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创建35首止吐方

 学中医书馆 2015-03-02

伤寒论》21首:

1、葛根加半夏汤-外邪内迫阳明而欧逆。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2、小青龙汤-表实兼水饮而干呕。外界表寒,内消水饮。

3、五苓散-太阳蓄水重证,水逆而吐。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4、生姜泻心汤-胃虚水饮食滞,干噫食臭。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5、甘草泻心汤-脾胃虚痞而干呕。补中和胃,降逆消痞。

6、黄连汤-上热下寒,欲吐。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7、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呃逆不除。和胃化痰,重镇降逆。

8、十枣汤-悬饮呕逆。峻逐水饮。

9、栀子生姜豉汤-热扰胸膈若吐。清热除烦,降逆止呕。

10、小柴胡汤-少阳胆热,心烦喜呕。和解少阳,和胃止呕。

11、柴胡桂枝各半汤-太少兼证,节痛微呕。和解少阳,发表止呕。

12、大柴胡汤-少阳兼里实,呕不止,心下急。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13、四逆辈-脾虚寒湿,服满而吐。温中散寒。

14、四逆汤-少阴阳衰,吐利厥逆。回阳救逆。

15、通脉四逆汤-少阴格阳,面赤干呕。回阳救逆,宣通内外。

16、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戴阳,干呕且烦。回阳救逆,宣通苦降。

17、真武汤-阳虚水泛,上逆于胃。温阳行水,和胃降逆。

18、猪苓汤-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上逆犯胃。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19、乌梅丸-蛔厥,得食而呕。寒温兼施,安蛔止呕。

2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相格,食入即吐。心开苦降,寒温并用。

21、吴茱萸汤-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温肝散寒,降逆止呕。

《金匮》14首:

1、小半夏汤-胃停水饮,上逆作呕,呕而不渴。蠲饮止呕,治呕祖方。

2、大半夏汤-虚寒胃反,心下痞硬。补虚和胃,润燥降逆。

3、茱萸汤

4、四逆汤

5,小柴胡汤

6、大黄甘草汤-胃肠实热,失于和降。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邪热内陷,上逆于胃,下迫于肠。清热和中,降逆止利。

8、半夏泻心汤-寒热结胃,中焦气痞。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9、半夏干姜散-脾阳不足,寒邪犯胃。温阳健脾,降逆止呕。

10、茯苓泽泻汤-中阳不足,停饮胃反。温胃化饮,和胃降逆。

11、桔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逆上冲。清热补虚,和胃降逆。

12、桔皮汤-胃寒气闭,失于和降。通阳除厥,和胃降逆。

13、生姜半夏散-寒饮博结,气机受阻。辛散寒饮,疏展阳气。

14、猪苓散-饮停隔上,呕吐思水。健脾利水。

仲景所列35首,重复者3首,(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四逆汤)实有32首止吐方。呕吐、干哕,以致恶心,嗳气等消化证,总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大法,投“小半夏汤”为祖方,以半夏、生姜为主药。其中加减变化如下:如果是胃中寒饮更甚,上下两焦气机被阻,胸阳不得舒展而胸中烦闷,宜减半夏1/5用量,生姜用量倍增,便成“生姜半夏汤”;虚寒胃反,上逆便燥则以人参补虚,白蜜润燥,便成“大半夏汤”;虚寒挟肝气上逆,吐涎头痛加吴茱萸,便成“吴茱萸汤”;邪热上逆于胃,下迫于肠,干呕而利,加黄芩,便成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寒热相格,食入即吐,加黄芩,去桂枝、半夏,便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饮停隔上,呕吐思水,投猪苓散;中阳不运,饮停而频吐,加桂枝、生姜,成为“茯苓泽泻汤”;阴虚水热互结,去白术,伍阿胶,成为“猪苓汤”。

经方组成,首先是严格的“对证”,要有鲜明的辩证针对性。其次是“少而重”,药味不多,药量很大,所谓的“方减药精”。经方派的特色应当为后人所效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气候的改变,饮食习惯的不同,经方不能一层不变,应当创新,方能奏效。至少有3处要变革:一是经方善用姜枣草,枣草均较甘腻,现代“活体”居多,用之反而有害,应应当弃之。止吐者必用生姜,古人以片计量,不确切,应用5-10g为准;二是回收经方的组方特点,保留主辅药并换算成现代的计量投之;三是在符合辩证的前提下,配用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一则可以增效,二则可以“知其然”。总之,经方不可丢,经方必须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