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相信有不少父母会陪孩子亲子共读……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和孩子读“故事类”的绘本,可实际上,还有一种绘本,在孩子早起启蒙阶段,发挥很大作用,那就是科普绘本! 随着我们对孩子教育引导的升级,科学启蒙越发得到父母们的重视。有不少国外的科学科目,是和我们国家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重要,甚至是重中之重。科学启蒙,不仅可以开启孩子智力认知能力,同样对创造力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孩子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将具备更好的逻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且自我学习的驱动力也会得到提高。在现在科技爆发的时代,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对于孩子未来的竞争力也将起到长足的影响! 科普绘本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就像是开启科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形式,孩子面对科学的距离大大拉近,了解世界奇妙的另一面,是满足孩子好奇心、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的好帮手。 不少父母在和孩子亲密的共读过程中发现,孩子对于科普类书籍兴趣浓厚,往往在日常外出时,也会带上一两本科普书籍,和孩子一起在打发路上的时间之余,共同构筑孩子的认知力。 科普书籍怎么选、怎么读?父母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和有效使用的技巧,研究社总结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科普绘本,开启科学之门科学绘本涉及的主题非常多,常见的有自然、太空、人体、动植物、机械等等。 阅读科学绘本,在扩大孩子知识面的同时,也随着孩子接触的东西得到积累,孩子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存在另一面,挖掘未知和创造可能,会大大增强他们好奇心和创造力,刺激孩子思考更多的问题。 举例说明,关于动物的科普绘本,可以看到平时少接触又好像“经常出现在身边”的小动物和大动物,出生、捕猎、饮食、交流、繁衍……了解属于它们的生活。这些会激发孩子对大自然动物们的好奇心,进而驱动他们探索验证,去求证他们很多未知又很好奇的事情。 孩子们了解世界的过程,和科学家了解世界的方式,其实是非常相似的。这个过程,就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假设、收集数据、验证或推翻假设、重新建立假设、重新收集数据。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所以父母们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科普绘本时,不能以灌输知识作为目的!因为强迫孩子死记硬背,刻板地记住所以科普知识,反而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多和他们互动,一起提问、回答,让孩子的好奇心发挥力量,建立属于自己的科学思维。 如何挑选科普书籍?选对科普书能提高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度,让科学启蒙事半功倍。选书时首先要注意书的趣味性要尽可能高;其次是遵循孩子大脑发育的规律性,匹配到孩子的认知能力、成长规律;而最重要的是符合孩子的兴趣点。 一般来说,0-2岁的孩子喜欢用听觉和触觉探索世界,对过于复杂的图画无法集中注意力研究,也理解不了过于复杂的语言。所以这个阶段最适合的科普绘本是以图为主,语言简洁有节奏,能给到宝宝最直观的感受最佳。像英国尤斯伯恩《偷偷看里面》系列、《美国国家地理少儿小百科》预备级、《动物艺术家》、《DK幼儿认知手指轨道书》等对低幼宝宝都是不错的科普读物。 到了2-4岁,理解能力也有所提升,不过注意力集中时间依然不会很长。所以这个阶段选择的科普绘本可以有多点互动机关、趣味性高的,以更好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同时由于他们的阅读视野也变宽了,对身体、太空、大自然、恐龙等都有可能感兴趣,所以这个时期可以提供多元的科普读物,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比如《尤斯伯恩看里面系列》、《亲亲科学图书馆》、《HOW&WHY》美国经典少儿百科知识全书低幼版、《手电筒看里面科普透视绘本》、《自然科学启蒙》、《动物妙想国》等这些科普绘本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在2岁后开始引入了。 4-6岁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趋向完善,可以开始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原理和逻辑,而且本身能被知识所吸引到的话,即使是一个真实图片配一段文字的大龄科普书他们都能很好接受的了。比如《DK奇趣儿童百科全书》、《小牛顿科学馆》、《神奇校车》、《法布尔昆虫记》、《去旅行系列》、《不可不知的科学系列》、《自然图鉴》等等都可以结合孩子的情况,逐渐引入。 当然以上的年龄特性只是一个参考,实际选书时也要考量孩子之前的阅读量、阅读理解能力、兴趣偏好等,其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因此没有说哪个年龄段就非得要读哪一类型的科普书,大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很多标注为4-6岁的书,如果2岁宝宝对内容有兴趣,家长也能很好演绎的话,那宝宝们也会很乐意听的。 另外,如果孩子平时更喜欢阅读故事绘本,对纯科普书一时间兴趣不大,也可以选一些故事形式的科普绘本来调动孩子的兴趣。 像《好饿的毛毛虫》这类既有科学概念,又有艺术性、故事性,还是洞洞书设计的绘本,孩子尤其喜欢。另外还有《巴巴爸爸科学故事系列》、《妙想科学》、《如何制作一个哥哥》、《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忙忙碌碌镇》、《水先生的奇妙之旅》等都是用故事的方式来呈现科普概念。 抓住兴趣偏好,发展天赋潜能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兴趣偏好越来越明显,比如有的孩子开始对汽车着迷,玩的、看的都喜欢车车的;有的孩子对恐龙尤其着迷;有的孩子对太空着迷;有的孩子对某种动物非常感兴趣…… 当发现孩子对某一样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时,家长一定要及时抓住并大力支持。 如果不给这些宝贵的好奇心一个良好的推动力,那么这份好奇心有可能会停滞不前,当孩子自娱自乐一段时间后,可能最终会丧失新鲜感,并感到厌倦,然后就没然后了。这样我们也错过了让他们发展天赋的时机。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对一样东西有非常高的好奇心和兴趣时,家长需要充分做好资源提供者的角色,为孩子提供多维度的资源,以便孩子更好地进行探索。 这个资源除了书,还可以是网络视频、纪录片,或是主题展览等,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来让孩子持续深入接触他们所感兴趣的主题。 这么下来,孩子可以借着自己的兴趣,对这些事物不断地去观察、学习、探索、钻研,很多时候在这些领域所掌握的知识比我们还专业。 科普书亲子共读技巧共读的时候,可以使用5W1H的方法跟孩子多做提问互动。 而在和孩子共读科普书时,提问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比如引导提问孩子: “这是什么?” “它在干什么?” “这里发生什么事了?” “它为什么可以这样?” “它是怎么实现这个功能的?” “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区别会造成什么不同的结果?” …… 这样的提问互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宝宝对共读的参与,另一方面还能强化他们的观察思考,并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逻辑的梳理。 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提问并不是要孩子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目的是要培养其发现观察、自主思考、组织表达的能力,因此无论孩子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一定要对其通过自主思考而给出答案这个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其获得正面反馈去保持这种行为从而形成习惯,而不用急于去纠正其回答中的错误认知或想法。 另外,除了提问,当孩子听过某本书一段时间后,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去读这些书给爸爸妈妈听,相当于让他们把听过的内容复述出来。 相较而言,听爸爸妈妈讲书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将书复述出来,是一个对书的内容理解内化后的行为,能很好地强化共读效果、提升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 或许有些家长会疑惑,对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么多的科普启蒙有意义吗? 其实,当下孩子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能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但其实在孩子的头脑里,已经给他们种下了这些科学的小种子。而且我们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更重要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建立起理性、辩证、创新等科学思维,以及这种基于对世界的好奇热爱而产生的学习自驱力。 看着孩子,回想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对这个世界其实也是抱着万分的好奇与热情,满怀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但是却在各种因素下,不知不觉慢慢泯灭了这些热情。所以看到孩子能通过对世界的探索而获得如此纯粹的快乐,真是觉得分外宝贵,希望能给予他支持,让其能一直保持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