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记的回答(141票)】: 如何形成: 性别标签化(女人穿裙子)—— 领域内联结(穿裙子的也穿高跟)——领域间联结(穿裙子的比较温柔)——完整的性别刻板印象 对儿童发展的利弊: 在“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认同是两个有联系但不同的概念”这个前提下,我觉得性别刻板印象只有弊没有利。最明显的弊端是:刻板印象威胁,及性别歧视的维系 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内在心理模型 (Martin, Wood, & Little, 1990) ![]()
这个模型基于对性别刻板印象划分成如下3个成分: ![]()
简单来说,儿童首先通过自己的观察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信息联系起来,建立了最初级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标签化”。然后随着自身生理、心理(例如认知能力)的发展,加上不断增加的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人互动的社会经验,儿童在性别标签化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更多的推断,依1——2——3次序形成联结,发展出完整的性别刻板印象 可以看出,表格中的2比3要在认知上要简单。以“穿裙子——穿高跟”和“穿裙子——关心人的”为例,前者只要“看到”很多人同时穿裙子和穿高跟就可以了(同属视觉认知),后者还需要在“看到”穿裙子的同时和对方有互动(才能得出“关心人”这个认知)之后再将两者联系起来(视觉认知与情感认知)。另外,儿童对自己所属的生理性别对应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相对形成得更快 性别刻板印象的形式——父母与社会文化的影响 (Halim & Ruble, 2010) 父母和社会文化其实扮演的是上面模型中提供“社会经验”的角色 父母(通常来说)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首要途径,其言语(直接地)和行为(间接地)都对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又因为大多数父母都具备性别刻板印象,所以父母对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功不可没 主流的大众媒体同样参与了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电视、书籍(童话故事、课本)展示的大多是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形象 性别刻板印象对发展的影响 1. 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威胁 (Stereotype threat),是指当个体或群体感知到情境中有关所属群体消极刻板印象存在时 , 由于担心和焦虑反而会验证自己或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这一过程。简而言之,如果女生持有“女生理科比男生差”的性别刻板印象,很有可能因为这个信念而表现为理科成绩比男生差,即使本来她的认知能力比男生要好 2. 性别歧视 不想多说。随便举例子,对女性的其中一种性别刻板印象是“不够果断、领导力不足”,女性领导比例大大低于男性;又或者女人“要么瘦要么死”,导致很多女人不理性地减肥 参考资料 Halim, M. L., & Ruble, D. (2010). Gender identity and stereotyping in early and middle childhood. In Handbook of gender research in psychology (pp. 495-525). Springer New York. Martin, C. L., Wood, C. H., & Little, J. K. (1990).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stereotype components. Child development, 61(6), 1891-1904. 附录:相关概念
(P.S. 鉴于题主是心理学专业的,有兴趣可以将下面这几篇我没在答案提及的文献也看一看) Ambady, N., Shih, M., Kim, A., & Pittinsky, T. L. (2001).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n children: Effects of identity activation o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5), 385-390. Schmader, T., Johns, M., & Forbes, C. (2008). An 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of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5(2), 336. Tobin, D. D., Menon, M., Menon, M., Spatta, B. C., Hodges, E. V., & Perry, D. G. (2010). The intrapsychics of gender: a model of self-socializ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7(2), 601. 【叶壮的回答(36票)】: 已经有几位同学从理论上有了很好的解读,我既然受邀 @刘柯 作答,就来补充补充几个大家没提到的吧!
童年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是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把千百万种的刺激整合到经验模型中,这些模型被用于生活中的预测、解释和导航过程。——John·Bowlby
【快乐的羊咩的回答(12票)】: 谢谢知友 @慕容铁栓 提醒。刻板印象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一方面我最初写答案并未考虑。仅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说,个人意见还是弊大于利。特此更新见最末: 有过一年小学老师经历。尝试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工作中的观察来回答: 这样的刻板印象,是习得的。或者说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传承。 刻板印象 首先是社会对于某一群体的概括性看法和评价,由此可见被冠以某种刻板印象的群体具有被动接受外界描述的特点。 其次,刻板印象反过来又成为社会认识、评判这一群体的标准,对这一群体做出价值判断,并采取相应行为反应。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两个特点更是明显。刻板印象在 外界发送标准要求——儿童反馈、改变——固化刻板印象 中形成 原因: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
上述引用来自维基百科。 简略解读要点为: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外界知识输入的影响。 自身的认知和知识结构会因为要适应外界要求和获得心理平衡而被同化(程度不一) 儿童对于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从最基础的感知运动开始的。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身行为对外界有影响”,从而“会重复那些带来有趣的或令人愉快的结果的行为”。0到4岁这个阶段,他们“通过模仿和游戏来进行学习”。 而父母和老师两个最初始最重要的教育者,会对儿童构建刻板印象 1. 因为自身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 2. 为了方便日常的管理教育——比如告诉淘气的男生你应该勇敢担当,告诉同样淘气的女生你应该斯文含蓄,甚至在惩罚的时候告诉孩子“你是个男生/女生就不该如何如何”来说服教育。将原本个性迥异的个体简单归为两类群体,以单一但是好执行的规范引导儿童学习模仿,达到自律。 由上述刻板印象的形成机理来看,就可以推断它们对孩子的影响是: 弊端: 1.限制个性发展。对于一些行为模式与刻板印象的“传统”不符的孩子会矫枉过正。所以常有现象,小学时期性格很野的女生慢慢也文静了。 2. 产生认知失调。如果儿童感觉自己的个性与社会期望不符又不想主动顺应时。行为与心理会有强烈矛盾。 3. 限制未来职业发展。可能因为“女生擅长文男生擅长理”的灌输,儿童在成长中舍弃了一些方面的发展。再进一步,走上工作岗位时选择那些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潜力和才华非常有可能因此被埋没,一念误终生。 益处: 1.首要的益处,个人认为应该是有利于儿童成长后期确立自我同一性。对于遵守了刻板印象塑造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内心与行为趋于统一,内心冲突小。在拥有相同价值判断的群体中成长,会感觉一致、安全、有序。 2. 如果这些刻板印象在社会上是被广泛接受的。那么遵守了刻板印象的儿童在今后的成长中会受到外界的喜爱和关照。因为这些孩子会较少带来“麻烦”。也更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 最后一点是对于与刻板印象期望相背的那部分儿童。他们的“叛逆”也许只是出自本能,但一定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和阻碍。这部分孩子因为冲突剧烈的缘故,会更早跳出来,思考“真正的我是谁?我是否能做真正的我?”,而不是一直活在楚门的世界中。如果他们幸运地度过了痛苦的思考和尝试,也许也能获得自我认同感 【西仔的回答(4票)】: 刻板印象是习得的,且幼儿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与父母教养有很大的关系。 性别角色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应了文化或亚文化对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基本上每一位父母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性别角色标准。在孩子出生后,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渠道把自己的标准传递给子女。他们鼓励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他们认为不当的行为。他们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观念刻板且严厉。而他们几乎是在明确自己的性别的同时即开始习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 男孩女孩选择玩具的不同也是性别偏爱的最早表现。性别偏爱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环境中存在关于某一性别的价值线索。例如在重男轻女的氛围下长大的女孩子婚后,或多或少,都更喜欢生儿子。 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在社会化儿童的过程中,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一致的行为得到不断的强化被保留下来了,不相符的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或者被惩罚于是可能就消退了;通过观察同性榜样的行为特点也可以学习到。 —————— 参考:《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林崇德 【贾小宇的回答(7票)】: 我觉得这种印象对小孩子会造成伤害,记得我十岁之前只要有人说“你这个姑娘家”什么的我就会觉得很难受,其实在小孩子的心里面他们大多是没有性别的,也就是女生也可以喜欢枪,想要保护他人,喜欢阳刚一点的动画片,男孩子也可以喜欢洋娃娃,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人”的状态,但是被划分了性别之后,会让小孩子心里有抵触,其实我觉得许多小孩都会从内心抵触这一点的,小孩子的认知其实很灵敏的。 【西仔的回答(1票)】: 我认为刻板印象对小孩对于自身的发展塑型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这些观念会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准则。“女孩子有女孩样,男孩子有男孩样”,不仅有助于小孩了解性别差异,也有助于家长的管理。如果性别意识混乱没有建立起来,可能出现女汉子,娘娘腔这样的现象。至于不好的地方,刻板印象可能把对男女性别一些偏激、传统的观念注入到对人的认识当中,比如认为女性就应该相夫教子,男性是一家之主等。不过上升到这个层次都是长大以后的事情了 【SuDP的回答(2票)】: 就像“女人天生不是女人,而是被造成女人的”。社会环境,性别差异造成的身体机能上的不同,影响性格和认知的形成。 【AllisonLi的回答(7票)】: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告诉孩子: 你要有个女孩儿样! 你要有个男孩儿样! 【何禹锋的回答(0票)】: 小时候不懂事,有可能受父母的影响 【SakiMarquis的回答(1票)】: 定义: 1,性别刻板印象同认知有关; 2,它是由一组看法构成; 3,它的内容是大多数人分别怎么看男性和女性; 4,它被某个团体的所有成员共有。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性别刻板印象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使个体通过学习,对自己的性别所应有的角色形成条件反射,同化着社会所赞许的不同性别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按照不同的性别角色模式成长。它代表着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范,它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社会压力来源之一。 成因: 有关于发展方面的东西都是一个套路,很无聊的。就是经常说的Nature和Nurture两种学派辩来辩去,然后Construction学派又说通过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建构起来的。反正就是两种途径,内在的(遗传)和外在的(环境),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 影响: 这样的话对男女的职业选择啊,行为啊,动机啊,情绪啊,以及和学习有关的东西都会有影响。 而且会对人的归因有影响。归因理论_百度百科 。因此男性成功就容易被归因成我能力强,失败被归因为一些外部原因;女性则相反。 比如:男的被文化要求有很多物质资源,所以压力大,健康情况就不好了。同时,我们学习和记忆都有通过自我图式,所有说学习和记忆到的东西也有区别。 至于有何利弊,我不喜欢这种说法,这种问法没什么意义。 【于小鱼的回答(0票)】: 其实我觉得孩子都会在小的时候不经意地收到父母的影响,所谓的先天性的吧~ 【王二五的回答(0票)】: 应该是环境造成的,加上父母没有加以劝导帮助。导致孩子变得内向然后慢慢心里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久而久之变得很固执和很脆弱。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