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子十篇》

 过而能改 2015-03-09
 

 
 

                   《曾子十篇》



    《汉 书·艺文志》记有“《曾子》十八篇”,并注明“名参,孔子弟子”。到《隋书·经籍志》记为“《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未说明篇数。《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记有“《曾子》二卷”。可惜以上诸本都已失传。《大戴礼记》第 四十九篇到五十八篇,题目皆冠以曾子,后世称为《曾子十篇》。唐朝初年魏征等 纂修《群书治要》时,对《曾子》一书作了摘引,可惜《群书治要》在中国也已失传。庆幸 的是,《群书治要》传入日本,日本人据此刊行,清嘉庆年间又传回中国。《群书治要》所 摘引《曾子》一书的文字,与《大戴礼记》相关篇章文字比较,除个别字词有异外,其他均 同。可见《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就是原《曾子》一书中的篇章。

 

《曾子立事》

 

  《曾子十篇》第一篇为 《曾子立事》。《曾子立事》在魏征《群书治要》 中为《修身》。强化自身修养是曾子思想中的重要部分。篇名立事 ,取立身行事之意。修身才能立身,立身才能行事,两个篇名是相通的。在内容方面,通篇 围绕自身修养这个中心,以义为准则,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如 何言谈,如何行动,如何对人,如何对事,如何治家理政等等,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其中 一些主张,如“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行必先人,言必后人”,“财色远之,流言 灭之”,“己善,亦乐人之善”,“不绝人之欢”,“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 ” 等等,对后世社会生活、人们的行为规范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文中关于“君子既学之,患其 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能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 ,贵其能让也”的论述,把学习分为“博学、温习、吃透精神、付诸行动、不自满”渐进的 五个方面;关于“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 必思无悔言”的论述,把行为过程分为“思考、论证、行动、检验”四个阶段,等等,这些 论述都是富有哲理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做事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於义,可谓学矣。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争也。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

    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

    君子不绝小, 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者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终身。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两问则不行其难者。

    君子患难除之,财色远之,流言灭之,祸之所由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夙绝之。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过而不补也,饰其美而不伐也,伐则不益,补则不改矣。

    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而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见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

    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忠矣。

    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无私矣。

    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君子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矣。

    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远日益云。众信弗主,灵言弗与,人言不信,不和。

    君子不唱流言,不折辞,不陈人以其所能。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弗与也。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 焉,多言而慎焉。博学而无行,进给而不让,好直而径,俭而好?w者,君子不与也。夸而无耻,强而无惮,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与也。亟达而无守,好名而无 体,忿怒而为恶,足恭而口圣,而无常位者,君子弗与也。

    巧言而无能,小行而笃,难为仁矣。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 吾无望焉耳。出入不时,言语不序,安易而乐暴,惧之而不恐,说之而不听,虽有圣人,亦无若何矣。临事而不敬,居丧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则吾无由知之矣。

    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则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 则无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

    少称不弟焉,耻也;壮称无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过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耻也;慕善人而不与焉,辱也;弗知而不问焉,固也;说而不能,穷 也;喜怒异虑,惑也;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无益而厚受禄,窃也;好道烦言,乱也;杀人而不戚焉,贼也。

    人言不善而不违,近于说其言;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人言善而色葸焉,近于不说其言;不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 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也,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近诸色而观其不逾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 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不营也,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也。

    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可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也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 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也。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愚者从,弱者畏,不愚不弱,执诬以强,亦可谓弃民矣。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其下复而能 改。复而不改,殒身覆家,大者倾社稷。是故君子出言鄂鄂,行身战战,亦殆勉于罪矣。是故君子为小由为大也,居由仕也。备则未为备也,而勿虑存焉。

    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从政者矣。赐与其宫室,亦犹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是故为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虽外人亦不能立也。

    居上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战战惟恐不能 也;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战战唯恐失 损之也;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战战唯恐不能胜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唯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

    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憘,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友以立其所能,而远其所不能,苟无失其所守,亦可与终身矣。


曾子本孝

 

   《曾子十篇》第二篇为《曾子本孝》。孝道是曾子的重要思想。曾子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的根本,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法则。本篇与以下两篇都是论述孝的。关于孝的论述在曾子十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篇取首句中的“本孝”两字命题。本孝就是孝的根本。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尊敬是孝道的根本。全篇围绕“尊敬父母”,谈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待自己,要 爱护自身,不做危险的事; 二是侍奉父母,要平静地听从父母使唤,不做使父母担心的事;三是对待别人,使唤人不自 己作主,父死三年不改父之道,能服事父亲的朋友;四是不同地位的人对行孝的要求不一样 ,上 层人士顺从父母但不能盲从,要“以正致谏”、“以德从命”;五是尊敬要始终,对父母生 、死、祭都要尊敬。文章内容层层递进,写作言简意赅。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庳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

    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途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子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曾子立孝

 

  《曾子十篇》第三篇为《曾子立孝》。 篇名“立孝”,就是立志行孝的意思,君子做到立志行孝,就要做到“忠之用,礼之贵 ”,也就是说,君子的孝要发自内心并化为具体行动,君子行孝要合乎孝的礼仪并使行孝的 礼仪得到尊重。本 篇内容主要围绕孝与忠、礼的关系展开。首先说明孝敬父母、顺从兄长、 忠于国君都要 从自身做起,做事论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接着重点论述君子应如何立志行孝,特别强调, 对父母恭敬要发自内心,按孝的礼仪行事要尽到自己的力量。然后补充说明,对父母行孝 不是一味地顺从,对父母的过错要劝谏,不使父母遭受耻辱才是君子的孝。最后指出,在家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可以知道他在社会上的作为,做孝子就能做忠臣,敬爱哥哥 就能服事好官长。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也,礼之贵也。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 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尽力而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此,济其志也。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壹孝壹弟,可谓知终矣。


曾子大孝

 

  《曾子十篇》第四篇为《曾子大孝》。大孝就是最高层次的孝,本篇主要 围绕什么是最高层次的孝和怎样做到最高层次的孝展开论述。
从孝的程序上说,孝有三个等级,而最高的孝是能使父母受到尊敬。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孝。孝是民众最根本的教化,行孝就要做到庄、忠、敬、信、勇等方面,人的各种美德包括仁、义、忠、信、礼、行、强也都要从孝开始。要使父母活着安乐,死后受到祭祀,行孝终生。
   从人的地位上分,孝行有三种表现,最高的孝是君主的孝,使父母永远受到孝敬;其次是士 大夫的孝,用建功立业孝敬父母;最下等是平民百姓的孝,用尽力气孝敬父母。孝是天下最 根本 的法则,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孝无所不在,因此行孝任何人都不例外,都要各尽其力。在行孝的态度上,要慎行终生。天地之间,人是最伟大的。父母完整地生 下儿女,儿女死时 也要完整地归还给父母。因此,要“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此篇内容又见于《礼记·祭义》。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 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 此!’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 名,可谓能终也。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 自反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 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 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以哀祀之,加之如此, 谓礼终矣。”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 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 矣,予是以有忧色。”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 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

    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曾子事父母

 

  《曾子十篇》第五篇为 《曾子事父母》 。本篇标题也是取自首句文字。继前三篇谈孝之后,本篇主要阐述怎样运用孝悌原则处理家庭 内部关系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成员的行为不符合道义时应该怎么办。重点谈了三对关系:一 是儿子和父亲。儿子对父亲,“爱且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父亲对 儿子 要做出榜样,“坐如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二是弟弟和哥哥。弟弟对待 哥哥,“尊事之以为己望”,“兄之行若中道则兄事之”,“若不中道则养之”;哥哥对待 弟弟,“嘉事不失时”,“弟之行若中道则正以使之”,“若不中道则兄事之”。三是大人 和小孩。大人对待小孩,“夫礼,大之由也,不与小之自也”;小孩对待大人, “饮食以齿,力事不让,辱事不齿,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出了:“事父母几谏”,本篇谈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父母不 中道”应怎样劝谏,可以说是对孔子这一观点的展开阐述。“悌”是孝悌观念的一个重 要方面 ,在曾子十篇中,唯有此篇较集中地谈了“悌”的问题。还有,在未成年人的礼仪方面,本 篇也谈得较全面。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

    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 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由己为无咎则宁,由己为贤人则乱。孝子无私忧、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 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子之道也。”

    单居离问曰:“事兄有道乎?”

    曾子曰:“有。尊事之, 以为己望也;兄事之,不遗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则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养之内,不养于外,则是越之也;养之外,不养于内,则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内外养之也。”

    单居离问曰:“使弟有道乎?”

    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时也。弟之行若中道,则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则兄事之。诎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后舍之矣。”

    曾子曰:“夫礼,大之由也,不与小之自也。饮食以齿,力事不让;辱事不齿,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干逆色,趋翔周旋,俯仰从命,不见于颜色,未成于弟也。”


曾子制言(上)

 

  《曾子十篇》第六篇为《曾子制言上》。曾子十篇中多数篇目的标题是取自首句文字,唯《曾子立事》和《曾子制言》取自文意。“制”是法度、准则的意思;“言”是见解、主张的意思。“制言”就是关于行为准则的主张。《曾子制言》分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


   本篇主要论述“礼”。首先从礼与德行的关系入手,指出了礼的实质:“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接着提出了礼的九条要求:一要走正道,“富而不以道则耻 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二要光明正大,“执仁与义而明行之”;三要做事合时宜,“杀六畜不当及亲”,“使民不时失国”;四要相互帮助,“己先则援之,彼 先则推之”;五要尽本份,“使之为夫人则否”;六要安贫乐道,“富以苟不如贫以誉”;七要坚定操守,辱不可避则“视死若归”;八要爱憎分明,“父母之仇不 与同生”;九要谦虚,“有盛教如无”。怎样达到这九条要求呢?文章最后以曾子与其弟子问答的形式,提出了两条途径:一是努力学习知识,“不能则学,疑则 问,欲行则比贤”;二是加强仁德修养,“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 


    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贱者惠焉。此礼也,行之则行也,立之则义也。今之所谓行者,犯其上,危 其下,衡道而强立之。天下无道故若,天下有道,则有司之所求也。故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若由富贵兴道者与贫贱,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贫贱兴道 者与富贵,吾恐其 骄也。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弟子毋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妇相会于墙阴,可谓密矣,明日则或扬其言 矣。故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未笃故也,胡为其莫之闻也? 杀六畜不当,及亲,吾信之矣;使民不时,失国,吾信之矣。故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 与之皆黑。是故人之相与也, 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君子之为弟也,行则为人负,无席则寝其趾,使之为夫 人则否。近市无贾,在田无野,行无据旅,苟若此,则夫杖可因笃焉。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 归。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兄弟之仇,不与聚国;朋友之仇,不与聚乡;族人之仇,不与聚邻。良贾深藏如虚,君子有盛教如无。”

    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曾子门弟子或将之晋,曰:“吾无知焉。”曾子曰:“何必然! 往矣。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曾子制言(中)

 

    《曾子十篇》第七篇为 《曾子制言中》。文章分为四个层次:首先,从进退两个方面说明了怎样才算具有仁德。做官,能增加国君的欢乐,减少百姓的忧愁(进则能益上誉而损下之忧); 引退,就是挨冻受饿也要坚持仁爱(冻饿而守仁)。其次,指出了应该仁爱什么样的人。对于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既使没有朋友也不亲近他(吾不仁其人,虽独也, 吾弗亲也);靠走正道而获得礼遇,从相互喜爱的人中寻求朋友(直行而取礼,比悦而取友)。再次,提出了推行仁德的原则:直言直行,说话做事都要正直,不靠 花言巧语求取财富,不靠卑躬屈膝求取爵位。不被君主的好恶所左右,君子的行为既使不被君主赞许,只要诚心诚意,就叫讲仁爱(虽行不受必忠,曰仁)。最后, 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 

    曾子曰: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夫唯进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进退有二观焉。故君子进则能益 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怀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有知之,则愿也;莫之知,苟吾自知也。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 弗亲也。故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故君子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直行而取 礼,比说而取友。有说我则愿也,莫我说,苟吾自说也。故君子无悒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 无欣欣;不知我,吾无悒悒。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畏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则君子弗为也。君 子虽言不受必忠,曰道;虽行不受必忠,曰仁;虽谏不受必忠,曰智。天下无道,循道而行,衡涂而偾,手足不掩,四支不被。《诗》云:“行有死人,尚或之。” 则此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是故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则得而 有之;人徒之众,则得而使之:舜唯以得之也。是故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昔者,伯夷、叔齐,仁者也,死于沟浍之间,其仁成名于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济 之间,非有土地之厚,货粟之富也;言为文章,行为表缀于天下。是故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曾子制言(下)

 

  《曾子十篇》第八篇为《曾子制言下》。本篇主要论述“义”。怎样做才叫做“义”呢,文章指出了三点:一是坚定正确的主张,不因世道的变化而改变(衡言不革)。二是坚持正当的手段,不靠向富贵的人谄媚来谋取自己的欢乐,不靠欺凌贫贱的人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不
谄 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三是选择适宜的服事对象,不服事没有仁德道义的人(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国家有德政就要象大鸟疾飞那样 奔去,国家没有德政就要象大鸟疾飞那样离开(国有道则突若入焉,国无道则突若出焉)。没有适宜的服事对象,就避开现实社会,隐居山林湖泽。
 

    曾子曰: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土;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则 秉德之士不谄矣。故君子不谄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奉相仁义,则吾与之聚群;向尔寇盗,则吾与虑。国 有道则突若入焉,国无道则突若出焉,如此之谓义。夫有世义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慎者不见使,正直者则迩於刑,弗违则殆於罪。是故君子错在高山之 上,深泽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是故昔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


曾子疾病

 

  《曾子十篇》第九篇为 《曾子疾病》。本文记叙了曾子临终前交待儿子的话。内容以修养为中心,主要谈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要以利害义。二是做事要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不要本 末倒置。三是做事要及时以行,不要贻误时机。四是言论和行动都要有根本。特别提出了知识和实践的重要性:君子尊重知识,就能够使德行高超明达;把知识运用 于实践,就能够使事业宽广宏伟(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五是要近君子远小人,指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君子要“慎其所去就”。最 后,强调每个人都需要自始至终加强自身修养。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微乎! 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汝哉! 然而君子之务,盖有之矣。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鹰隼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鱼鳖鼋鼍以渊为浅,而蹶穴其中,卒所以得之者,饵也。是 故君子苟无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 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乎? 年既耆艾,虽欲弟,谁为弟乎?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与? 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於他,在加之意而已 矣。与君子游, 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与君子游,如长日加 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 吾不见好学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见好教如食疾子矣,吾不见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吾不见孜孜而与来而改者矣。”


曾子天圆

 

  《曾子十篇》最后一篇为《曾子天圆》。以曾子与弟子单居离问答的方式,阐明了曾子的自然社会观。其中阴阳二气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这一看法,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文 章从自然谈到社会,步步深入,富有条理。首先,从当时存在的天圆地方说开始,指出天圆地方是从“道”的角度说的,并不是一方一圆,“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 四角之不掩也”。其次,提出了“气”和“阴阳”的概念,并指出了阴气、阳气的来源和所处的地位。天吐气,地含气,“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 也”。再次,在阴阳二气的基础上,提出精气的概念,指出阴阳的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第四,用阴阳 二气关系的变化解释自然现象,“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 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第五,紧接着用阴阳二气解释了万物的生成。“毛羽之虫,阳气之所生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人是“阴 阳之精也”。最后,归结到人类社会。“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圣人是天地万物精中之精,是人类社会得以治理的导师。圣人制历法定 音律,“立五礼以为民望,制五衰以别亲疏,和五声之乐以导民气,合五味之调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性之先后贵贱。”突出了圣人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

    曾子曰:“离!而闻之云乎?”

    单居离曰:“弟子不察,此以敢问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 方,方曰幽,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 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兴作也。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 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毛虫毛而後生,羽虫羽而後生,毛羽之虫,阳气之所生也。介虫介 而後生,鳞虫鳞而後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唯人为倮匈而後生也,阴阳之精也。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 虫之精者曰圣人。龙非风不举,龟非火不兆,此皆阴阳之际也。兹四者,所以圣人役之也。是故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圣人慎守日月之 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其间不容发。圣人立五 礼以为民望,制五衰以别亲疏,和五声之乐以导民气,合五味之调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贵贱,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 羊,曰少牢;士之祭特牲豕,曰馈食。无禄者稷馈,稷馈者无尸,无尸者厌也。宗庙曰刍豢,山川曰牺?铮?割列禳瘗,是有五牲。此之谓品物之本,礼乐之祖,善 否治乱之所由兴作也。”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长期跟随孔子的学生.

一,曾子言论(修身,遵道,论士及君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四)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九)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七)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六)

5,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二十四)

二,曾子听师言(忠,孝)

6,子曰:"参乎!吾道以一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十五)

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位."(宪问·二十六)

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子张·十七)

9,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十八)

三,曾子论同学(颜渊,子张)

10,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五)

11,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十六)

四,教导弟子(孝,为政)

12,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无!小子!"(泰伯三)

13,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张·十九)

五,曾子的君子之道

1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贲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四)

六、《史记》中的曾子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曾参是孔门七十子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 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曾参一系是孔子身后影响较大的儒家派别,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学说,继孔子之后提出了反身内省的品德修养思路。子思,即 孔子之孙孔伋,战国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国时期,子思与孟子合称思孟,其论述五行的作品受重视;宋代,其论述儒家心性道德培 养的《中庸》备受重视。
  在中国历史上,曾参的思想价值有两次被发现:第一次是在汉代,《孝经》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同,汉家将 这一思想运用到治国之中,汉代皇帝谥号前都要加一“孝”字,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门七十子中独推曾参,认为曾参继承 了孔子的道统,他们将《礼记》中的《大学》断为曾参的作品,并认为子思述曾参之旨而作《中庸》,由此开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体系, 以《论语》(孔子)、《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为“四书”。近现代以来的新儒家接着宋明理学讲,曾参学说继续得到足够的重 视。
  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孔门礼学散文的艺术源头是《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这些文章大都采用历史记言散文常 用的对话问答体形式。曾参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经》、《曾子问》、《主言》、《曾子天圆》、《曾子疾病》等也是对话体文章。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礼 记·曾子大孝》、《曾子制言下》、《礼记·大学》等——形式值得充分注意,因为这些文章不再用对话体,而是以一个“曾子日”领起,全文都是论述文字。这是 中国最早的没有叙事框架的纯粹说理散文。我们可以说,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参时代出现的。
  曾子是孔门七十子后学中留下文章较多的作 家,他的门人后学将其著作编为《曾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这十八篇《曾子》佚于何时,已不可知。《隋书·经籍志》著录《曾子》二 卷,目一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曾子》二卷十篇,称即唐志所载。据高 似孙《子略》称,《郡斋读书志》著录的《曾子》与大小戴《礼记》收录的曾参文章已经没有差别。这说明唐代的《曾子》已经不是《汉书·艺文志》的《曾子》原 本。今天我们见到的《曾子全书》是宋人汪啤所编。汪日卓是安徽绩溪人,一辈子没有做官,他的一生学术业绩就是编了《曾子全书》和《子思子全书》。汪氏编辑 《曾子全书》的方法,是将《孝经》、《礼记》、《大戴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孔丛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先秦两 汉古籍中有关曾子的文献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题,划分章节,重新编定各章次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汪晫所编《曾子全书》有“自我作古”之讥,但又称 “过而存之,犹愈于过而废之”,就是说汪氏所编《曾子全书》仍有保留价值。《曾子全书》共十二章,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经亡佚,今存十 章。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在年辈上属于孔子的再传弟子。孔鲤死在孔子之前,一生在政治和学术上都没有什么建树,而子思则是战 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子思大约生于公元前483年,死于公元前402年。郑玄根据《礼记·檀弓上》子思哭嫂为位的记载,而推测 子思并非孔鲤嫡子。这位不知名的子思兄长大约去世较早,子思因此成为孔子唯一的孙子。《史记·孔子世家》对子思的生平有简短的记载:“伯鱼生伋,字子思, 年六十二(或为“八十二”之误——作者注)。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