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用生命撰写的书

 灵藏阁 2015-02-24

                            

   2001年友人计君写了一本书《癌友自医创新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嘱我作序。他1990年突发膀胱癌,旋即辗转求医,多次手术,用尽各种医疗手段,身体所受摧残已达生命体所能忍受的极限。在与病魔抗争的漫长岁月中,他把主体的意志力发挥到了极致,经六次电切手术,切掉大小肿瘤八个。难得的是,在这苦难的历程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性的思考,在病痛和抗争中反思,竟悟出了生与死的玄机。他以调动自身潜能为抗癌的主要武器,找到了天人对话和化对抗为和谐的途径。犹忆1992年我去京郊看他,在他租赁的民居的院落里,独自一人俯身熬药。当时,他正试用卡介苗疗法,一周竟有六天处在高烧状态,以提高免疫能力的手段抑制癌细胞。他笑着说:“我这是边练兵边作战。”到2001年时,他已取得了抗癌的胜利,这本书就是他对这场生死搏战的总结。不久前,我与计君重聚,觥筹交错,24年过去,世故惊涛,而生命之花仍然在绚丽的开放,这真是生命的伟大胜利。想起计君的书和我的序,不免有了一种历史感。鲁迅说过,他的书是为了将来:“别人不注意将来,所以就没有把现在的东西好好保存起来,留给将来的人做粮食的心意”,我想这本用生命写作的书,是可以为生者,病者,乃至健者作精神食粮的罢?

 

                                《癌友自医创新路》序

                                                孙 慕 

    这是一本用生命撰写的书。

作者计育兴是癌症康复者。在与堪称生命第一杀手的恶性肿瘤长达十多年的顽强抗争中,他把自己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尽可能以客观的眼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观察、分析,甚至有意设计特殊的实验,寻找癌症发生发展的经验规律以及攻克治癌难关的有效方法,进而努力根据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做出科学的阐释。作者原来的专业是化学,后来专门研究科学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精神,并能坚定地遵守实证科学的规范。因此,本书首先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

巴仑(R.Baron)曾经深刻地指出:“在我们作为医生考虑病症的方式同我们作为病人体验病症的方式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也许这是作为实证科学的医学与其他实证科学的一个重大区别。问题在于,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并未建立起来。本书作者突破了单一角色的屏障,以患者和医生一身而二任的特殊身份,去充当临床实践和医疗理论研究的认知主体,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就此而论,本书提出的一些观点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应当引起医学专家的重视。

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人则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正因如此,医学注定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医学必须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精神因素在病理上和治疗上的重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古人说:医者,意也。这是古人对医学具有社会性质的天才直觉。图姆斯(S.K.Toombs)认为;“医生和病人是在不同的世界境遇中理解病症经验,每一方都相应地确定经验的主题。病症虽被假定为他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的‘实在’,但实际上它却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实在’。”本书特别强调了现代疾病谱系的社会学特点,指出认识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以及心理因素致病的重要性,这表明,作者对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和新医学模式的兴起是有深刻了解的。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cal medical model),就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的结合上综合考虑人的健康和疾病。本书在这方面显然是有超前性的,实属难能可贵。

有人说过,医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从来都是和哲学有着不解之缘。医学真正是辩证法的试金石。本书作者多年从事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研究工作,深有心得。他在患病和治疗与康复的漫长岁月里,一方面深刻地领悟了辩证法的真谛,另一方面又把辩证法当作认识的工具去分析医疗过程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他探讨了癌症发病和治疗、康复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诸如内与外、身与心、治与养、正与邪、退与进、和与战、整与分,等等;他还分析了癌症病程、治疗康复以及临床心理的动力学机理,并对这些过程的阶段推移做出了辩证的模式建构。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又是一本深刻的医学哲学著作,也是自然辩证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出色的案例分析(case studies)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是脆弱的,生老病死,自然之律,不可违抗。但是,人还是“思维着的精神”(恩格斯语),人能认识必然而获得自由,因此人又是强大的。本书作者作为有科学精神的和正确而坚定信仰的人,面对所谓“绝症”作出了唯一正确的选择,那就是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与之斗争。他以令人叹服的顽强毅力坚持了这一选择,战胜了癌症,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本身就是本书价值的证明。哲学家波普尔(K.Popper)说的好:“如果我们在宇宙中随意选择一个地方,那么在这个地方发现生命的概率将是零或接近于零。”作者珍惜生命,因为他懂得创造性的人生将使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美丽,也正因如此,他才把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转化为思想财富,并把它奉献给他所热爱的世界。这是一首多么辉煌的生命赞歌啊!作为作者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有幸能应作者的邀请为本书作序,可说是与有荣焉。衷心祝愿作者生命之树常青!


附记:此书2001年已写就,我的序是那时写的,但因种种原因,直到2007年才正式公开出版。

 

                                                2001615日于京

                                                201491日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