气如果说粘滞的比较多,郁结化痰的话,它会成痰浊之气,单纯的湿气比较濡软,脉象一般偏软、偏弱、偏缓无力,湿气比较盛。如果是湿气郁而化火,郁结成痰,脉象就会变成滑象。这就是通常讲的滑脉主痰,是这个意思。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邪气的脉象的表现。气郁脉弦,湿盛脉软,脉濡软,然后呢,痰盛的时候,脉滑而有力。

还有一个就是,如果再比较严重的,出现结滞的时候,结滞就是气与痰湿包括瘀血,在体内郁结日久,出现这种接近有形的邪气,这个时候,脉象会出现结滞之象。结滞之象是什么意思?这个脉摸着,不光是脉气不够流畅,而且你能摸出来,在这个六部脉位上,你能可以摸出脉象已经硬度都不大均匀,疙疙瘩瘩的感觉,脉气不够清透,脉位肌肤的感觉也不是那种均匀柔和的感觉。

正常人的皮肤是很均匀,很柔和的,也是一种很清透的象。这种郁结比较重的患者,你指头按下去,它的六部脉的脉位局部肌肤,包括血管,摸着不是那种均匀的弹性,摸的这个柔韧度弹性都不均匀,不够滑利。就象我们走在一个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路上一样,只是那种感觉。当然没有那么硬了,类似有那样的感觉。这个郁结就比较重了,邪气比较重的脉象。

我们摸脉,主要是比较正气和邪气的关系,那么在脉象上如何去区分哪个是正气哪个是邪气,这个需要我们用心的去体会。简单的来讲,正气都是比较清透的,带着一股灵气,而病气都是比较郁浊的,病气给人感觉有点浑浊不清。另外,从这个气感上来讲,病人的正气,说得简单点,病人正气不管是虚还是实,你摸了之后,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而这股邪气,只要这邪气只要比较重,你摸脉之后必然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只要你的气感比较好的话,会有这种感觉的。这是从自我感受上来分。

简单来说,就是看脉的清透程度。脉气,你去体会这脉里既有正气又有邪气,病气与正气是揉和在一块的,你要去体会脉里清透之气有多少,这种郁浊之气有多少。你要去把它分开,它是一块来的。你要分别把它体会出来。这就要求医生本身,你要有细致入微的敏锐的感觉,要求本身气场比较清透,否则你是体会不出来。那么实际上所谓二十八脉、二十四脉讲的这个脉,都是病气之脉,而我们摸脉的时候,不要只去体会病脉。一定要去体会它的脉气之中的这股正气,这股清灵的本性之气。

人体这一气周流本来是很清灵的,很有灵气的,因为生病,脉气里面会有郁结、痰浊、结滞,脉气变得不够清透,脉象有缓急、浮沉、迟数也会有些变化。虽然有千变万化,实际上本质上来讲,它不过是人体的正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形态,变成了一个正气与病气相互夹杂的这么一种状态。

有没有说,这个脉气中只有病气没有正气呢?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一旦脉象中只有病气,没有正气的时候,没有正气人都没有了,所以我能体会到的脉象,只有病人还活着,你体会到的脉气,必然是正气与邪气就是这个病气和正气相互夹杂,相互柔和在一块的这么一个状态。

所以我们去摸脉,体会的重点首先是正气的强弱,其次是邪气的强弱以及它的具体的形态。为什么首先要体会正气的强弱呢?因为正气的强弱决定了我们用药的方向和药量。正气很虚的时候,一定要先去急救正气。正气如果不是很虚,我们就可以先驱邪气。驱邪气,药量的大小,也不是完全根据脉象里邪气的强弱或者它具体情态来决定,也要根据正气本身强弱来决定药量,至少药量是根据正气的强弱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摸脉,需要掌握的情况,就是一个首先看正气的强弱,这股清透之气的多少。其次是根据邪气的性质,邪气是单纯的气结、还是有痰浊、瘀血还是比较顽固的结滞?它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脉象,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疗,来驱邪气,来治病,但是药量的大小,用药的强弱,用药刚柔缓急的取舍,还是要根据自身正气来决定的。

正气越足,你用的药就可以越猛一些;正气越虚,用的药就要缓和一些,缓缓去病。一切都是以正气的虚弱为根基来处理,所以摸脉很重要。如果你摸脉连正气的虚实都摸不出来,你用什么药啊?有的人脉象正气很虚,邪气相对来讲比较实、比较足的时候,有时候也不可以用很猛的药,也要缓缓来的。

那么临床上大部分患者都是这种正气不是很虚,邪气相对比较实、比较盛,这么一种状态,我们治疗的时候就可以先祛邪、再扶正,遵循这么一个原则。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邪气具体的性质、病位、强盛?《内经》里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借鉴,它说疾病感染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先是皮毛、然后肌肤、入于经络、入腑入脏,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摸脉的时候,在脉象上也是邪气和正气的拉锯战,相互交持的一个状态。

你在脉气的体会也是由浮到沉,浮中沉嘛,由浅入深的这么三步,脉的感觉去体会病的部位的深浅。一般来讲,你摸到的脉气在一个比较表浅的部位,郁结比较重,郁象比较明显,比如说脉弦、脉滑等等,那么它的病气也相对比较浅一些。

如果你沉取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明显了,沉取脉比较弱,那么你感受到的人体的自身正气为主。就是大部分疾病,相当而言,咱们浮取或者中取的时候摸的可能是病气,一般的疾病位置还是比较浅的,不会特别地深。沉取的时候因为病气比较少了,感受到比较多的是人体的正气,所以沉取实际上是应五脏。所以你沉取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五脏之气,感受的是正气。

那么我们在对邪气的把握上,一个是从脉象的浮中沉不同的部位去把握,看看它是属于比较表浅的邪气、还是比较深一点的邪气,邪气的脉象肯定不是那种缓和之脉,只要摸到不缓和的,它就是病气、邪气,只不过相对来讲,单纯的弦象就是气郁,有点滑象可能是痰浊,有点涩可能是瘀血,有点紧的话可能是寒气,大家可以结合《四圣心源》里的二十四脉再去看。 

 

  扩展阅读 22

彭 子 益 脉 法 2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诊脉之时,即是定方之时,此时指下心中,只知病人身体整个气机的圆运动如何不圆,要用如何的方法,以补救其圆满所开药方,却要自己立法,此时切不可有一句古人的书在我的心里,若是心里有一句古人的书,心就离开指下,忘却病人的整个气体,便不能立出合于病机的方法来。自己立法者,所用之药,只与脉的病机相合,不迁就书上成方也。书上的成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

诊脉之时,既不可想着病人身体的形质,又不可想着书上的一句话。此时心中,只觉两手按着一个圆运动的气体,此妙法也,亦捷诀也。想着书想着形质,决不成功,试验便知。

枯润二脉

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枯脉宜养阴,润脉莫伤阳,润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涩,润脉无论何病,慎用凉润药,枯脉无论何病,忌用热燥药,认明枯润二脉,处方用药,便少错误。

微弱二脉

微脉润而少,轻有重按无,总属阳气微,温补宜急图;弱脉枯而少,轻无重按有,总属阴液枯,清润法当守。此二脉,脉体皆少,一者宜补气补阳,一者补液补阴,最易含糊,须以轻按重按之间,寻出证据以为用药之本,病人的体质不是阴虚,便是阳虚,故诊脉先以枯润微弱,分别阴虚阳虚,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来概属虚脉之称,而以阴虚阳虚置之不辨,遗误后学不少,故以脉法起首,郑重言之。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用附子。营卫病,脉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润二脉别阴虚阳虚,弱微二脉,辨别阴虚阳虚,又须审查两尺,左尺较右尺少为水虚,右尺较左尺少为火虚,据两尺为判断之中判断,用药更少误差。总之脉法的阴虚阳虚,认识无差,然后能识一切疾病之阴虚阳虚,然后能判断一切医书所说疾病之阴虚阳虚,此要决也。

虚实二脉

实脉中沉盛,满指成分厚,久按总有力,攻下须研究。此为阳实、气实、热实、胃家实。可用攻下之实脉,脉之成分厚而不薄,满指有力,中沉两部,久按不衰,此为完全的实脉。所谓完全实脉,中土实则全体皆实也,攻下胃实,不可冒味,须有法度,应当研究,详古方上篇大承气汤中。此外则伏而有力,脉细有力,软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实意。但只腠理热实,只宜清润疏通之法,无有下法。完全实脉,脉来迟缓,因中土实则热实,热实则脉来不数也。病有名五实证者,脉完全实,而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须攻下与发汗并施,此证少有。凡诊实脉,须兼腹诊,以手按大肠部位,病人拒不受按,此肠中有当下之燥屎,此脉有小而实者,如兼现虚证,当用补气补血之药,辅助下药缓缓下之,如温病篇之黄龙汤法是也。

虚脉松而大,气血与阳虚,阴虚液虚者。脉与松大殊。松,有成分不足向外发散之象,大而松为气虚、血虚、阳虚,乃对上项厚而有力之实脉而言。其实除厚而有力之实脉外,多是虚脉,不止松大为虚。大而松之虚,直接补之虚也,其它之虚,脉体微小,亦有松意,多有不能直接用补,必须全体的圆运动得圆,然后不虚。阴液之虚,脉则或弦、或细、或涩、或弱、或沉、或结、或代也,血虚,乃血中之温气虚。

松紧二脉

松脉即虚脉,虚松气不充,诸病宜急补,补气与补中。脉法诸书,只有虚实而无松脉,虚乃其名,松乃其实,松乃外散之脉,成分不够之脉也,补气补虚,则归根而不外散。紧脉与松脉反,内聚不舒象,转绳弹人手,寒实之现状,紧脉有细小之象,转绳者向内收紧也,寒性收敛故脉紧,食停则气聚于食故脉紧,气血不调,或热聚而不散,而成一部之积聚,亦有紧者。积聚在于何部,紧则现于何部,皆宜温散清散通散之药,寒性之收敛,卫气之收敛也。古书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不尽然,外感之脉,若迫促不舒,其中即有卫气收敛之紧意。

滑涩二脉

滑脉有二象,鼎沸与盘珠,鼎沸躁热病,盘珠津液多,燥热伤津,如鼎锅之水,被火煎熬沸腾,故脉滑;津液滋多,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故脉滑。痰病脉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脉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脉,脉气充足,痰病之滑,脉气不足。

涩脉有两仪,血少与阳虚,血少涩在左,阳虚涩右居,涩如刀刮竹,亦如雨点沙,血少津枯故脉涩,阳虚脉涩者,津液生于阳气也,荣卫不足,脉亦现涩,荣卫调和充足,然后津液生也。血少津枯之涩者,薄而有力,阳虚之涩,薄而微也,荣卫不足之涩,薄而无神也。左属水木,故血虚则涩应于左,右属火土,故阳虚则涩应于右,荣卫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涩。

弦缓二脉

弦脉收敛病,气机不舒展,治弦须养中,用药忌收敛,疏泄畅通,则气机舒展,疏泄不通,则气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内收聚之象,木主疏泄,木气本身稚弱,不能疏汇则脉弦,金气燥结,木气因而不疏则脉弦,弦乃木气之郁象,木气稚弱之弦,宜温养木气,金气燥结之弦,宜清润金气之燥,开散金气之结,然后木气之郁舒开,脉乃自去,唯既现弦象,木气愈郁而欲疏泄,则克中土,中气受伤不能运化四维,病即关系生死。故又须于疏展木气之中,兼扶中土。五行之气,郁则克其所胜,而悔其所不胜,此自然之势也。金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其意指此也。弦即为寒,木气阳弱也;弦则为饮,木气不能疏泄水分也;弦则为痛,木郁冲击也;弦则为风,木病风而脉弦,则病重矣,中气败故病重也。弦脉多胃气脉少故也,治弦脉忌用收敛药,慎用刚燥药,寒病之弦脉弦,温能则弦化,则弦脉易治之病。此外之弦脉皆不易治。寒病之弦、饮病之弦、弦大而虚,润而不枯;风病之弦,不润而细,阴虚津枯之脉弦,宜养津清热;内伤之脉弦,宜补中土,兼治木气,弦乃能去。

缓脉虚而散,散慢不收敛,中虚卫气虚,疏泄自出汗,缓与弦为对待之象,忌疏泄,药喜收敛药,伤寒论桂枝汤证,发热汗出脉缓,即是此脉,中气与卫气不足故也,散字读闪,言松散非分散也,此缓脉非和缓无病之缓,非热实而脉反迟缓不数之缓,是缓脉有虚实之分也。

濡细二脉

濡脉为湿盛,细脉为津伤,湿热脉亦濡,细亦主无阳,濡脉如棉在水中,细脉如蛛牵细,濡而似缓有湿热,细而无力为阳虚,津伤之细,细而有力,津伤则生热,故细而有力,细而有力着骨,则为积聚,濡中藏细,则湿伤津液,故濡溢于外细现于内,故湿用利水药,有不效者,利水药伤津液之故,善治湿者,养金气之收敛,调木气之疏泄,扶土气之运化,温乃自去,津液不伤。

大小二脉

脉大气离机,脉小气归里,脉大病渐增,脉小渐自已,冬季脉大最忌,胃热实则脉大而有力,中部沉部盛于浮部,此大脉为实,否则愈大愈虚;脉小则气归于里,有病而脉由大转小,乃将愈之象,此小脉非微脉非细脉。

阴虚亦有大脉者,浮大而不润泽,重按迫迫夺指,有燥动之象,阳虚亦有脉大者,大而虚松,指下润泽,重按无有,对膈研究,参与外证,容易明白。

脉有重按起指,脉即浮起,寸多尺少,浮多沉少,夜半不安,此为阴虚,阴之封藏,夜半阳动,阴虚不藏,故脉现如此状态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