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养花

 变通致久 2015-02-22

14养花

14养花

教材分析: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刊载在19561212的《文艺报》上。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老舍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3个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并积累课后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内容,整体看待文本,更全面地了解老舍先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习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

课前准备:

问题提示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交流。

(一)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中养过花吗?都养过些什么花?介绍一下养花的感受。

(二)一起来看一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养花的。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一)学生展示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养花的。

在读文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老舍先生围绕“养花”, 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给每个自然段写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预设:

学生应该可以很顺利地找出来,但语言也许不是很准确。教师要随学生回答予以指导,并出示

围绕“养花”介绍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养花多得知识;养花有益身心健康;养花使人喜悦;养花使人伤心;养花的乐趣。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养花。

(一)学生默读课文,用心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并勾画: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你了解到了什么?

(二)反馈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交流。预设:

1.养花的目的: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2.养什么花:不养奇花异草。一是因为珍贵的花草不好养;北京的气候不适合养名贵花草。理解词语“奇花异草”及在本文中的所指。

3.养花多得知识:“我”摸着一些养花的门道,了解花草的不同特点。理解“置之不理”、“自生自灭”。

4.养花有益身心健康:劳逸结合,“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5.养花使人喜悦:花香得到夸奖,和朋友赏花,将花赠予朋友。理解“秉烛夜游”。

6.养花使人伤心:菊秧被砸死。

7.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养花的乐趣之所在。

(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怎样理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二)交流预设:学生根据上面一个环节的交流会很容易理解,但对于“有忧”、“有泪”为何也是养花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充满乐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无泪只有笑,生活平淡无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二、从作品中了解老舍。

(一)从《养花》中,你对老舍又有了什么了解?

(二)反馈交流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会:

1.老舍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老舍不但爱养花,还养了许多猫。从课前导语中也不难看出。

2.非常勤快,热爱劳动。从把花搬进搬出中来体会。

3.探求知识。从养花的过程中摸着一些门道,学得养花的知识。

4.积极奋斗的精神。养花也爱养那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5.宽厚待人。菊秧遭灾,不怪邻居,自己默默承受。

6.喜好交友。昙花开放的时候,邀朋友来看花;花分根,将花赠予朋友。

交流中要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来体会老舍的性格特点。如学生有其他认识,只要有所根据就要予以肯定。

(三)结合前面文章,整体认识老舍先生。

联系前面你对老舍先生的了解,说说老舍先生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人物的感悟自由交流。也许每个学生的侧重点不同,只要是正确的感悟就要加以肯定。

三、联系生活,体验快乐。

(一)老舍先生把养花中的“忧”与“泪”也当成一种乐趣。想想自己的生活,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交流。

(二)将你的发现和小伙伴分享,也可以倾听他们的生活乐趣。

 

 

 

    由学生感受到文中作者感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顺应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有初步印象,这也顺应了学生阅读心理。

 

 

 

将阅读要求提高,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这是对文章脉络的整体把握。

 

 

 

   

 

 

 

 

 

 

    阅读要求再次加深,引导学生在潜心阅读中来感悟文章。

 

本文每个自然段内容相对独立,按顺序交流会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由事到理,层层递进的顺序。

   

 

 

 

 

 

 

 

 

 

 

 

 

 

 

 

 

 

 

 

 

这句话是本文的总结,与前面是“总——分”的关系。在前面内容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不但使难度大大降低,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写作结构加深理解。

 

 

 

 

 

 

 

 

通过作品感受作者,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交流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但无论什么发现,都离不开一定的根据。训练学生说话有理有据,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本单元是“走近老舍”主题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是为实现“了解老舍,感悟人物”而存在的。因此整合性的看待每一篇文章,就使整个单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借文本引向学生生活,由此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语文生活化的体现,也实现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感受生活乐趣的目的。使语文课具有更大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