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西游記」·嵩洛熔鑄民族魂』系列之五 家鄉是玄奘永遠的心結

 文化龙乡 2015-03-07

1019b2401.jpg

  西行歸來後,玄奘曾兩次上書朝廷,要求回河南老家少林寺譯經,但均被拒絕,這是玄奘永遠的心結。圖為禪宗發祥地———少林寺與少林武僧。翻拍資料照片

  2006年9月2日上午,在洛陽白馬寺,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向方丈提出了一個問題:玄奘身為河南人,譯經的所有成就都在西安,為什麼不選擇洛陽,尤其像白馬寺、少林寺這樣的名寺又是自己家鄉的地方進行?

  實際上,不獨是蔡志忠,很多人,包括歷史都存在這樣的疑問。

  這是一個直到今天都讓白馬寺、少林寺難以回答的問題。實際上,不獨是譯經弘法,在白馬寺和少林寺的歷史上,也很難查找到玄奘進入這兩個寺院的記載。其實這有什麼呢?這並不代表玄奘就沒進過少林寺和白馬寺,在玄奘西行歸來後,曾兩次上書朝廷,要求回河南老家少林寺譯經,但均被拒絕,如果沒有到過少林寺,他怎會對少林寺如此了解?又怎會兩次提出要去少林寺?

  歷史是什麼?歷史其實就是成就史,歷史不是流水賬,不是意識流。在玄奘的童年乃至剃度之後,他曾遍尋天下寺廟以求解佛學真諦,他怎麼可能不到當時名重天下、大德高僧雲集的少林寺、白馬寺求解心中的疑團?

  但歷史恰恰就忽略了這一頁,留下了一個謎團——為什麼這兩個在當時名重一時的寺院,沒有留下玄奘的痕跡?

  但又有誰能說,玄奘的成長沒有受少林寺、白馬寺的影響。玄奘家在偃師緱氏,這個地方,距白馬寺不到20公裡,離少林寺,也不過20多公裡。

  少林寺,中國佛教禪宗的發祥地;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中國佛教的『釋源』、『祖庭』。實際上,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寺院,就是鞏義慈雲寺,曾經,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寺院,它建立的年代與白馬寺同在一個時代,只不過白馬寺是最早的官辦寺院,而它,據說是最早由竺法蘭、攝摩騰建起來的。

  這是一個不用太多解釋的現實,誰又能說,不是這樣的存在,這樣諸多元素的聚合,在後來成大氣候的玄奘心裡留下了永遠的記憶?但誰又能知道,在佛教走向興旺的時候,玄奘心裡裝著濃濃的鄉愁。

  兩次提出回故鄉譯經

  玄奘從西域歸國,應該說是京城轟動,舉國轟動。

  宰相房玄齡親自帶領文武大臣迎接,皇帝唐太宗在洛陽宮儀鸞殿急切召見,並希望玄奘還俗輔政。

  殊榮備至,恩寵也在探手之間。但玄奘並沒有因為這些找不著北,他非常謹慎,『雖逢榮問獨守館宇,坐鎮清閑,恐陷物議,故不臨對』。

  其時,玄奘難以忘記的是譯經。

  由於玄奘的西行,實際已打開了印度高層的眼界,早在玄奘回國之前,印度戒日王派遣使臣帶著經像寶物來到東土華夏,大唐帝國也派使臣送去絲綢表示友好,兩國的這種友好交往,為玄奘回國弘揚佛法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氣氛。玄奘回國之前,印度菩提寺三名僧人就送梵經到長安,太宗令於弘福寺翻譯。後來聽說玄奘要回國,太宗就讓譯經行動停止了,專等玄奘回來處理。

  在謁見太宗時,玄奘並未忘記自己的任務,數次向太宗提出譯經之事,並提出要回到自己的故鄉譯經,希望譯場能放在幽棲之地少林寺。同時玄奘還請求太宗調令選拔全國大德高僧共同譯經。因為玄奘深深懂得『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道理。

  但深愛玄奘大纔的太宗,哪裡捨得玄奘離開自己的身邊呢?

  有關玄奘的這一要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著詳細的記載:

  太宗答曰:『不必在山,師西方去後,朕奉為穆太後於西京造弘福寺,寺有禪院甚虛靜,法師可就翻譯。』法師又奏曰:『百姓無知,見玄奘從西方來,妄相觀看,遂成??,非直違觸憲綱,亦為妨廢法事,望得守門以防諸過。』帝大悅曰:『師此意可謂保身之言,當為處分。師可三五日停憩,還京就弘福寺置。諸有所須,一共玄齡平章。』

  不得已在長安譯經的玄奘,並沒有忘記故鄉、忘記到少林寺譯經。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高宗駕臨洛陽宮,玄奘奉詔陪同前往,並帶著譯經僧眾及弟子,住在飛華殿。在陪駕之時,玄奘譯完了《發智論》三十卷及《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就是在這時,玄奘故鄉情思難耐、孝思難抑,奏請高宗,回故裡陳河改葬了父母靈柩,所葬一切費用,都由皇家供給。

  實際上,此時的高宗和太宗一樣,把玄奘當做了侍從,出入宮廷、外出巡游,都要把玄奘帶上,這樣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難以求得的恩寵,對於一心譯經弘法的玄奘來說,卻是一種難以承受之累。

  為了擺脫這樣的不『自由』,也為了專心譯完最後六百卷《大般若經》,玄奘決定尋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全力譯經及靜修。這樣,少林寺又一次進入了他的視野。

  借陪侍高宗的機會,在故鄉,玄奘又感受了少林寺的『松風飄管弦之韻,清泉弄潺潺之聲,浮雲繞青峰之頂,山月照嫩桂之容』。

  兒時即離家遠走他鄉弘揚佛法的玄奘,此時再見嵩山少林寺,更體會其意味,『東據嵩岳,南面少峰,北依高嶺,兼帶三川……聳石山岩,飛泉縈映』。當他了解到少林寺西臺既是菩提流支譯經之地又是跋陀禪師宴坐之所時,心情更是難抑,遂上書高宗,要求到嵩山少林寺譯經。

  『玄奘自揆藝業空虛,名行無取,天慈聖澤,無宜久冒。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育經行,以答提獎……如研味經論,慧學也,依林宴坐,定學也。玄奘少來頗得專精教義,唯於四禪九定未暇安心。今願托慮禪門,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縶意象之奔馳,若不斂跡山中,不可成就。竊承此州嵩高少室,嶺嶂重疊,峰澗多奇,含孕風雲,包蘊仁智,果藥豐茂,蘿薜清虛,實海內之名山,域中之神岳。其間復有少林伽藍、閑居寺等,皆跨枕岩壑,縈帶林泉,佛事尊嚴,房宇閑邃。即後魏三藏菩提流支譯經之處,實可依歸以修禪觀……』

  但玄奘入歸少林的熱情,被高宗以一個同樣源自佛學的『繞指柔』,輕輕地卻又不容分辯地拒絕了。

  高宗的回答其實頗具佛家真諦,『道德可居,何必太華疊嶺;空寂可捨,豈獨少室重巒』。

  潛在的理由被這樣的皇皇大言掩蓋——其實,高宗和太宗一樣,並不想讓玄奘離自己太遠。

  為了佛教在唐代的發展,玄奘自此不敢再提到嵩山譯經之事。

  但為了能更好地譯出《大般若經》,玄奘又提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玉華山玉華宮,這一次,高宗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這個地方是大唐皇帝的行宮,是皇室避暑休假的地方,說到底,這個地方還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少林譯經吸引著一代大師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和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兩次請求入少林寺譯經,均沒有被批准。

  按專家溫玉成先生的觀點:吸引玄奘再三請求入少林寺譯經的,除了少林寺特殊的地理位置、至美的自然環境,還有一件讓他難捨的事,就是歷史上菩提流支曾在少林寺翻經堂譯經的『盛事』。

  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這年八月改年號為『永平』),少林寺先後迎來了兩位高僧,而這兩位高僧,在少林寺有過豐碩的譯著。

  508年年初,中印度僧勒那摩提來到少林寺。他博學多聞,理事兼通,尤明禪法。他還精通『五明』,即『聲明』(語言文字學)、『工巧明』(工藝及算歷等)、『醫方明』(醫學)、『因明』(邏輯學)及『內明』(佛教三藏十二部教)。他記憶力極好,據說能背誦一億首『偈語』。

  跋陀把勒那摩提安排到幽靜秀美的翻經堂,請他譯經,勒那摩提翻譯的是世親菩薩所造的十二卷本《十地經論》。世親是北印度犍陀羅國(今阿富汗白沙瓦一帶)人,生活於公元400年至490年前後。《十地經》是《華嚴經·十地品》的單行本。最早,西晉竺法護及東晉鳩摩羅什都譯過《十地經》;世親造此論,為的是進一步闡釋其中的奧義。

  不久,當勒那摩提剛剛在助手的協助下將《十地經論》譯出了一部分,赫赫有名的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也來到了少林寺。史書中說他『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他先住少林寺,後來永寧大寺建成,孝明帝下敕,移住永寧大寺。時七百梵僧,敕以菩提流支為譯經之『元匠』。他在少林寺也參加了翻譯《十地經論》的工作。

  為了表示朝廷對譯經事業的重視,宣武帝下令在這一年(508年)的四月初一,在皇宮的正殿——太極殿內舉行首譯儀式。宣武帝親任『筆受』,即把譯妥的經文抄錄下來。儀式過後,他們回到少林寺翻經堂,繼續翻譯工作。此後的『筆受』由僧辯擔任。

  但是,譯經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主要是二位大師在對經義的理解上,在如何選用中文詞句上,常常發生分歧,以致相持不下。同時參加譯經工作的北印度僧佛陀扇多,也不知如何是好,後來二位大師乾脆各譯各的,互不通氣。

  幸好,在509年前後,跋陀的大弟子慧光回到了少林寺。慧光雖然只有二十幾歲,但他學習過《四分律》,參學過經論,又對文字學下過工夫,『南北音字,通貫幽微』。他對二位大師都很尊重,深得他們的信任。因此,慧光承擔了把二位大師的譯稿統一起來的艱難工作,慧光深知二位大師爭論的焦點所在,便作了適當的取捨,存其綱領。就這樣,約12萬字的《十地經論》於永平四年(511年)夏首(四月十六)宣告譯完。

  然而,合譯工作的完成,最終也沒能彌合二位大師的分歧,他們仍是各持己見,終於形成了《十地經論》的『南道』(勒那摩提)與『北道』(菩提流支)兩大學派。

  『南北道』的分野,一直影響到唐代。裴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只說『時有三藏法師勒那,翻譯經論,游集剎土』,而不提菩提流支;而玄奘在二次上書、請求入少林寺譯經時,只說菩提流支,不說勒那摩提。

  玄奘到底受沒受過少林寺的影響?《續高僧傳·玄奘傳》有一句話也許能讓我們明白一些,其中說,玄奘的老家緱氏,『下近有少林寺,即魏孝文所立,是翻《十地》之所』。這樣的闡述就很有些耐人尋味了,為什麼書裡要特意提到少林寺?為什麼要特意提到少林寺乃《十地》翻譯之地?為什麼要將這一切與玄奘故裡緱氏聯系在一起?在這裡,歷史留下了很多的疑問。

  勒那摩提先後在少林寺待了七年之久,在少林寺的日子裡,他還翻譯過《耶沙問經》、《龍樹菩薩和香方》、《法華經論》等,僧朗與覺意承擔『筆受』。

  『譯經元匠』菩提流支,自508年入洛,至535年離鄴,前後近30年,譯出佛籍30部計101卷,如《佛名經》、《入楞伽經》、《深密解脫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大寶積經論》、《妙法蓮花經論》等。

  實際上,佛教的『南道』與『北道』,與洛陽、少林寺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關於南、北道之說,目前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從鄴都通往洛陽有南北二道而得名。另一種說法認為,在洛陽時,《十地經論》即分南北二途,與鄴都無關。第三種說法認為,菩提流支住永寧寺,在御道以北;勒那摩提可能住白馬寺,在御道以南。

  溫玉成先生認為,少林寺在南,洛陽在北,所以勒那摩提的學說被稱作『南道』;而菩提流支的學說被稱作『北道』。

  但無論如何,都與少林寺有關,這樣的教義紛爭,其時是佛教主流的紛爭,難道玄奘會沒有受到他們的影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