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词典: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

 tuzididie 2015-08-27
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了。5~6岁时,他们喜欢玩似乎属于他们自己性别的游戏,并且喜欢和同性伙伴一起玩耍。发展心理学家把这种分化称作“性别定向过程”。这个过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发展心理学中已经有所反映。以往关于性别定向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是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的第四个性别定向理论。
一、性别定向的三大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第一个研究儿童是怎样向男性化或女性化发展的是S·弗洛伊德。因此,过去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大多从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来讨论性别定向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性别定向的主要机制是儿童与同一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儿童发现自己生理形态上性别差异的结果,发现性别差异过程中“阴茎羡慕”和“阉割焦虑”的结果,也是成功地解决恋母情绪的结果。然而,在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看来,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心理学领域之外仍有很大市场,但在心理学领域内,已经不再那么流行了。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理论难以用实验方法进行检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单凭经验是不能简单地作出评价的。一个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是,性别定向的决定因素,究竟应该是儿童自己发现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还是儿童与同性父、母的认同呢?
2、社会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反,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因适合性别或不适合性别的行为而得到的奖励或惩罚,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供学习条件。所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定向是起源于社会中的“性别——分化”实践。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我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用于心理性别的发展。这一理论认为性别问题不需要受到任何特殊对待,也就是说,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心理机制(或过程)来解释儿童是怎样被性别定向的。
心理学家S·L·贝姆认为,尽管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儿童是怎样获得一系列适合于他们性别的行为的,但它把儿童当作相对被动的环境影响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地去理解外部世界。这一观点是与实际情况相悖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儿童常常会编造并实施他们自己的性别规则;另外,随着年龄的变化,儿童对性别规则有着不同的解释。有的研究表明,33%的5岁儿童、10%的6岁儿童、11%的7岁儿童、44%的8岁儿童和80%的9岁儿童认为选择职业时不应该存在性别限制。这一发展模式并不限于儿童对性别规则的解释。例如,儿童一开始是通过强化和模仿学习某种语法形式的,然而等他们稍大一点时,他们就开始根据他们听到的语言,构造他们自忆的语法规则。所以,只有最年幼和最年长的儿童说“run”(英语中run的过去式,意指奔、跑),而处于这两个年龄之间的儿童,则往往用“runed”。这意味着儿童在以上两个领域中均非被动,恰恰相反,他们是主动地在编造规则,从而去组织并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
3、认知发展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不同,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单位。由此,这一理论所提出的基本假设是:性别定向是必然地、自然地服从于基本认知发展规律的。当儿童主动地去理解外部世界时,他们必然会把自己归属于某一类人,并意识到周围有许多这类人和另一类人。假设自我有着认知——动机的特性,儿童就会移向自己的同类人,也就是说,儿童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以及怎样的行为才适合于自己的性别。所以,从本质上看,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由于儿童需要保持认知一致性,把自己归为男性或女性,这就促使他们根据性别去评价与自我相一致的行为。然后,这个以性别为基础的评价系统将促使儿童参加与其性别一致的活动,建立与其性别一致的态度体系,并且喜欢与其性别一致的儿童为伙伴。贝姆说:基本的自我分类决定基本的价值观念。一旦一个男孩把自己当作一个男性,他就会给予那些与他性别观念一致的对象和活动以肯定的评价。
自从1966年性别定向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文献中出现以来,影响非常大。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似首都非常愿意接受这个理论。他们认为:对于年幼儿童,即使没有要求他们的行为符合其性别的外来压力,他们也能自然地形成以性别为基础的自我概念和以性别为基础的价值体系。
然而,尽管这一理论有众多的追随者,但它还是未能说明为什么性别分类会先于其他潜在的自我分类,如种族、信仰等。而且,这一理论本身并没有表明在分类方面会有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大多数认知发展理论家也没有清楚的考虑这一问题,没有提出是否尚有其他分类也能适合于这一性别理论的可能性。如果说有人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话,他们也似乎只是强调儿童可以显然地知觉到性别差异,尤其是生理上的差异,诸如身材大小、力量大小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对儿童来说,性别差异自然比其他差异更为明显,从而导致儿童的性别认知先天其他的自我分类。但是,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假设并不适合于各个社会。在有些社会,也许没有构成人与人之间如同性别那么明显的区别,但在其他社会中,这类区别却是确实存在的。例如,在高低阶层之间、在有信仰与无信仰之间、在受冲动控制的人与有道德人之间、在易动感情的人与麻木无情的人之间、在开放型与拘束型之间等,都存在着并不亚于性别差异的明显区别。因而,这个有关儿童认知过程理论的普遍性和必须性问题引起了争议。
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性别定向假说,而只是要说明所有的儿童都是有准备地以性别为基础去知觉社会的。进化可能使性别在生物基础上先于其他分类,然而,重要的是性别是否有认知基础以及为什么性别的认知基础并没有包括在认知——发展理论范围之内。为了理解儿童为什么先有性别定向而不是种族定向或阶级定向,我们还需要说明儿童为什么以及怎样运用性别作为一种认知组织原则的。
二、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试理论兼有认知发展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定向论述的特征。具体地说,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定向起源于性别图式过程,起源于儿童根据社会对男、女性的定义进行编码和组织信息,包括有关自我信息的准备状态。因此,与认知发展理论相似的是,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本身认知的加工处理是性别定向中介;与社会学习理论相似的是,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舞蹈工处理本身来源于社会团体中不同性别的不同分工,这种性别定向是一个习得性的现象,因此,它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不可校正的。
1、性别图式的加工。性别图式理论观察为什么成长中的儿童必然会获得社会对于男、女性的定义。在大多数社会里,这些定义包含着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它不仅包括与性别有直接联系的特征,例如生理特征、生殖功能的不同、分工的不同以及个性特征;它还包括与性别间接联系的特征,例如舆论倾向、文传统、习俗性取向等。在人类经验中,其他的分类都没有如此众多的项目能与之相比。还有一点,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除了学习这种有关性别的特殊内容的信息之外,还学习运用与性别有关的不同成分组成的联系网络来评价和理解新的信息。简言之,儿童是根据性别图式编码来组织所获得的信息的。
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也是一种联系网络,它能组织和引导个体的知觉。图式的作用像一种先行结构、一种寻球和理解信息的准备状态。所以,图式化的信息加工有很高的选择性,它能使个体赋予各种刺激以结构和意义。更具体地说,图式化的住处加工是一种使个体能把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标准为基础加以归类的准备状态。所以,性别图式化的加工自然也包括将各种特性和行为归为“男性化类”(阳性)和“女性化类”(阴性),尽管有许多特性是与性别无关的,但也同样可以这样归类,例如“温柔的”、“夜莺”这些词,很自然地会被归为“阴性”,而“果断的”、“鹰”这些词又可归为“阳性”。另餐,与一般的图式理论相似,性别图式理论把知觉解释成一种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界信息和个体原有的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决定个体能知觉到些什么。
在性别图式理论看来,性别定向现象是性别图式加工的结果,是个体的准备状态的结果。在儿童学习社会性别图式内容的同时,他们还学习那种与自己的性别相联系的特性。这种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指习得某咱与某性别有关的特性,比如说男孩是强壮的,女孩是软弱的;它还包括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说,特性本身是分别适合于两种性别的。所以,强壮本身不是用于女孩子的图式,正如抚育不属于男孩子一样。儿童周围的成人也很少注意到一个小女孩子一样。儿童周围的成人也很少注意到一个小女孩正在变得强壮,或一小男孩正在变得“文相”。成人清楚地知道这些特性应该是分别属于哪一性别的。儿童学习把这种图式化的选择用于自我,学会从众多的个性特征中选择那些适合于他们自己性别的特征、那些适合于组织各种自我概念的特征。所以,儿童的自我概念确实得到了性别定向。在不同性别的人眼里,两种性别不仅有程度上的差异,而且有类别上差异。同时,儿童还学会根据性别图式去评价自己的行为,学会将自己的行为、态度、个性特征等与这个图式中的榜样相对照。性别图式成了一种标准或向导。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内化的动机因素,它使个体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服从社会对于两性的定义。社会舆论成了自我实现的一个参照系。
性别图式理论是一个关于过程的理论,而不是关于内容的理论。因为被性别定向的人,是根据社会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定义来加工信息和控制行为的,所以,是把世界划分为男性类与女性类的过程,而不是这两个类别的内容,这样,被性别定向的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在性别基础上加以组织的程度。许多非性别定向的人,可能会把他们自己描绘成专制的,但并没有暗示女性化或男性化的概念;而当具有性别定向的人这样描述自己的时候,那就是完全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明显的性别化程度的态度和行为。
2、性别图式加工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强化了性别图式理论的基本观念:性别定向起源于性别图式的加工;性别定向的个体比非性别定向的个体更有可能根据性别来加工信息,包括有关自我的信息。
第一项研究运用记忆任务来决定性别概念是否确实如性别图式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对于性别定向的个体有更多的“认知”意义。这项研究以48个男大学生和48个女大学生作被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简称BSRI),让其将自己分别归入性别定向或非性别定向。实验中,呈现给被试的是以随机系统排列的60个词汇中,1/3的词汇是早已被大学生们判断为属阴性的(如蝴蝶、脸红、三点式游泳衣),另1/3属阳性的(如大猩猩、投掷、长裤),还有1/3是被判定为中性的(如蚂蚁、行走、厚运动衫)。所有的词汇都制成幼灯片,放映时,两级幼灯片之间隔3秒钟。在放映前,告诉被试要努力记住这些词汇,在最后一个词汇呈现3秒钟后,要求被试开始凭记忆在8分钟内写出他所记住的词汇,但不要求排列顺序。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结果表明,尽管性别定向和非性别定向的被试,其回忆量是相等的,但他们回忆词汇的次序是不同的。性别定向者在回忆了一个阴性词汇后,他们回忆出的下一个词汇,更有可能也是阴性的,而不是阳性和中性;如果他们先回忆出来的是一个阳性词汇,后面就可能也是阳性的。这就是说,对于性别定向者来说,回忆的系列中,阴性词或阳性词本身之间有着更多的联系。如果一个人自然地将两个词汇归为阴性(或阳性),那么想到其中之一时,就会增加回忆起另一阴性(或阳性)词的因素,性别图式也就将这两个词汇在记忆中联系起来了。这些结果支持了性别图式理论的观点:性别定向的个体比非性别定向的个体更有可能根据与性别有关的联想去编码信息。
第二项研究的假设是:性别定向的个体具有一种准备状态,能以性别为根据,决定哪些个体特征与他们的自我概念有关,哪些与自我概念无关。这项研究的被试也是48名男大学生和48名女大学生,同样,也分别根据“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把自己分别归为性别定向或非性别定向。实验期间,将BSRI中选出来的60项特性投射到屏幕上一一显示出来,并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显示出来时,按动电钮(一共有两个按钮,分别表示“我”或“非我”)以表示这一特征是否适当对形容了自己。在这一实验中,研究者还对被试的反应时间感兴趣,也就是说,被试对于每项特征作出决定所需时间的长短。
性别图式的理论预示:性别定向的被试在承认适合其性别的特征以及否认某些不相符合的特性时,应比非性别定向的被试要快。这项研究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表明,当性别定向的被试决定是否某项特征能描述自己时,他们用不着从记忆中去寻找行为证据,然后再判断是否这些行为能成为其回答的根据,而非性别定向者则必须经历这个过程。性别定向者是在性别图式上“查找”这些特征的。如果这一特征符合于其性别,他们会很快地回答“是”;反之,他们也能很快地回答“不是”。当然,性别定向的人有时也会承认他们具有某些不适合其性别的特征或缺乏某种应该具有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回答问题的速度明显地慢于非性别定向者,这种模式能自然地将住处根据性别来归类,而且他们无视其他也可能成为分类根据的标准。
3、性别图式加工的前提。性别定向的个体为什么和怎么会形成这种准备状态来根据性别组织信息,尤其是他们的自我概念呢?人们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性别图式的加工被认为是图式加工的一个特例。于是,这个具体问题就被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所代替了,那就是:个体为什么和怎样根据社会分类来组织信息的。换句话来说,一种社会分类为什么和怎样成为一种认知图式的。
性别图式理论指出,一种社会分类转化为一种认知图式,取决于这一分类所包括的社会内容的性质。因此,在特定的社会内容前提下,即使是眼睛颜色这样一种分类,也能成为一种认知图式。更具体地说,性别图式理论假设一咱分类能成为一种图式,只要:(1)社会内容能使其成为相应的巨大联系网络的核心,也就是说,如果意识形态沟通了分类以及许多其他特征(如行为、概念)和类别之间的联系;(2)社会内容给予这种分类以极广泛的功能意义,也就是说,如果社会的规定、常规和禁令能够根据这一分类来区别人、行为和个性。这后面一个条件是很重要的。因为性别图式理论假设一个社会所强调的社会分类的功能就是能使一组被动的联系网络成为一种主动的用以解释现实的图式。我们在一生中能学习许多相关的概念网络、许多潜在的认知图式,是因为社会给予特定分类和定义的功能激活了有关的网络,并使得这些图式具有超越其他网络的优势性和适用性。
在性别图式理论看来,性别之所以能超越其他社会分类而成为认知图式,原因在于社会。在性别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教给儿童以下两点:第一,如前所述,他们所教的是将成为认知图式的、与性别有关的联系网络;第二,他们所教的是与人类的各种经验有着内涵和外延联系的男女两性。例如,一个儿童会观察到父母、教师、同伴所认为适当行为是因性别而异的,包括玩具、打扮、职业、爱好以及家务劳动的分配等。如果社会限制与性别有关的联系网络或减弱对两性差别的强调,儿童便很难具有性别图式,从而也无法被性别定向。然而,由于两性在生殖方面的区别,因此,没有哪一个社会能够消除性别差异。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为性别图式在社会学意义上超越其他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样,也因为性别已进化为基本的知觉分类,因此,也使性别图式有了超越其他分类的生物学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性别图式对于性别图式化加工的前提还未经过实践检验。在这一点上,尚难表明在性别图式的加工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是否起源于某种强调或减弱性别图式化加工的社会化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