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春天,我首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了《张仲景药证》的选修课,同年秋天,受南京医科大学邀请,在该校开设三个大班的选修课。没有想到,这门中医味那么浓的课程,居然也引起西医大学生们的关注。 课程是从甘草开始的。上课铃声响过,我走上讲台,没有开场白,没有板书,而是拿出一包甘草饮片,每人一片,让大家咀嚼。阶梯教室一阵躁动,好奇、新鲜……。我问:“什么味道?”“甜!”“知道这是什么中药吗?”短暂的沉默……“西洋参!”“当归?”,几个勇敢的男生先发声。我不语。这时,是怯怯的女声:“甘草!”这是蜜饯的味道,女生们熟悉的感觉。我笑着,转身在黑板上写上今天讲课的主题——甘草。我接着说:“今天为何要你们品尝甘草呢?是想让大家明白两个道理:第一,中药未必都是苦的,也有甜的,甘草就是;第二,中药哪里来的?是尝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用自己的身体尝试出来的。今天,我要让你们也当一回神农。学中医,必须要多临床,多尝试,多实践”。下面,鸦雀无声,神情专注…… 甘草,是最古老的药物,也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单味甘草可以治疗咽喉疼痛,可以解毒,可以止咳,可以疗瘦,可以定悸,可以缓急……。配干姜,止呕止泻;再配附子,是四逆汤的构成,能够回阳救逆;配桂枝,可以定悸;配芍药,可以解痉止痛;配柴胡,可以推陈致新,解表和里;配石膏,可以清热止汗;配麻黄,可以发汗;加大枣、小麦,能安神定躁……甘草泻心汤,是黏膜的修复剂,是治疗口腔溃疡的专方,可以用于治疗白塞病。炙甘草汤,是止血方、急救方,是失血性心律不齐的专方,是理虚方强壮方。甘麦大枣汤,是镇静剂,但甘甜可口……以甘草为圆心,螺旋形地散开,就形成了经方的各个群体,知识面就此扩大,古典医学的世界就此打开…… 《张仲景药证》的每次讲座,就讲一味药物。那些千古相传的经方,牵连出许多风趣的名医故事和实用的临床经验,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睿智和聪慧,把年轻人们引进中医的天地。可能是选题好,也可能是我用心备课和演讲方式新颖,《张仲景药证》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听课的人数越来越多,教室常常挤满了人。有次,教室突然调换,我找到教室已经迟到了近半小时,当我走进教室时,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一个没走,都在翘首盼望这位讲张仲景药证的中医老师! 2003年下半年,选《张仲景药证》课程的南京医科大学同学竟然达到三个大班,500多人! 这门课程不需要考试,最后每位听课者只需要提供一篇听课的心得体会。绝大部分的心得体会写得很认真,手写,许多字迹娟秀,文笔秀美,看了让我好生欢喜。医科大学学生们的心得,大多讲他们对中医认识的转变。很多同学说,原先对中医有误解,而且是从中学里读鲁迅先生《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开始的,但是,听课以后,观念改变了不少。中医不容否定,经方可以传承,中西医两法应当互补。还有不少学生边学边用经方。有个女生在听我讲泻心汤后,马上给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父亲打电话:不要再服用保健品了,要服用大黄、黄连、黄芩!过些天,他父亲血压果然开始下降。父亲高兴帝说,女儿啊,你多少次电话,就这个电话有用!这个女生兴奋地说,当时的感觉太好了,这是第一次尝到了当医生的感觉!有的学生是带着听听看的心态走进教室的,课桌上还放着其他的书,但听着听着,就开始记起笔记来,从此一发不可收,等一个学期下来,竟然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还有的同学说,《张仲景药证》这门课,是我第一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上!学生们字里行间,透发出对经方的热爱和信任,透发出对我讲课的肯定和赞许。这几年我去一些综合性医院会诊时,居然还能遇到一些当年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们,他们还记着《张仲景药证》,记着我这个讲课的中医老师。 我这个选修课不印发讲义,学生均自愿笔记,所以,课后学生们希望我出版该讲义的呼声很强烈。2004年左右,我讲稿的部分内容,曾在《中国社区医生》杂志上以及我的个人网站“黄煌经方沙龙”上刊登过,以后不断收到基层读者和网友来信,给以好评并希望我继续发表。在决定将讲稿整理成书出版后,我的学生张薛光又在讲义的基础上补充了不少资料,使全书内容更为丰满。 2008年,《张仲景药证》的讲稿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改名《药证与经方》。全书讲了23味药物,所以,这绝对不是一本完整的药物学和临床用药的教科书,但在这本书中,我力图展示一个朴素的中医临床医学的一角。我在前言中这么写道:为什么要开《张仲景药证》这门课?我的目的有三。 第一,给学生们一个规范。学中医难,难就难在没有规范,尤其是用药规范。教科书尽管已经试图给同学们一种用药规范,但教科书更多的是偏重于解释,在应用上讲得比较粗略。而这门课偏重于应用,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而且,是讲张仲景那个用药的规范是什么。这个古代的用药规范,叫药证。药证是什么?这里要申明几点:①药证是中医安全有效地用药的指征和证据;②药证是几千年临床应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③药证并非疾病的全部,也不是疾病的内在变化,而是为临床使用药物提供的目标,而且是安全有效的目标,具有实用性;④药证不是病机,也不是药性,这是与现代中医学最大的区别所在。药证是一个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但多年来已被忽略。讲座通过对张仲景药证的特征分析及常用配方的介绍,展示了经方医学朴素而实用的面貌和基本框架。 第二,给学生们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整理总结临床经验的方法。中医经验的关键就是这个方药治疗何种人的何种疾病?也就是说,所谓的药证,就是药—人—病的关系特征。药,包含处方,是治疗疾病的主体。人,指患者的整体状态和个体特征。病,指古代医学及现代医学所认定的病种。 第三,给学生们一些经验。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说过:“古人立方之本,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由揣度。”经验的积累,对于中医来说是立命之本。讲座一般要介绍张仲景的经典药证,也要介绍古代名医们用药用方的经验,介绍现代临床应用经典药物和经方的经验和报道,还有介绍本人自己的体会和值得同学们参考的内容。这些间接性的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步入临床之前的必要阶梯。 2011年,《药证与经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翻译成了英文版,好厚,封面设计要比中文版稍微生动一些,是西方传统医学的药瓶图案。对于这家老牌国家级出版社的装帧设计,我一直不太满意,总是觉得古板陈旧。这并不是我苛刻,而是年轻人的眼光如此。我是大学教师,我是为年轻人写书的,不仅书的文字要让年轻人感到轻松好读,而且,我希望书的装帧设计也要有现代的美感,要让年轻人喜爱。我理解年轻人。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50.黄煌教授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