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的典故是怎么说的?

 wwm5837 2015-03-09
        《论语》
【原文】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评析】
孔子对公叔文子举贤不避亲、成功举荐自己家臣的行为给予高度赞赏,借此说说“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

典故出自鲁襄公三年,之后19年孔子才出生,也就是说孔子知道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还有两种说法,即“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和“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的主张是没错的,但“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举了这么多年,都成了任人唯亲的借口。

公叔文子可能是举贤,历史上也不乏举贤的佳话,这些佳话的真假姑且不说,其数量与历朝历代的官员数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统治者用“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充当遮羞布,而老百姓都被忽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