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奇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青衣问道 2015-03-09



好奇,泛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充满新鲜感。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很多发明创新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或者满足自己的荣誉感,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在客观上给人类带来了技术的进步。

什么事都想知道个究竟。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很多发明创新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或者满足自己的荣誉感,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在客观上给人类带来了技术的进步。



 好奇心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心理,它伴随着我们经历了童年的天真,直到现在的成熟与稳重。拥有好奇心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它令我们对新鲜事物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但若是对不好的事物产生好奇心,那可就不太好了!






中国父母惯于扼杀孩子的梦想   孩子也不愿受人摆布



    简而言之,就是在呼吁对儿童的社会保护。当然也有提到家庭保护的,但主要还是说不能虐待儿童。事实上,前述这些问题虽然严重,但毕竟是暴露的、普遍被承认和重视的,而另外一些对儿童的侵害,却仍然在“爱”的幌子下大行其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这些侵害虽然不是那么极端,却因为其广泛性而实际影响要大得多。因此保护儿童,戳破这些“爱”的谎言当是首要任务……


事实证明这是谎言

    这个谎言如此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驳倒这个断言,而这样的“例外”又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以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爱的名义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绝不只是个案。


理论也可以证明这是谎言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人性本有善的一面,也本有恶的一面。如果说父母爱孩子是人性本善,那么它也会因人而异,有多寡之分,何况还有后天因素影响。而人性本恶的一面,却因为在家庭这样一个难受制约的环境下,可以充分释放,因而父母对孩子不如对外人(对待外人是要受到制约的),是完全有可能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被老板臭骂,不能抓住同事宣泄怒火,却可以抓住孩子发泄。在下面的段落中,将详细解释一些“恶”是如何在“爱”的名义下释放的——





嘴上都说爱孩子,潜意识里全是爱自己
 
一、说一不二

    中国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顶嘴,自己说话孩子只能听着并且认可,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正确的道理,潜意识里则不是。要知道,辩论是一件高难度的事,因为辩论意味着对方在不停的否定你,而被否定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因此一般人辩不了几个回合就拍桌子瞪眼了,同时认为反驳自己的人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在外面不能堵住别人的嘴,回到家可算是能办到了。所以父母不允许孩子顶嘴,无非还是容不得辩论而已,孩子稍有反驳便火冒三丈,觉得这个孩子和我作对好不听话,甚至拳脚相加。如此“教育”,自然起不到沟通的效果,强压之下的灌输不仅孩子不会真心接受,还会强烈反弹,逆反心理严重。


二、转嫁焦虑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表面看是为了孩子有出息。但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真正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小学生小刚(化名)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


三、宣泄情绪

    一般来说,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是因为有自控能力;孩子之所以为孩子,是因为没有自控能力。但心理学却发现,家庭里经常出现大人像孩子,孩子像大人,为什么呢?因为大人在家庭中缺少约束而丧失自控,孩子由于约束太大而强化自控。一些父母对孩子骂、打、倒苦水……,美其名曰“管教”,但事实上,且不说这种方式是否可取,单说父母在做出这些行为时,往往失控,早已忘了管教一事,变成了自己的情绪宣泄。一个广州女孩咨询说:“爸爸经常无端端地就开口骂人,事情的起源都是很小的琐事,我小时候如此,现在还是如此,每个星期至少有两个晚上爸爸会破口大骂”。 要命的是,本是父母的情绪宣泄,却在“管教”的名义下被说成了孩子的错,于是孩子就会生成“自恋人格”,即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周围的一切,自己应该为这一切负责,就算到了工作中,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四、溺爱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讲了一个例子:1、自己在给孩子买糕点的时候,老是认为孩子应该喜欢吃她自己(荣伟玲)爱吃的那个;2、她自己喜欢吃这种糕点,但是觉得这个是应该给孩子吃的,自己吃了会有内疚感。溺爱的父母们正是这样,本想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求,但是父母的身份告诉他们,爱自己不对,既然如此,他们就只好去拼命爱孩子,看着孩子的满足感,自己心里便会感觉很满足。溺爱分为包办型和放纵型,包办型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能力,放纵型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五、孝道

    有些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你亏欠我们的,所以一定要孝顺。说白了,就是现在我们养了你,以后你要回报我们。孝道被渲染为美德,但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这样,孩子从小就有回报父母的心理负担,而且必然牺牲自我来屈从父母。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先明确:孩子不是私产

    如果把孩子看成私产,那么基本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方式是粗暴,对孩子的诉求是索取,私产嘛。这种认识现在依然很主流。养孩子到底是为奉献还是为索取,这个问题父母一定要想清楚,如果是为了后者,那你所谓的爱孩子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父母做出明显让子女不幸福的举动,尽管也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但其实是由处理私产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要懂得什么是真爱

    有一些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私产,是真心想奉献,但是由于智识上的不足,依然是受“爱自己”的潜意识支配,而不是由“爱孩子”的理性意识支配,结果孩子的幸福和成长还是被侵害。爱孩子并不是只有一腔热血就行了,那是一个技术活,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喜爱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最后制度约束非常重要

    爱孩子,并懂得如何爱,并不代表这个父母就一定会做好,正如一个官员想做好官、知道如何做好,并不代表他一定不会贪污腐败,一切潜在的恶念,都应该有制度来防范。但正因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谎言,否定了父母为恶的可能,才让家庭成了制度的空白之地。轰动一时的母亲陈某割掉女儿双耳一案,法院也只是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可怜的孩子依然要被陈某抚养。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监控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并剥夺严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抚养权。



培养好奇心

对儿童的必要关注是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真正的了解儿童需要我们非常费力的思考,而真正的帮助儿童则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努力。我们现行教育的弊端有大半的问题都出在这三个方面。那么怎样培养宝宝的好奇心?


我们提出以下的方法 :


  亲身示范
  爸妈首先要向宝宝展现出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带宝宝一起外出散步时,多多表现出对一草一木,太阳星星及其他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愿望。


  尊重宝宝的兴趣  
  宝宝能从那些能够抓住自己注意力和想像力的东西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如果宝宝喜欢音乐,就常常放给他听,和他一起玩乐器;如果宝宝对昆虫感兴趣,就陪他一起捉、养昆虫。


  简单、清楚地回答宝宝的问题
  同一个问题,根据不同年龄段宝宝的理解力,爸妈应该做出不同的回答,在做出回答前请先问问宝宝是怎么想的。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也如实告之。这能让宝宝知道人不可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也是鼓励宝宝自己寻找答案的好契机。


  提供适合宝宝阅读的绘本、书籍
  书本是每个具有好奇心的宝宝快乐的最好媒介。小动物绘本也好,天文类绘本也好,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并不是十分重要,关键是能够抓住宝宝的兴趣,宝宝也喜欢读。






结语:
    问题疫苗、校园血案尽管恶劣,但还属于极端事件,父母的不恰当做法才是无时无刻不在侵害着中国儿童的幸福快乐,保护儿童,不能再忽略后者了……















如何辨认你身边的真正的“聪明人”?

谢熊猫君




  NLP导读:什么样的人算聪明?专业知识强?学历高?出身好?这些似乎都不是什么靠谱的答案。

  要真正识别出聪明人,就需要一个真正科学的标准。今天麦子给大家推荐知乎@谢熊猫君的高冷文章,如何辨认身边的聪明人?

  首先要明确的是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具有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代表聪明。比如一个下水道工人和一个挖掘机工人,各自都是各自职业领域的老手,哪个更聪明?这就不好说了。所以分辨的标准不应该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而应该是普适的。

  再比如看学历,也不一定靠谱。我们抛开盖茨、乔布斯这些辍学的不谈,一个本科生和一个博士生哪个聪明?这也不好说,说不定本科生本科期间就做出了不错的科研成果,但是本科毕业没有继续做科研而直接去工作了,那他一定比博士生笨或者聪明吗?说不准的。

  还有比如看出身,也不靠谱。因为个人经历和交友圈的关系,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是名校出身,北清复交牛剑HYPS什么的很多,很多聚会上名校学生的数量远比非名校的多,那这种情况下出身本身就不具有太大的分辨性。虽然名校出来的普遍会让人觉得聪明点(具体原因可以参考下文),但是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出来的人,也会有很容易被识别出来的聪明程度的差别。

  那么我会通过什么来辨别聪明人呢?我有六个标准,两两一组分为基础指标,现实指标,和高层指标三个类别。基础、现实、高层的分类不是想说明轻重和高低,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基础指标

  基础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和“关于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对于自我的认知过程的思考。关于元认知,网上有不少资料,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一下通俗的材料,感兴趣的也可以找相关的心理学文献读一下。

  具有强元认知能力的人,通常表现是学习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很了解,能够在快速的自我思考和自省后产生出优化过的学习策略。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有较强的管控能力,懂得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的优势和已有知识框架来调节和评估新知识的摄入,这些人能够很快的把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当中。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把已经划出的点连起来,而元认知能力高的人连得特别快。

  基础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有具有逻辑性的思维跳跃能力。

  一般的交谈过程,通常就是先讲A,再讲B,再讲C,再讲D……

  但是我发觉,当和一些比较聪明的人聊天的时候,或者看其他的聪明人聊天的时候,通常不是一步一步走,而是跨着大步跳的,也就是先讲A,再讲D,再讲F,再讲J……这样。这种ADFJ的交谈方式,和前面的ABCD的交谈方式在逻辑上是一样的,并不是随机的思维跳跃,而是一些中间的逻辑步骤,因为交谈的双方都已经提前想到,并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心照不宣了,所以不需要每一步都讲一遍,直接说下一步就好了。

  比如之前有个我觉得比我聪明好多的做医生的朋友来我家做客,我在厨房做饭,客人们在闲聊,中间聊到癌症的事情。我就想到个段子,然后说“骑摩托车戴安全帽也能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这个段子其实说的还是蛮直接的,我也觉得对方肯定听得懂,所以就没有补充或者继续讲,而那位医生朋友就直接回了一句“是啊,上次和主任一起去查房,主任就说其中一位老太太比其他病人更可能得癌症,因为shehasthesyndromeofhavingtoomanybirthdays。”然后大家就会心一笑。

  跟聪明程度相仿的人交谈起来跳跃的节奏是很舒适的,逻辑上也能很自然的过渡。但是如果两个人节奏差别过大,一方要经常说完A后补充说B和C才能继续说D,甚至中间还要加个B1、B2,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现实指标

  现实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好奇心。

  其实,前面提到的元认知和思维跳跃,都属于聪明的下层建筑,而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是好奇心。

  一个聪明人,通常是对生活中各种事情充满了广泛的好奇的,也正是这种好奇,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的知识。

  好奇心和聪明程度是个鸡和蛋的情况。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如果好奇心不够,那他也不会去了解各种新东西;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物的广泛了解,他就很难看到那些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也就不容易产生较强的好奇心。

  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现实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经常能在包括知乎等网络社区,看到一些专业人士解释专业的或者技术性的问题,他们会很热心的花很多时间讲问题背后的原理,列出各种外行人很难看懂的公式、推导过程和专业术语,自己解答的很辛苦,读者大多没看懂,双方都不开心——“我都花了这么多功夫讲了你们怎么还是听不懂”和“你讲了这么一大堆不明觉厉,我还是不懂。”

  而我接触到的一些很聪明的人,很多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而这些聪明人的共同特点是在解释专业问题时会刻意避免使用别人可能听不懂的大词、黑话和专业用语。

  刻意的选用简单的语言,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话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够从对方角度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表达,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具有评估能力的体现;其次,很多专业用语和大词其实是专家直接沟通的工具,当你面对的听众不是专家的时候,你就不能用这些工具“偷懒”,这样对于说话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对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更高。知乎上的一些比较有名的心理学、统计学、健身等等专业领域的用户,解答问题时通常都有这样的特点。

  有个很有意思的年度科普活动叫作火焰挑战(flamechallenge),组织方每年会出一个题目,然后要求参赛者制作一个视频,把这个题目用一个11岁小孩能听懂的话解释清楚。听起来很有趣,但是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历年的题目有“火焰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等。各位可以试试自己解释下“火焰是什么”这个题目,然后想一下你的解释能不能让一个11岁的小孩听懂。知乎上就有类似的题目,各位可以去看看那些题目下的回答是不是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了的。

  高层指标

  高层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对于观点的态度。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少发表观点,这其实是上面说到的懂得越多越有好奇心的一种侧面体现;还有就是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这其实是上面提到的换位思考能力的一种侧面体现;还有就是不迷信、不执迷不悟,当新的信息和证据证明自己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能够改变自己的观点。

  这几点说起来不难,其实大家都会说,但是自身做起来的时候真的蛮难的,因为这还要涉及到情商、面子等社交属性。

  高层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对于别人的态度。

  一个人是不是善良,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当然,准确的来说,善良并不代表聪明,聪明的坏人多了去了,事实上,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坏人,也是需要聪明的,不够聪明的话坏事都做不到太大。

  但是“好人”和“坏人”是很主观的判断。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在自己心中都是好人,连恐怖份子都不把自己当坏人的,他们在自己眼中是自由斗士和真理的捍卫者,是非常“高尚”的。

  所以我说的善良,其实是对于别人的态度,就是说他是否能够通过分享、辅导、以身作则等方式帮助别人改善和提高,达成共赢的局面。帮助别人提高,想想都是极难的,大概是要把前面的五个标准都完成的差不多才能做到。

  当然不能排除存在那些很聪明,但是坚持“不但我要成功,而且我要别人都失败”的人,不过这种人我还真是不感兴趣,这样的人是不是聪明无所谓,我总是会尽量避免的。








十分钟就能学会却终生受用的技能

王霄池



  NLP导读:有什么小技巧可以让别人迅速喜欢你?怎样可以瞬间缓解焦虑?销售员如何让顾客不砍价?

  心理学家总结的,一些生活中出人意料却极其实用的小技巧,原来生活里很多事可以如此轻松达到,我竟不知道!花十分钟学一下,你将受益一辈子!

  简译如下:

  1.人们倾向于记住最先发生的事情和最后发生的事情。中间的事情记不清楚。所以,如果你要做自我介绍的话,最好做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面试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2.如果你在酒吧或者前台工作,在你身后放一面镜子。这样的话,当顾客发脾气的时候,就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丑恶嘴脸。一面镜子可以显著降低他们无理取闹的概率。

  3.报价之后,不再说话。如果你是做销售工作的,这项技巧很有用。在其他领域,这项技巧也很有用。我之前干过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体育馆卖会员卡。有个老家伙就是这么指导我的,他说,一旦你和顾客寒暄完毕,报出了你的价格。从此时开始,先开口的那个就输了。看起来好像毫无根据,但确实是这个样子的。通常会有很长时间的尴尬沉默,但是,最终,顾客会买的。

  4.如果你问了别人一个问题,然后他们回答了一半,你等着,他们会说完的。只要等着,保持眼神接触,最终,他们会开口讲完的。

  5.公开讲话或者蹦极之前这种会紧张的时刻,嚼口香糖就好了。据说是因为人类在危险的时候会自动停止咀嚼(吃东西),所以吃东西的时候就是安全的,大脑就是这么告诉你的。反正这招对我很管用。

  6.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你说过的话,而是你让他们产生的感觉。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谈论自己的事情,所以,多问问题。

  7.当你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尝试着教给朋友们,或者让他们问你相关的问题。如果你能教给人一杯水,你自己一定会有一桶水。

  8.如果你看到某人时,很开心,溢于言表的开心,那么他们以后看到你也会手舞足蹈的。第一次也许不是这样,但第二次一定是。

  9.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和鼓起勇气时的反应是一样的。所以是好是歹,全在你一念之间。反正你的身体已经都准备好了,你看着办吧。

  10.注意别人的脚。当你加入别人的谈话时,发现别人只是把上半身转过来了,脚还是维持原来的方向,那就说明他们不欢迎你的加入。类似的,你和你的同事谈话时,你觉得他在专心和你谈话,他的身体也面向你,但他的脚却不是朝向你的,他可能早就已经受不了这场谈话了。

  11.装出牛逼的样子,直到你做到了;信心比知道更重要。别被任何人吓住,生活不易,全靠演技,那些吓你的人也在演戏。

  12.你假装成什么样子,你最终就会成为什么样子。装逼得逼,求仁成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3.虽然不是要你去吓人,但如果你一定要厚颜无耻的盯着某人,视线聚集在他的两只眼睛中间,等着他们害羞。如果他们移开视线,他们就不会再看着你。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盯着他们的眼睛了。至少有45秒的时间哦。

  14.建立人际网络。成为朋友们的信息源,当然,他们也会是你的信息源。和前同事一起喝杯酒吧,也是好的。

  15.如果你前面的车子慢的像是老爷爷在开,你恨不得杀了他。假装他真的是你的亲爷爷。然后你的怒气就全消了。

  16.站得直。不许没精打采,不许手插兜,头要高高抬起。不要觉得这是陈词滥调。你自己会因此觉得很好,而且周围的人也会感受到你的自信。

  17.不要说“我觉得”、“我认为”,除非真的有必要。这些词语会让你和自信无缘,对你可没什么好处。

  18.焦虑的时候,收拾一下家里或者工作桌。你会比之前更开心、更有感觉。

  19.第一次饭,第一支酒,你请。你都不知道你自己会因此而自我感觉良好多久。

  20.为人父母者请注意:给孩子们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认为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比如我想让孩子自己穿鞋的时候,我会问他“你是想穿那双星星的,还是鲨鱼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招对成年人也管用。

  21.态度决定行动,可是行动也决定态度。就像我以前的一个老师说的那样:你可以因为高兴而跳起舞来,也可以故意跳起舞来让自己高兴。

  22.一群人在大笑的时候,人们会立刻看向这群人里最亲近的人。

  23.如果你想和某人建立密切的关系,或者获得某人的信任,学习他的身体的姿势。

  24.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借给别人钱的人会比欠别人钱的记得更清楚,而且会不由自主地对借贷者产生好感。调情的时候也很有用。“同学,借我一根铅笔”。或者开玩笑似的让女孩请你喝支酒。这可是一石三鸟的事情:你得到了好处;她会下意识的更喜欢你;将来她接受你的“帮助”也会更加没有负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