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 》教学讲授纲要

 率我真 2015-03-06
[英文名称]:Calligraphy Teaching Syllabus
[课程编号]:学时:36 学时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艺术。它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凝聚着人类的生存智慧和中华先民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黑格尔曾说:中国是特别的东方,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考察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不难看出儒、释、道三家文化对中国书法影响。
 
第一章  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儒家思想是伦理性质的文化;理解文以载道,书亦载道,“其核心是将人的理想品格及其养成手段;明确将书法艺术活动纳入自我身心修养的轨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圣外王,尊道重德
   第二节 天人合一,通达自然
   第三节 中庸之道,长于平衡
   第四节 克己守礼,和而不同
   第五节   书以载道的创作观
[学时] 3个学时
[授课方法]讲授法
 
第二章 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着重理解书法是求“和”的艺术,冲和的意境须有宁静而纯净的心理调适作保证。“默坐静思”、“如对至尊”,是书法创作的精神境界,也可看成是一种心灵体验。无所滞碍,随意所适,自然而然,强调内在心性的调和与净化。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自我生命节律与宇宙生命节律浑然交融,成为一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佛教对书法创作的渗透和影响
第三节 古代书家与佛教因缘
[学时] 3个学时
[授课方法]讲授法
 
第三章 道家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深入理解, 老子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对书法尤其具有指导意义,不仅可以用来指导书法创作实践,也可以移植于书法理论。老庄辩证法关于“有”和“无”关系的论述,在书法创作实践中,表现为“虚”和“实”的空白界说,虚即白,实即黑、黑白虚实的关系就是本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人们对黑的感知是由于白的存在,白的存在赋于黑以生命。在书法创作理论中,表现为关于形式与内容,形象与思维,象与意的关系等。书法所体现的矛盾对立而又统一的法则无不源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正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书法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放射出隽雅澹逸之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辩证法思想——书法创作的指向
第二节  “心斋”“坐忘”说——书法家的修身之道
第三节 “大美”思想——书法创作的止境
第四节 浪漫主义手法——书家的创作方法
第五节 古代书家的道教情缘
[学时] 4
[授课方法] 讲授法               
 
第四章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对书法的影响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深入理解,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精神旨趣,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关于社会和自然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最深层的结构,即民族的智力结构,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由本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的心理和素质所决定的。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五大特点:即和谐统一性,直观顿悟性,体用不二性,稳定性和内省的政治伦理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和谐统一性
第二节 直观顿悟性
第三节 体用不二性
第四节 稳定性
第五节 政治伦理性
[学时] 3
[授课方法] 讲授法
 
第五章   先秦和秦代书法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着重了解先秦至秦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文字的起源到书体的演进发展,书法艺术也从不断的自觉、逐步建立规范,走到后来的异彩纷呈。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殷商钓宗教生活与卜辞的际合天人,西周的礼乐文化与金文的秩序向往以及东周列国的纵横纷争与书体地域风貌的展现,直至秦始皇的一统天下所对应的书同文字和刻石典范。书法与文化,书法与中国人的观念是如此的密切关联,了不可分。因此,正是在这一个时期奠定的坚实基
础使书法成为一门与中国人的精神境界息息相通的独特艺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代书法
第二节 殷商金文
第三节 西周书法
第四节 春秋战国书法
第五节 秦代书法  
[学时] 3
[授课方法] 讲授法                     
 
第六章 两汉书法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着重了解,西汉是隶书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反映这一过程的主要是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到汉武帝时期,汉简中已出现非常标准的规范隶书。与此同时,简牍帛书墨迹中也反映出另一个趋势,即文字书写中的笔画连带与偏旁结构的省略简化。这种与隶书同步发展、带有隶书式的波挑用笔的草书,被后人称为“章草”。汉代篆书有独有的特征,其一是融入一些隶书的偏旁和结构,字形整体偏方;其二则是笔画盘曲形成装饰化。汉代篆书已不作为主要日常手写字体,而用于显示重要性的特殊场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汉新莽时期书法
第二节 东汉时期书法
第三节 汉代书法教育
[学时]   3
[授课方法] 讲授法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着重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思想、文学、艺术活跃且广泛、深入发展的.时期。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阶层在政治上、文化上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书法上形成世族书法世家,以书法争胜,极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广泛影响各阶层书家。
     由于长期的南北分裂,造成了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与趋向的南北差异。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变法创新之后,形成相对新、妍的书风,楷书、行书和今草等新字体完全成熟。而北朝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文化相对落后,书风相对保守、质朴。在南北朝后期,北朝书家不断学习南朝书风。形成了南北书风的融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门阀制度与书法世家
第二节 二王书风在南朝的传承
第三节 刻石书法
第四节 简牍、写本墨迹
[学时]   3
[授课方法] 讲授法
 
第八章 隋唐五代书法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着重了解,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方书风自然融合,走向规范。隋代书法起到“上承六代,下启三唐”(叶昌炽《语石》)的过渡作用。
    唐王朝的建立,使中国书法进入繁荣昌盛的时代。唐历代帝王重视书法,喜好收藏,对书法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初唐,唐太宗独尊王羲之书法,以帝王之力,确立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由于承隋制建立的科举制度以书取士,并在“六学二馆”中央官学教育体系下,书法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及广泛开展。
第一节 隋朝书法
第二节 唐代书法
第三节 唐代写经和墓志书法
第四节 唐代书法域外传播
[学时]   3
[授课方法] 讲授 
 
第九章 宋金元书法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着重了解,从文化的角度看,北宋的书法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为前期,这一时期的书法,基本沿袭着唐、五代的流风;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六朝为后期,这一时期以苏、黄、米的崛起为标志,代表着宋一代书学的最高水平。    ·
    和北宋比,南宋的书法就显得十分的平庸,基本上为苏、黄、米三家书
风所笼罩。
    与宋朝共存的辽、金,它们虽都有本族文字,但汉字的传统和书法的魅
力对二朝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辽代并无我们所知的书家。相对而言,金
代书法就显得繁荣得多。虽然金的书法以模拟宋朝为主,但他们整体上所表
现出的磅礴气势,一点也不逊色于南宋书法。
    元代的书法成就并不十分突出,但时代的风貌还是相当鲜明的。以赵孟
颊为代表的元人书法所表现出的不激不励、安和冲虚的中和之美和有序之
美,我们可以概括为“化晋韵入唐法,逆宋意开明态”的特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两宋书法时代变迁与书风之变
第二节           金代书法
第三节           第三节 宋、元刻帖
 
[学时]   4
[授课方法] 讲授法

 
第十章  明清书法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着重了解,明代的书法大致可分为三期。从明初洪武到成化时代(1368—1478年),可视为前期。从弘治、历正德、嘉靖至隆庆时代的80余年(1488一l572年),可视为中期,代表书家有“吴门书派”的祝允明、文徵明等。万历时代以后直到明末(1573—1644年),可视为后期,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启导了清代的书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家有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
清初书法由明降臣及明遗民继续保持和传承着,代表书家如王铎、傅山等。乾隆以降至嘉庆时代(1736--1820年)为清书法之中期,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碑学书法日渐趋强大,并与帖学书法保持着各分秋色的特点。道光至宣统(1821—1911年)的90年,为清书法的后期。这一阶段伴随着帖学书法的衰落,碑学书法则取而代之,一统书坛,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此时,篆隶、北碑书法的研究学习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大批的碑学名家,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书法
第二节   清代书法
第三节 清代的金石文字学
第四节 碑学书法的发展
[学时]   4
[授课方法] 讲授法
 
第十一章 中国书法书体创作形态
[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着重了解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除了源于图画象形这一特征外,汉字与汉语言的结合,也使得汉字形体在发展中显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书写带来了形体的改变,也促进了书体的演进。文字的书写一方面把象形图符的外部轮廓用线条加以概括,另一方面在内部将图画性的平涂或填实用单纯的线条或排叠或交叉加以提炼,使汉字线性结构化。以线性结构为依据的汉字不再迷恋于纷繁的外形,而转求于内在纯粹的空间建构。 书体演进与文化的发展是相伴发生的。在这一进程中,规范性约定与潦草性挥运,又是不断交替的。文字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地域,也将形成不同的书体与书风。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演进与书法的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1.仓颉造字说
2.结绳说
二、汉字的形体特征与书写规则
三、书体的演进与书法的发展
第二节 商代书法
一、甲骨刻辞及其形式与规则
二、甲骨文的分期与书风演进
三、殷商金文书法及其他
第三节 西周书法
一、线条的纯化与结构的秩序化
二、西周金文的分期与书风演变
第四节 春秋战国书法(上)
一、古籀之异与地域书风
二、装饰风尚与鸟虫书体
三、正体铭文与草体刻款
第五节春秋战国书法(下)
一、盟书与古文蝌蚪
二、简牍帛书书法
[学时]   3
[授课方法] 讲授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