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对保险业的观点(上)

 独钓寒江雪ly 2015-02-21

【 · 原创:sosme  2007-01-15 01:31 】   
  我所理解的“巴菲特误区”误区:
  1、毫无疑问巴菲特对保险公司的成功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卓越的投资能力,而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造成我们在对保险公司进行评估的时候把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注意力放在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上,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保险公司是最容易把“小错误演变成大错误”的评估对象,评估应该是综合的全面评估任何细节都不能忽略,比如我就很少发现有对中国人寿贴现率的探讨,根据复利的几何效益贴现率的细微变化同样导致估值出现重大变化,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因素都不能忽略;
  2、在对投资收益率进行分析时很多人将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作为了对比对象,我认为这种分析方式是极不谨慎的,它可能导致我们得出滑稽的结论:“凡是投资收益率达不到巴菲特水平的保险公司都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对投资收益率进行分析时的参照标准应该是该行业的平均水平(对中国人寿而言就是寿险行业的平均收益率),而不是那个没有普遍意义的巴菲特收益率。
  3.“巴菲特误区”之3、
  上面谈到了关于巴菲特的两个误区,这里应该还有一个:我最初希望能从巴菲特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思路中学习某些精髓、并最终结合到对中国人寿的估值分析之中,这几天翻阅了关于巴菲特的很多资料发现巴菲特对保险公司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财险、意外险及巨灾险,目前还没有资料明确证实巴菲特对寿险公司进行过投资。作为保险业的投资大师为什么几十年间从不指染寿险行业呢?对寿险行业的估值难道对巴菲特也是一道难题吗?
  这衍生出很多问题:
  (1)寿险与财险的经营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区别?
  (2)它们的评估方式有各有什么特点或差异呢?
  (3)巴菲特重财险轻寿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缺乏投资机会还是存在估值障碍?

【 · 原创:sosme  2007-01-15 03:23 】   
  我想暂时忘掉中国人寿(过段时间让所有的喧嚣都沉静以后再来分析),目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巴菲特与保险的渊源上:这可能要从巴菲特入主伯克希尔哈萨维开始,伯克希尔哈萨维最初是由伯克希尔和哈萨维两家独立的纺织品公司合并而成,1962年到1963间伯克希尔哈萨维已跌到8美元/股、而它营运资金价值16.50美元/股,巴菲特通过合伙人企业逐渐买进(这是标准的格兰姆式投资),1963年巴菲特就成了公司最大的股东但暂时隐瞒了自己的股东身份,在经过一系列缜密的准备与安排之后在1965年全面接管公司。在接管后的头两年里纺织品的市场十分繁荣、赢利也相当丰厚,巴菲特要求管理层对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公司的现金状态大为好转,巴菲特就此迈开了投资王朝的步法,巴菲特最初收购或参股的几家公司都在他的故乡奥马哈,收购或参股的时间大概在1967年到1969之间:
  第一个目标是奥马哈当地的保险公司:国家赔偿公司(财险)
  第二个目标是奥马哈当地的报业公司:太阳报公司
  第三个目标是奥马哈当地的银行公司:奥马哈国民银行
  其中只有第一个目标的收购资金来源于伯克希尔哈萨维最初的纺织业,第二及第三个目标的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第一个目标,当时巴菲特认为:保险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可用于投资的现金通道。回顾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萨维这个未来金融帝国的最初“三把火”对我的感触良多:
  
  1、接管伯克希尔哈萨维后果断终止了在纺织品行业的再投入颇具战略眼光,1985年巴菲特关闭伯克希尔哈萨维时曾有过精彩的总结,1985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很多内容被广泛的引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2、最初的三个投资对象都在奥马哈,巴菲特了解与熟悉它们、并与其中的很多大股东及管理者本来就是朋友,我估计它们都不是公开的上市公司,巴菲特把自己定位于合伙人的角色,巴菲特谨慎、缜密的投资风格初现;
  
  3、第一个目标“国家赔偿公司”的成功投资一定给巴菲特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奥马哈国家赔偿公司是财险公司、而巴菲特及恩师格兰姆与GEICO(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也是财险公司)曾有的特殊经历,我认为这两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强化了巴菲特对财险公司的偏爱;
  
  4、巴菲特后来的投资策略与最初的这“三把火”有密切关系:从奥马哈国家赔偿公司到GEICO、从奥马哈太阳报到华盛顿邮报都是投资策略的自然延伸;
  
  5、巴菲特、伯克希尔哈萨维与保险业的深厚渊源已不言自明了,保险业从伯克希尔哈萨维最初的起步到目前的强盛都是最主要的源泉之一。难怪巴菲特在每年的致股东信中都要兴致勃勃的用大量篇幅来阐述对保险业的分析及观点,这给我们留下大量的审视保险公司的宝贵资料,唯一的遗憾就是其文主要征对财险、而对寿险的观点基本没有。不过毕竟都是关于保险业的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同样存在,未来也会有财险公司陆续登陆中国资本市场,让我们跟随巴菲特先来做功课吧:下面陆续粘贴一些巴菲特对保险业的观点(主要来源于各个年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 · 发布:sosme  2007-01-16 01:33 】   
  1980年
  
  保险产业的情况持续依我们先前所预期般地发展,Combined Ratio Combined Ratio【代表所有的保险成本(发生的理赔损失加上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一百以下表示有承销利益,反之则发生亏损】从1979年的100.6 升高到1980年估计的103.5,可预期的是未来1981到1982年这个趋势将继续持续下去,业界的承保损失将向上攀升,想要了解个中原因我建议你读读Chubb Corp 的年报对产险业竞争态势所作精譬的分析,虽然报告不见得令人振奋,但绝对中肯。而不幸的是,保险业的阵痛将持续,事情的起因在于债券价格下跌,而会计原则允许保险业以摊销成本而非市价列示其帐面价值,结果导致许多业者以摊销成本记录其所持有二、三倍于其净值的长期债券,所以只要债券价格下跌超过三分之一便很有可能把公司的净值吃光,其中包括好几家知名的大公司在内,当然债券价格也有会回升,使得其净值回复,但同时却也有可能继续下跌。(我们深信对股票或债券价格所作的短期预测根本是没有用的,预测本身能够让你更了解预测者,但对于了解未来却是一点帮助也没有….),有点吊诡的是若持有的股票投资组合下跌有可能会影响到保险业的生存,但若换作是债券价格下跌却是一点事都没有,保险业者所持的理由可能是不管现在的市价是多少,反正只要到期日前不卖出,便能按照票面赎回,所以短期价格波动无太大影响。但真正的情况却是,业者很可能为避免认列损失因不敢出售债券而错失其它更好的投资机会,更严重的是,由于保险公司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保户所缴的保费,由于产险的投保期间较短,一但保户规模缩减,资金流动不足时,将被迫出售部份债券使得损失浮上台面,更惨得是有些公司采取出售较有价值的股票或是不管保费水准有多低,照单全收以维持现有保费收入水准,这两种作法无异是杀鸡取卵,对于公司与产业长远的发展皆会产生重大的伤害。相对上,波克夏所属的保险事业,财务操作明显地较为稳当,债券部位相对较低(虽然资产与负债到期日仍不相称),充足的资金与弹性的投资操作,使得我们同样面对不当定价(Inadequate Pricing)的恶性竞争环境时,仍能生存下去。
工具箱  
 
【 · 发布:sosme  2007-01-16 01:43 】   
  1981年:
  
  许多保险公司因投资不当使得其公司财务变得不健全,迫使他们放弃原有承保原则,不惜以低价承接保单以维持既有流动性。很明显的帐上持有不合理高估的债券的同业,为了现金周转而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大量卖出保单,他们害怕保单收入的减少更甚于承保所可能增加的损失。然而不幸的是所有的同业皆因此受波及,因为你的价格不可能与竞争同业差得太远,这种压力未曾稍减,并迫使愈来愈多的同业跟进,盲目追求量的成长而非质的增加,害怕失去的市场占有率永远无法回复。即使大家一致认同费率极不合理,我们认为没有一家保险业者,能够承受现金极度流出的情况下不接任何保单,而只要这种心态存在,则保单价格将持续面临调降压力。对于专家一再认定保险产业的循环具规则性且长期而言承销损益接近两平,我们则抱持不同的看法,我们相信承保面临钜额损失(虽然程度不一)将成为保险业界的常态,未来十年内最好的表现在以往仅能算得上是普通而已。虽然面临持续恶化的未来,波克夏的保险事业并无任何良方,但我们经营阶层却已尽力力争上游,虽然承保数量减少了,但承保损益相较于同业仍显优越。展望未来,波克夏将维持低保单的现状,我们的财务实力使我们能保持最大的弹性,这在同业间并不多见。而将来总有一天,当同业保单接到怕之时,波克夏财务实力将成为营运发展最有利的后盾。其中GEICO我们不具控制权的主要股权投资更是个中翘楚,它堪称企业理念的最佳实践典范。
工具箱  
 
【 · 发布:sosme  2007-01-16 02:12 】   
  1982年:
  
  探究几项影响企业获利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业面临供给过剩且为产品一般商品化的情形(在整体表现、外观、售后服务等都无差异化)时,便极有可能发生获利警讯,当然若价格或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透过政府立法干预、非法勾结或国际性联合垄断如OPEC)能获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场竞争。否则若客户不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通路服务由谁提供,成本与价格系由完全竞争来决定,如此产业铁定会面临悲惨的下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厂商皆努力强调并建立本身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这种作法在糖果有用(消费者会指明品牌)而砂糖却没有用(难道你听过有人会说:「我的咖啡要加奶精和某某牌的砂糖」) ,在许多产业就是无法作到差异化,有些生产者能因具成本优势而表现杰出,然在定义上这种情况极少或甚至不存在,所以对大部份销售已完全商品化的公司来说,不可避免的结局便是,持续的产能过剩无法控制价格滑落导致获利不佳,当然产能过剩会因产能缩减或需求增加而自我修正,而不幸的是这种修正的过程却是缓慢而痛苦的,当产业好不容易面临反弹时,却又是一窝蜂全面扩张的开始,不到几年又必须面对先前的窘况。而最后决定产业长期获利情况的是供给吃紧与供给过剩年度的比率,通常这种比率很小,(以我们在纺织业的经验来说,供给吃紧的情况要追溯到许多年以前,且大约仅维持不到一个早上的时间)。在某一些产业,供给吃紧的情况却可以维持上好一段期间,有时实际需求的成长甚至超过当初所预期,而要增加产能因涉及复杂的规划与建厂而须有相当的前置期。
  
  回归正题谈到保险业,供给量能马上提高只要业者增加点资本(有些时候由于州政府立法保障保户免于保险公司倒闭风险,甚至可不需要增加资本),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除了发生股市大崩盘或自然界的大天灾)保险业皆处于过度竞争的环境下经营,通常来说尽管勇于尝试多变化,业者所销售的保单多属于无差异化的一般商品(许多保户包含大公司的经理人在内,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投保的是那一家保险公司),所以保险业在教科书当中一般被归类为面临供给过剩且产品一般商品化死胡同的艰困行业。
  
  那么为什么保险业即使在面临这种情况下,数十年来仍能有所获利?(在1950年到1970年间产业平均的Combined Ratio为99.0,使得公司获利除投资收益外,还外加1%的承销利益,答案在于传统的规范与行销方式,这个世纪以来整个产业系依照业者所掌控的近乎法定管制价格机制在运作,虽然竞价行为确实存在,但在大型保险业间却不普遍,主要的竞争系在争取经纪人方面,且多用各种与价格无关的方式去争取。而大型业者的费率主要系透过产业公会与州政府管制当局协调(或依照公司所建议)来订定,讨价还价是难免的,但那是业者与政府间,而不是业者与客户间的行为。当争论结束,公司甲的价格可能与公司乙的完全一致,而法律也禁止业者或经纪人再杀价竞争。业者与州政府协议订定的价格保障业者的获利而当资料显示现有价格不敷成本时,政府还会与业者协调共同努力改善损失的状况,故产业大部份定价的举动皆能确保公司有利可图,最重要的是不同于一般商业社会运作的习惯,保险公司即使在超额供给的情况下,仍能合法地调整价格以确保公司的获利。但好景不常,虽然旧有的制度仍在但组织外的资金入续投入市场,迫使所有的参与者,不论新旧皆被迫响应,新进者利用各种不同的行销管道且毫不犹豫地使用价格作为竞争的工具,而确实他们也善用这项武器,在过程中消费者了解到保险不再是不二价的行业,而关于这点他们永远记得。产业未来的获利性取决于现今而非过去竞争的特性,但许多经理人很难体认到这一点,不是只有将军才会战到最后一兵一卒,大部份的企业与投资分析都是后知后觉,但我们却看得很透澈,惟有一种情况才能改善保险业承保获利的状况,这和铝、铜或玉米生产业者相同,就是缩小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幸的是不像铝、铜,保单的需求不会因市场紧峭而一下子就大幅增加,所以相对的,须从紧缩供给面来下手,而所谓的供给实际上是偏向心理面而非实质面的,不须要关闭厂房或公司,只要业者克制一下签下保单的冲动即可。而这种抑制绝不会是因为获利不佳,因为不赚钱虽然会使业者犹豫再三但却不愿冒着丧失市场占有率与业界地位而放弃大笔的生意。反而是需要自然的或金融上的大风暴才会使业者大幅缩手,而这种情况或许明天就会发生,也或许要等上好几年,到时即使把投资收益列入考量,保险业也很难有获利的情况,当供给真正的紧缩时,大笔的业务将会捧上门给幸存的大型业者,他们有能力也有通路能够吃下所有生意,而我们的保险子公司已准备好这一天的到来。
  --------------------------------
  
  1982年的发言很有意义,其中比较了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区别,而且对保险业在面临过度竞争而且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仍能获利的原因做了阐述。

【 · 发布:sosme  2007-01-16 11:25 】   
  1983:
  
  保险这行业前置期很长,虽然企业政策与人员可随时改进,但其效果却须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事实上我们就靠这点在投资GEICO上,赚了很多钱,我们可以在公司营运效益真正显现之前,先一步预期) ,所以目前的窘境事实上是我两三年前直接负责营运时所捅下的偻子。所以尽管整体表现不佳,但其中仍有几位经理人表现杰出,Roland所领导的National Indemnity在同业对手一片惨泹时,一支独秀,而Tom在Colorado展露头角,我们可说是挖到宝了。
  
  近来我们在再保险领域的表现极为活跃,而事实上我们希望能够再更活跃一些,在这行投保者相当注重承保者长期的债信以确保其对之多年后的承诺得以实现,这一点伯克夏所提供坚实的财务实力使我们成为客户倚赖的首选。这行生意的来源主要是终身赔偿(Structured Settlement)即损害请求者每月定期领取赔偿费直到终身而非一次给付,这对请求者来说可享受税赋上的优惠,也可避免一下子把赔偿款花得精光,通常这些被害人皆严重伤残,所以分次给付可确保其往后数十年的衣食无虞,而关于这点我们自认为可提供无与伦比的保障,没有其它再保业者,即使其资产再雄厚,有比我们更坚强的财务实力。
  
  我们也想过或许靠着本身坚强的财务实力,可承受有意愿移转其损失赔偿准备的公司,在这类个案中,保险公司一次付给我们一大笔钱,以承担未来所有(或一大部份)须面临的损害赔偿,当然相对的受托人要让委托人对其未来年度的财务实力有信心,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竞争力明显优于同业。
     
 
【 · 发布:sosme  2007-01-16 12:04 】   
  1984
  
  报告的数字与实际所发生的数字有很大的出入,而且这几年的差异数越来越不利,这特别让我觉得非常地懊恼,因为(1)我一向自认说话算话(2)我和我的保险事业经理人若早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一定不会坐视不管(3)我们少估计了损失,等于是多付给国库本来不需付的税金(虽然早晚会修正回来,只是时间拉得越长,我们损失的利息就越多) 。而由于我们将整个重心摆在意外险与再保险事业,比起其它产险业者我们在估计损失这上头隐含更多问题,即便如此,我仍对于所犯的错误感到不好意思,在直接投保部份,我们大大低估了法院及陪审团不顾事实真相与过去判例对损害赔偿的认定,而要求我们这些所谓深口袋付钱的群起效应,我们也低估了一般大众对于受伤者应获得钜额补偿的传染效应。在再保险部份,既然我们自身已低估了应提列准备,向我们寻求再保的保险公司也犯了相同的错误,由于我们的损失系依据对方所提供的资料提存,所以他们犯的错也等于是我们犯的错一样。
  
  在产险业间,不是所有准备提列不当的错误都是无心之过,随着承保绩效持续恶化,加上管理当局在损失准备提列乃至于财务报表表达上有很大的裁量权,所以人性黑暗的一面便彰显出来,有些公司若真正认真去评估其可能发生的损失成本的话,他们可能早已不适合再继续经营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被迫往特别乐观的方向去看待那些还未支付的潜在赔偿款,有些则从事一些可以将损失暂时隐藏起来的交易行为。当然这些行为可以撑过一阵子,外部独立的会计师也很难有效地对这类行为加以规范制止,当一家保险公司的实际上的负债大于资产时,通常必须由公司本身宣告自己死亡,在这种强调自我诚信的制度下,尸体本身通常会一再给自己翻案复活的机会。
  
  在大部份的公司,倒闭的原因是因为现今周转不灵,但保险公司的情况却不是如此,你挂掉时可能还脑满肠肥,因为保费是从保户一开始投保时便收到,但理赔款却是在损失发生之后许久才须支付,所以一家保险公司可能要在耗尽净值之后许久才会真正耗用完资金,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活死人,通常更卯尽全力以任何价格承担任何风险来吸收保单,以始得现金持续流入,这种态度就好象一个亏空公款去赌博的职员,只能被迫继续污公司的钱再去赌,期望下一把能够幸运的捞回本钱以弥补以前的亏空,而即使不成功反正污一百万是死罪,污一千万也是死罪,只要在事情东窗事发之前,他们还是能够继续保有原来的职位与待遇。
  
  别的产险公司所犯的错对伯克夏来说,不是只是听听而已,我们不但身受那些活死人削价竞争之痛,当他们真得倒闭时,我们也要跟着倒霉,因为许多州政府设立的偿债基金系依照保险业经营状况来征收,伯克夏最后可能被迫要来分担这些损失,且由于通常要很晚才会发现,事件会远比想象中严重,而原本体质较弱但不致倒闭的公司可能因而倒闭,最后如滚雪球一般,一发不可收拾,当然如果管理当局发现的早而及时加以防范,强制那些烂公司结束经营,当可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 · 发布:sosme  2007-01-17 00:28 】   
  大量的粘贴巴菲特致股东信的内容可能会造成阅读的障碍,我会尽量收集突出保险业特征的观点以免偏离主题,力争言简意赅。
  
  1985年
  
  供给目前在许多险种有些吃紧,虽然保险业不像大部份的行业,所谓的产能只是心态上而非实质的,保险业者可以接下无限量他认为适当的保单,这其间只受到主管当局与公会评比的压力,公司与主管当局在乎的是资本的适足性,越多的资本当然是越好,也代表可以签下更多的保单,在标准的商品化企业,如钢铁或铝业,要增加产能还要一定的前置期间,而在保险业资金却是可以随时取得,因此供给不足的情况可能马上就会消失。这就是目前实际发生的状况,在去年总计有十五家业者大约募集了三十亿的资金,使得他们可以吃下所有可能的生意,而且资金募集的速度越来越快。照这样下去不用多久马上的会面临到杀价竞争的情况,之后获利也会跟着受影响。
工具箱  
 
【 · 发布:sosme  2007-01-17 01:56 】   
  1986年
  
  当保险公司主管事后补提适当的损失准备,他们通常会解释成“加强”损失准备,以冠上合理的说法,理直气壮地好象的是真要在已经健全的财务报表上再多加一层保障,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只是修正以前所犯错误的婉转说法而已(虽然可能是无心的) ,在1986年我们特别花了一番功夫在这上面做调整,但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先前所作的损失准备预测是否正确,而尽管在预测损失与产品行销上我们遭遇极大的挑战,我们仍乐观地预期我们的业务量能够成长并获取不少利润,只是前进的步伐可能会不太规则,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令人不太愉快的结果发生,这是一项变化多端的行业,所以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我们时时谨记伍迪艾伦所讲的,一只羊大可以躺在狮子的旁边,但你千万不要妄想好好地睡一觉,在保险业我们拥有的优势是我们的心态与资本,同时在人员素质上也渐入佳境,此外,利用收得保费加以好好运用,更是我们竞争的最大利基,在这个产业也唯有多方条件配合,才有机会成功。
  
  若说GEICO是一座价值不菲且众所仰望的商业城堡,那么其与同业间的成本与费用差异就是它的护城河,没有人比Bill,也就是GEICO的主席,更懂得如何去保护这座城堡,靠着持续降低成本开支,他不断地将这个护城河加大,使得这城堡更加稳固,过去两年间,GEICO创造了23.5%超低成本率,展望未来,这项比率仍将持续下降,若能够同时再兼顾产品品质与客户服务的话,这家公司的前途将无可限量,另外GEICO这一飞冲天的火箭,同时由负责投资部门的副主席Lou Simpson点燃第二节燃料仓,比起Lou Simpson于1979年接掌该公司投资部门后的绩效,身为母公司Berkshire投资主管的我,实在觉得有点汗颜,而也因为我们拥有这家公司大部分的股权,使我在向各位报告以下数字时,能够稍微心安理得一些,必须再次强调的是以上的数字不但是漂亮极了,更由于其稳定成长的态势,Lou能够不断地找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加以投资,所以风险相对很低,也很少会产生损失,总而言之GEICO是一家由好的经理人经营的好公司,我们很容幸能与他们一起共事。
  
 
【 · 发布:sosme  2007-01-17 02:27 】   
  1987年
  
  在保险业普遍存在的第三种情况(这在其它产业并不多见),使得我们能保持相当的弹性:
  第一、市场占有率并不绝对等于获利率,不像新闻业或是零售业,最后能够存活的不一定是最肥的那个人;
  第二、许多的保险类种,其中也包含我们所从事的主要险种,销售通路并非只有唯一管道,所以进入障碍低,今年业绩不多,不代表明年就一定会很少;
  第三、闲置的产能,在保险业来说主要是在于人力,这部份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在印刷或是钢铁业的话就不是如此,我们可以在保持慢速前进的同时,随时蓄势待发准备向前冲刺。
  
  我们完全以价格为导向(而非竞争)来决定我们的风险部位,因为如此对于股东投资者才有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很高兴,因为这对社会同样也有助益,这个原则代表我们随时准备就绪,只要市场价格合理,我们愿意随时进场承接任何产物意外险的保单,配合许多保险同业遵循的进出策略,当他们因为损失扩大、资本不足等原因退出市场时,我们随时可以接替,当然当一些同业进来杀价抢食市场时,虽然我们也愿意继续服务大众,但由于我们的报价高于市场价格,所以只好暂时退出观望,基本上我们扮演的是市场供需调节的角色。
  
  大家应该对保险公司的盈余数字时时抱持怀疑的态度,(当然也包含我们公司本身,事实证明确是如此) ,过去十年来的记录显示,有许多显赫一时的保险公司报告给股东亮丽的盈余数字最后证明只不过是一场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这种错误是无心的,我们诡谲多变的司法制度,使得就算是最有良知的保险公司都无法准确预测这类长期保险的最终成本。
     
 
【 · 发布:sosme  2007-01-17 02:37 】   
  1988年
  
  当其它同业因长期杀价抢单,一夕之间损失突然爆发,才发现损失提列准备远远不足,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一定会稳固好我们的专业人员与资本并尽量避免犯下重大的错误。
     
 
【 · 发布:sosme  2007-01-17 03:04 】   
  1989年
  
  在大部分的产业,产能是以具体的事物来呈现,不过在保险的世界里,产能所代表的却是指财务数字,亦即假设一家公司的净值有Y,那么他可以承接的保单大概就只能有X,就实务而言,做这样的限制其实效果相当有限,主管机关、保险掮客与客户对于其节制背后的保险公司的反应都很慢,而且就算真正的资本有被夸大的情况,他们也给予姑息,因此一家资本额不大的保险公司若他们愿意,照样可以接下一大堆保单,因此整个保险业的供给能量,主要还是视保险公司经理人本身的心态而定。
  
  在了解内情之后,大家不难预知这个产业未来的获利情况,获利要好只有当供给短缺时才有可能发生,而供给短缺只有当保险业者感到害怕时才有可能发生,而偏偏这种情况又很少见,且可以确定短期之内不会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