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罪与罚 》: 罪恶的边缘

 ZMXXX995 2015-02-24

【转载】《罪与罚 》: 罪恶的边缘  

 

2012年02月22日 - 薇安 - 静雅思听

 

 

罪恶的边缘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书籍简评

 

对小说的情感,有些不明所以然。只是发现小说很有趣的一点:同样的内容给不同人看,却能折射出各人心中不同的信念。总觉得,好小说的作者,其人就好像藏在自己的周边的某一个角落,如一个静默的神明,将我冷眼相待。他不发表任何多余的言论与感慨,只是叫人偶有感触。

我所以为的聪明作者,很少在小说里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或者无情或者冷血,但也因此公正。他会给我们自己审判的机会,不替我们做任何抉择。

总觉得,对于好小说的作者和举世的读者而言,真正的答案是流淌在时间里不断向前推进的。
即使所有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他想得到的答案。

以上这些都无大所谓。真正让人心悸的,是建立其上、又超乎其上的无限遐思。

寄有那样禀赋的人,往往能创作出更为惊人的作品引起世人瞩目。

我想这也是好的小说家欲创作小说的因由吧。他们欲做推演人类生存理论的实践者。他们是一群矛盾、执着,可爱、又可敬的哲人。不只是区区文人几个。

印象中,单纯的落寞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如果不是由衷想表达些处世玄机,任何酣畅淋漓谱就的成文,终会如浮云般寂静飘散。繁复的情感波折或给人一时感触,但如若始终没能脱离个人,此于大多人而言,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缕孤魂罢了。从其惊现到无人问津,只不过是短短一段时间的问题。

这让我觉得,经典的东西,更像是宗教里的一种形式。它象征着随从者的信仰。

如果这种信仰经年不朽,即说明它的存在,的确给人以心灵上的抚慰。

历经百年的书,除却繁复情节,更耐人寻味的是其背后繁荣抑或萧条的环境和这种特定环境下可推可导的相继因果。

如果把成长拟作一本日记簿,我们便是书写日记的人。日记簿里的每一页都可能附有与人生相关的心语。那是环境为我们精心设计的成长语录。

只是年龄和悟性实是互不相干的两条路。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人的视线抑或耳旁飘过,有不同的意义。

有人一辈子想不明白,有人却年纪轻轻即懂。

同样可叹息的,是这本身竟没什么可值得吹嘘抑或羡慕的。

同喜恶一样,各人忧愁各人痛苦后,还是只有各人心理最清楚。

谁能肯定:知道的越多就越好?谁又能肯定,钱挣得越多就越幸福?

由此看来,世间万物,所苦者,皆苦于不足。

最后,反是知足常乐总让我觉得,才是所谓幸福的源泉。

看了些书,想了些事,写了些东西,这才终于有些明白——不求甚解,的的确确是读书至诚的境界。

在书面前,我愿意做一个真诚的人。用自己微薄的语言,说经心的事,讲真心的意。

 

关于《罪与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于我心,此话反过来亦然。

我是极厌恶拉斯科利尼科夫的。

过后感想:一个过度聪明的人和一个过度愚蠢的人,其不幸很可能是一致的。

前者自负地以为自己拥有了一切,后者自卑地以为自己一无所有。他们共同支付的代价,是原本可享用的现实生活。

在《罪与罚》中,他们的代表分别是拉斯科利尼科夫和马尔梅拉多夫。

同是两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知识的力量并没有将他们区分开来。

在犯罪与酒精的麻痹里,两个拥有着不同心路的男人,各自堕入痛苦的深渊。

 

《罪与罚》主要讲述了拉斯科利尼科夫在犯罪后其内心备受煎熬的心理历程。精彩的内心独白紧张又夸张,将人物情感渲染到极致,给人以强烈的内心波折。

 

在《罪与罚》后,脑海中突然涌出这样一句话:权利的代价,是以牺牲个人自由为前提的。

印象中,自古以来,以个人奴役众生,自然要受众生的束缚。脱离众生,即昭示着权利的丧失。

在这一点上,拉斯科利尼科夫欲以杀人的途径验证其自身的与众不同,实则与私欲扯上了肮脏的关系。

一个以独权自许的人,其伊始是要先成为自私的奴隶的。而一个自私的人,则总是以自身利益衡量周边一切价值。

在这一点上,最初的拉斯科利尼科夫与象征金钱势力的卢任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所以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同时,拉斯科利尼科夫为保自身,亦杀死了老太婆那可怜又善良的妹妹。而这在他以个人权利惩罚罪恶的梦想里是不该成为现实的。

也是从这一刻起,他直接背弃了他最初预想的替天行道——这也证明了他并不是世间少数有权的独裁者。可他,却一定是一个实证的罪人。

 

这让我觉得,《罪与罚》中的典型社会,对拉斯科利尼科夫而言,不是导致知识分子萧条的社会,而是由无知欲望纵容出的地狱。

拉斯科利尼科夫本就是一个脆弱的人。在他一度执拗孤独的旅程里,他曾孤傲地以为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可真到孤独的时候他一个人却又无法消受。

他身心俱惫,却无人倾诉。

直到他锁定了马尔梅拉多夫的妓女女儿索尼亚——然而索尼亚是妓女,亦是圣女。

她的牺牲,完全是为了别人的生存。她以此为因由,认为自己无权选择死亡。

她近乎无知的。

现实中,你很难分得清:无知和有知,谁更有力量。

 

当人性锁定在拉斯科利尼科夫与索尼亚上时,恰形成两个对立面。前者将生存的意义寄托在自身,后者将生存意义托付与他人。前者因此不甘忍受肮脏的苦难而选择反抗挣扎,后者则以坦然接受的心态承受了一切苦难。

故事的终局是:圣女的光辉净化了罪恶的心灵。

 

接近尾声时,那种近乎神圣的光环笼罩在头顶,给人的感觉,的确明亮又美好,可却极具不真实的感觉。

很是不解: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以怎样的心路从一个人的幻想走向两个人的现实。

有人说:索尼亚这个形象是理想化了,也是苍白的。为别人献身,在当时的世界上,其实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性。

这样一种伟大的爱的力量的存在,实际是有些唐突、茫然的。

这叫拉斯科利尼科夫怀着怎样的深沉、怎样的感动,才能鼓起勇气走向光明与神圣,走向释然?

这让我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些暧昧的感觉。

 

结局太完美了。个人情感因其也不得自然。

只是这些与我无大干系。

如此这般,爱恨情仇一并喜怒哀乐,统于今宵悄然落幕。

就这样,又一出百年沧桑的戏剧告一段落了。

即使我未曾真正明白什么,也没什么。

 

最后,让一切以一句话来终结吧:

我想:我们距离罪恶的边缘,或只有一步之遥。

 

2012/2/22 薇安

 

 

《罪与罚》要说的或许很多。不过对于拉斯科利尼科夫,还是这句话最生动:

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人一样。 

2012/2/26 薇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