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门别类读《论语》

 许愿真 2015-03-04

  梁启超主张读《论语》,须把它分成几类。这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但是所分之类,不一定要和粱氏相同(粱氏之说,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我以为《论语》的内容,可以分括为主大类,(一)孔子的人格,《二)孔子的学说,(三)孔子的弟子。第二类,又可分作四项,一是孔子的事实,《论语》此项记载反少,而且有几章是靠不住的,二是孔子的日常生活,此种材料,以《乡党篇》为最多,三是孔子的精神态度,《论语》中虽也不多,却描写得恰到好处,四是弟子和时人赞美或讽刺孔子的话,此为弟子时人对孔子所得的印象,可藉以见孔子之为人者;《史记·孔子世家》虽有不可信处,也可以供参考。梁氏曾说《论语》为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孔子有若干价值,则《论语》亦连带有若干价值。我们要重新信定孔子与《论语》的价值,不得不首先注意于《论语》中此类的记载。第三类也可以分做二项:一是孔门弟子的言论,此以见于《子张篇》中者为最多,但散见他篇者亦复不少,一是孔子对于弟子们的批评,“知弟莫若师”,何况孔子对于他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传》虽也可供参考,但所记事实,仍得加以辨别;第二类却是《论语》的中心,读者尤当加以注意,所以特把重要的几点提出来,说明其概要。

  第一是关于教学的。——孔子以前,学在王官,故非“宦学”无从“事师”,非“入官”无从“学古”。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及门者又有三千之众,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学者。那末,他的教育学说和方法,是必须加以探究的了。孔子的教学材料,是《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论语》子贡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谓“文章”,就是《诗》《书》《礼》《乐》),他的教育目的,是文行忠信(《论语》曰“予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牽,是知识的传授,“行”是行为的训练,“忠信”是品性的陶冶)。他的教育步骤,是下学而上达(“多学而识”,是下学功夫,“一以贯之”,是上达功夫),他的教育范围极广,故曰“有教无类”(《论语》,子日;“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故贫如颜渊,原思,富如子贡,愚如高柴,鲁如曾参,辟如颛孙师,喭如仲由,都可及门受业。东郭子惠且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之叹),他的教育方法,则重在“启发”(《论语》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重在“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对于弟子问仁、问孝、问政,间土……,答语都不同。《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章,尤其显著。可见孔子施教,因弟子个性不同而异);尤其使弟子们感动的,是他的教学精神“学不厌而教不倦”(《论语》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中心悦怿,即是学不厌,人不知而不愠,即是教不倦。故纂《论语》者,列之首章),尤其使后人神往的,是他和弟子们的师生之情,简直和父子一般,而精神感应之最上乘,则有所谓“不言之教”,这是更不容易施行的了。如孔子者,方配称为“人师”啊!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谓“学”,不仅指知识的获得,而尤重在行为品性的修养。在《论语》中,例证极多。这和现代仅视学校为知识贩卖所、教师为知识贩卖者的商业式的教育,相去正不可以道里计了!

  第二是关于道德的。——孔子论道德以“仁”为中心,仁,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论语》中论仁的凡六十一章。我们要明白“仁”的含义,必须把这数十,章《论语》作比较综合的研究,方可找出它们的要领来。阮元曾有一篇《论语论仁论》,便是做这种工夫的。“仁”字从二从人会意,因为二人以上相交接,方能看出这人是否能仁。以现代语释之,则从“知”的方面说,仁以“同类意识”为基础,从“情”的方面说,仁以“同类情感”为基础:而同类情感,又须从同类意识发生。因为知道对方也是“人”方能推已以及人,而引起“我”的侧隐,之心。那些毫无同情的冷酷者,推其所以如此之故,便是由于同类意识麻木,同类情感消失之故。医生名身体四肢不知痛痒的病曰“麻木不仁”,正因同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感觉完全消失。同为人类,而对于他人的同类意识麻木了,同类情感消失了,便不得谓之仁了。子贡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也就是说,孔子之道,仁而已矣。至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夫和、妻顺,君义,臣忠、朋友有信,那是做人之道.不过因各人的地位不同,各人和对方的关系不同,而异其德目之名。所以“仁”是各种道德的中心。《论语》中论其他德目的话也不少,都可以“仁”为核心,把它们贯串起来的。

  第三是关于修养或做人的方式的。——《论语》以“君子”域“成人”为理想的人格。一切修养,都是要把自己造成“君子”或“成人”。这部书里论君子的话最多,且大部和“小人”对举,我们如能把它们辑录在一处,便可归纳出如何便成君子,如何便成小人的原则来。论成人的,只有二章,更是显而易见。其他如圣人、善誊人,有恒者……,也都是修养上成德的各阶段。把孔子的理想人格揣摩明白了,修养的目标便确定了。至于做人之道,最重要的,似乎在于“敏言慎行”和“求己”二端。最坏的是“骄”和“惰”,骄者自满,惰者自弃,自满自弃,便不能更求进步了。余如交友,改过……,学思并重……,也都是做人和自修的要项。总之,《论语》中此类言论,几乎字字句句是精金美玉,虽在现代,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哑子吃苦瓜,与人说不得。要知此瓜苦,仍须自家吃”。此类关于修养和做人的话,不仅是书本的知识,还须亲身体验躬行,方能有得。这就要靠读者自己去下工夫了。

  第四是关于政治的。——孔子的时代和现代相去太远了,所以他认为可以救世的,未必是适于现代的。可是他的“德治主义”,重在执政者先正己而后正人,我总认为这是颠扑不破的。反过来说,以贪污的执政提倡廉洁,以残暴的执政提倡仁爱,推而至于假借种种好听的口号标语,以售其欺骗民众之计,以逞其出卖民族之心,决不配称为政治家,决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1现代人常把政治和道德打成两橛,以为政治家不可无才,不妨无德,我以为这是谬误的理论。孔子的政治主张,还有所谓“正名”,也做骨干的。有些人以为五伦中有“君臣”一伦,现代已实行民主的共和政治,还有什么“君臣”?其实,君臣只是主从的关系。大至全国领袖和人民,党魁和党员,小至一个机关的主管和他的属员,都可以说是广义的君臣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其余四伦都是不能包括的。而且孔子对哀公,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各有其当遵守的道德。现在一般腐化的官吏,上骄下谄,能以礼使下,以忠奉公吗?总之,五伦中每一伦的双方,各有它们相对的应守之道德,并不能以片面的道德贵人而自恕。、至于由五伦蜕化为“三纲”,那是汉儒的伦理观,由君臣一伦引出的“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的理论,由夫妇一伦引出的女子片面的贞操,那更是唐宋对的伦理观,《论语》中并没有这类言论。

  第六是关于哲理的。——《论语》中此类记载不多,因为孤子是重实践而不重玄谈的。但如论“性”,孔子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他所谓上,下,中人,是指天资的智愚而言,故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知者是上智,困而不学者是下愚。但所谓上智者,不过是极言其聪颖过人,事实上是决没有生知的人。所以他自己亦只承认是“好古敏求”,不承认是“生而知之者”。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就是对于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也只是屡赞其好学,而不曾许他为生知。可见“生知”仅是理想上的上智,而紧要处仍在好学。所以他的论性虽与韩愈的性三品说相似,而又有别。他论行仁,有“安仁”的“仁者”,有“利仁”的“知者”,似和《中庸》所谓“安而行之”、“利而行之”正同。《中庸》所谓“勉强而行之”者,又似和《论语》之“用力于仁者”相当。其实,《论语》只有“好仁者”是安仁,“恶不仁者”是利仁,一是无所为而为之,一是有所为而为之,为之,即是用力于仁了。所以孔子的哲理谈,虽仅寥寥数语,其见解却是高出后儒高谈心性者之上。——以上六项,是孔子学说的纲领,可以从《论语》各篇中搜辑疑问而加以研究的。

  摘录自《经学篡要 经学提要》蒋伯潜 朱剑芒著 P124-1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