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阴盛格阳证 1、通脉四逆汤证

 学中医书馆 2015-03-01
(二)、阴盛格阳证:
1、通脉四逆汤证:
原文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提要:少阴病阴盛格阳的证治。
语译:少阴病,见下利清稀而完谷不化,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而嫩红的主症,并见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利停止而脉反摸不到的或然证,为少阴病里真寒而外假热,阴盛格阳的重证,以通脉四逆汤治疗。
分析:本证是在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等少阴阳衰阴盛证基础上兼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阴寒盛于内,虚阳被格于外所致,并兼阴寒盛于内,虚阳被格于上的戴阳表现。
里寒外热——即内真寒,外假热。
或然证:腹痛——脾肾阳虚,寒凝气滞;
干呕——寒饮上逆,干犯胃腑。
咽痛——寒邪闭塞少阴经脉。
利止脉不出——泻利过甚,阳气虚极,阴液内竭所致。
辩证要点: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折现代量(原方原量):炙甘草30g,干姜45g,制附子60g。
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2次分服。
注意:1、附子先煎、久煎。
        2、方后提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示处方选药,必须符合病机,兼证不同,就当随证化裁,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方解:四逆汤加重姜附——大辛大热,破阴回阳,而除格拒。
加减:1、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宣通阳气;
        2、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和络止痛;
        3、呕者,加生姜二两——和胃降逆;
        4、咽中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二两——开提肺气;
        5、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益气生津复脉。
利止加参脉不出,葱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呕加圣药用姜鲜。
通脉四逆—阳衰阴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阴盛格阳(重)—兼身反不恶寒,面色赤
四逆汤——阳衰阴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阴阳格拒(轻)—兼恶寒蜷卧,无面赤。
参考原文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提要:阴盛格阳下利的证治。
分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同前。
        外热(多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虚阳被格于外,故见假热。
        汗出——阴寒内盛,阳气外亡,虚阳外越(证急)。
病机:内真寒,外假热,阴盛格阳。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通脉四逆汤。
本条应与388条证鉴别——二者本质相同,程度轻重不同:
388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兼恶寒,无面赤—阳衰阴盛,虚阳外浮-轻
本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反不恶寒,面赤—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