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千年中华民俗: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图)

 CS生辉图书馆 2015-03-06

除了挂彩灯、逛庙会,元宵节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便是吃元宵。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汉代的东方塑才华横溢,智慧超群,是汉武帝的宠臣。有一年冬季的一天,东方塑到皇宫的后花园为皇帝折梅,忽见一名宫女欲投井自尽。东方塑将其救下,并问其故。原来,这个宫女叫元宵,看到岁终春来,想到自己无法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心头悲苦,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东方塑听完此话,忙宽慰姑娘,并向元宵保证,正月十五那天,她一定能见到自己的父母。东方塑回去就开始筹备此事,他在街上摆了一个占卜的地摊,很多人都争先恐后找他算命,谁知那天每个人占卜的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间京城大乱,人人纷纷寻求解救之法。东方朔告诉大家:“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这位神女就是来烧长安的,你们想办法把这段偈语呈交给天子,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说完,他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红帖很快到了皇帝手上,汉武帝拿着红帖,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武帝大惊,忙找来东方塑寻求解决之法。东方塑略作沉思之后说道:“火神最爱吃汤圆,宫里有个叫元宵的宫女刚好很会做汤圆。皇上可以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向火神敬奉上汤圆。然后,命百姓十五晚上挂上彩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就像大火烧城一样,这样就可以瞒过天神。此外,通知城外的百姓到城内看花灯,这样就可以消除灾祸。”汉武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东方塑说的吩咐下去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元宵的父母也从城外赶到城里,他们见到了城里的元宵姑娘。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汤圆又叫元宵。正月十五这一天,就被定为元宵节了。

  元宵最初的名字叫汤圆、浮元子。圆圆的汤圆,白花花地漂在沸腾的水里,像天上圆满的月亮,团圆又喜庆。后来,因为汤圆多在元宵节的时候食用,人们便直接称其为元宵了。

元宵节名字由来
  关于“元宵”这个名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卖国贼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之后,一心想登基称帝,又怕激起民愤,终日惶恐不安。一日,袁世凯在街上走着,忽听一声“元宵”的叫卖声。听到这两个字,袁世凯猛地打了个激灵,“元宵,袁消”,这不是在暗示我袁世凯的江山将会消失吗?想到这里,袁世凯立马回去拟了一份通告,昭告天下,以后不能再说“元宵”二字,只能说“汤圆”或“果粉”。袁世凯虽然强行禁止民间再说“元宵”,可是老百根本不买他的账,照样说“元宵”。

节选自《三天读懂五千年趣闻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