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虑得居集藏:王蘧常论书手稿

 一日三参馆 2015-03-05

王蘧常,学者,书家,通儒。王蘧常早年曾受学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后又执教于此,任教务长,常侍恩师唐文治左右。建国后任教于复旦中文系与哲学系。一生勤于著述,有《沈寐叟年谱》、《严几道年谱》、《商史·汤本记》、《礼经大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梁启超诗文选注》、《顾亭林诗集汇注》、《荀子新传》、《书法答问》、《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等行世。


   王蘧常先后师从于唐文治、沈曾植,国学根基深厚,文史哲艺俱通。王蘧常从教数十年,其为人师表之风范受唐蔚芝熏陶,而其诗学与法书则受沈寐叟影响。王蘧常少即有诗名,其字瑷仲,与钱仲联有“江南二仲”之称,两人曾合刊《江南二仲诗集》,王蘧常另有《明两庐诗草》、《抗兵集》、《国耻诗话》等诗集与诗论刊世。沪上诗坛耆宿陈声聪《荷堂诗话》录其诗甚多,称其诗“精警有法度”。陈衍老夫子《石遗室诗话》亦对其诗作赞许有加。


王蘧常晚年尤以书法名声见称,早年沈寐叟见其习北碑,很是赞许,又见其学《十七帖》,以为王右军笔法是“远承章草”,但章草传本,如今只有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师颂》以及萧子云的《月仪帖》数种了。所以沈寐叟对王蘧常说:“汝能融冶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彝,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王蘧常对师言矢志不忘,勤力研习,终有大器,尤以章草蜚声书坛,以写碑笔意作草法,弃前人秀丽妍媚一路,独辟蹊径,用笔方正生辣,结体平实稳健奇崛,线条如虬龙蟠曲,枯藤老树,气韵高古。郑逸梅称其为当代“章草第一手”,日本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然王蘧常的章草非常人识得,而他写信与开信封,均以章草书之,故其信函常因邮局投递员不识其字,无法投递而退回,亦佳话也。


笔者与王蘧老无缘晤得,但有过一段珍贵的文字交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报社任副刊编辑,当时在报端辟一专栏,名为“名家论学”,邀请一些社科与文学界的名人,谈治学或创作的经验,主要是方法论,以期有益于年轻读者。当时约请的学者老中青都有,如王蘧常、钱仲联、刘梦溪、王稼句等。有的是登门约稿,有的则写信联系,有的联系不上便转托熟人代为约稿。王蘧老的文章便是通过一位报社同事的亲戚代为约稿的,那位亲戚是王蘧老邻居,关系很好。不久笔者便收到了王蘧老写来的文稿和一张本人照片,文章很短,就两页纸,文义书法俱佳。全文如下(原稿见下图):


本报编者问我练习书法的经过,作为青少年的参考。兹简述予下:


我七八岁时,父亲给我清人爱新觉罗永瑆写的诒晋斋帖,教我临摹,并说最要注意的是横平竖直,这是我最早听到的写字格言。记得九岁时,我问父亲,永瑆是学谁的?父亲说:是学欧阳询等。我说:那么,为什么不学欧阳询呢?父亲大笑说:很好!很好!这是取法乎上啊。于是就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从此就逐渐上学王右军羲之的小楷、行书、草书,皇象的章草,汉代的隶书,秦代的小篆,以及周代的大篆,都是取法乎上的思想所引导的。


当我学王右军书时,我老师沈寐叟说:右军的绝诣,是坚紧清迥四个字。这是我第二次听到写字的格言。绝诣是最高造就的意思,现在俗称绝招。坚是说坚强,当他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写字,右军竟拔不下他的笔,这说明用笔的坚强了。紧字是说结构的不松散。清是说清澈,迥是说高远。我写字时,总牢牢记住坚紧两个字,但清迥两个字,至今还不能达到啊。


至于学字之要,曾作过书法答问一书,回答学生,现在已遗失,大概有六条:

一,在专一。

二,在敏速。

三,在诚正。即心正则笔正的意思。

四,在虚心。凡是能写几笔字,就自以为书家了,这是最可耻,故步自封,还能有进步吗?切戒!切戒!

五,在博取。多学碑帖。

六,穷源委。如写楷草,必须知道是从篆隶而来。

怕写得太多,不能扼要,就此结束了。


王蘧老的言语,看似大白话,却是言近旨远。一些书家看了可能觉得没啥新意,其实做人写字的道理都在里面了,能做到上面那六条,就是真正的艺德双馨。诚正虚心,博取穷源,能做到这些的人不多,当一个好的书家,并非易事。


王蘧老这篇文章,既非写在宣纸上,亦非写在信笺上。据邻居说,这文章是王蘧老写在他孙子作业薄上的,当时正好手头没其它纸。这两页纸我保存了约二十年后,便已发黄发脆。于是我想装裱一下,问了几个裱画师,都摇头,说这种有光纸不吃墨,裱的话字可能会化了。后来找到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裱画师,他说须用特殊的方法来裱,麻烦些,但没问题。裱好后就成了现在这样子,很满意。


 

报纸刊出王蘧老文章后,我寄了几份报纸给他。没多久,便意外收到了他托隔壁邻居寄来的一幅书法,说是文章版面安排、图文搭配都很好,故赠书一幅谢谢编辑。真是令我大喜过望。书法是一幅横披,四个蟠虬般的章草大字:太湖胜处。


 

三十年前,那时太湖离市区有二十多公里远,虽然是佳绝处,但从小到大,也没去过多少次。三十年后,无锡城市往南发展,近十年又建成了太湖新城,我现在的住处离太湖边只有约2000米,天气好的话,三天两头去湖畔散步,但观风景,不作沉思,如此这般,才真正领略到了王蘧老三十年前赠我的“太湖胜处”四个字的妙境。莫非冥冥之中,王蘧老早就为我的生活作了指点。


惟有感恩! 感恩! 感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